五.和平岁月
战争到1953年就结束了。不算边境上那些零星的冲突,中国内地迎来了一个世纪以来最长的和平时期。1957年,电影《上甘岭》正在全国各地热映,我祖父坐上火车,平生第一次离家几千里,代表承德商业系统参加第一届广交会。时值4月,从未去过南方的祖父还穿着棉衣,热的大汗淋漓。展会期间客房不够,祖父被安排住在珠江上的旧军舰上。几十年后,我祖父还记得在珠江上乘凉时的想法:“这中国这么大,怎么就被八路军管起来了呢?真厉害”
1958年,志愿军从朝鲜回国。其中一支部队再次路过我的家乡,借宿在我外祖母家。那年我母亲6岁,刚刚记事,还记得亲切的军人们来来往往,讨论下一步的打算。
和平时代,回国的志愿军纷纷退伍转业,许多人被分配到环境艰苦的矿山。前几年我曾经去过浙江的大明山,那里的钨矿始建于1958年,集体转业的志愿军在潮湿的山峦中开凿了十几公里的矿洞,现在已经是当地景区的一部分。我自幼生活的矿区里也有这样的志愿军。
按照我父亲的转述,这位老兵算是个驾驶天才。当时他所在的部队缴获了大量美国汽车,却没有足够的司机。只能由老司机现场培训驾驶员,把宝贵的汽车开走。挑选驾驶员的过程就是把全体士兵召集起来,先挑出学过开车的,再挑出坐过汽车的,最后还不够,就挑近距离看过汽车的。这位老兵——当年的小战士,就是因为看过汽车而当了司机。在经历过炮火和轰炸的考验后,他开了一辈子的汽车。我父亲后来也当了卡车司机,从这个渊源说,我父亲的驾驶技术有一部分来自烽火连天的朝鲜战场。
80年代这样的老兵还有许多,但没人刻意去记录他们的回忆。现在当年自学成才的汽车兵已经过世多年,我只能通过转述推测他是四野出身,在第二次战役中开上了汽车。当时我身边还能看到朝鲜战争留下来的美制吉普,很遗憾和老兵的记忆一样,都没能保存下来。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我把来自祖辈、父辈的各种记忆整理在此。希望这些记忆碎片能融入新中国的历史。希望我的后代记住:朝鲜战争是中国现代社会的开端与基础。没有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奋战,我们熟知的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根本不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