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必须郑重地说一说《藜斋残梦》的最后一个乐章。
需要说明的是,我之前所述的第一次“看完”《藜斋残梦》的说法其实是有水分的:因为我当时并没有看最后一个乐章。一是因为在第三乐章结束时铺天盖地的痛苦和挣扎让我不禁回忆起《亲爱的提奥》带来的压抑,再加上知道沙耆最后疯了,因此实在没有勇气看到结局;二是当时我也正好遇到了学业最繁忙的高三时期,无暇他顾。总之,最后一章“秋天也疯狂”就一直被搁置在一边。直到高考结束,又看到薇姐对结局的描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灰暗和凄惨,这才在看到《藜斋残梦》VCD的时候,下定了买回来“自虐”的决心。
于是完整地看了一遍,于是又完整地看了一遍。如果现在要我描述一下最后一场带给我的感受,那只能是两个字:震撼。
疯狂,这个常人难以忍受的字眼,对沙耆竟意味着这样的自由和潇洒!看着那个乱发披肩、头戴破帽、手持树枝、身披一袭黑色长袍、用法语高喊着“女士们!先生们!”的男人,我不知为什么竟会觉得:这才是沙耆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沙耆,让我想起了站在高处摇晃着柳枝唱着“林妹妹她从今以后去不成”的宝玉,想起了面带讥讽的笑容高歌着“贞洁和美丽千万莫来往”的哈姆雷特……在他们身上,才有着最真挚的人性、最深刻的思想、最纯洁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说,上苍是何等钟情于王子饰演的这些癫狂的男子呵!“香樟树与人是一样的,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生长,他的根便越深深地伸入土里黑暗的深处去。”只这一句,已经足以让我认识到:沙耆的疯狂,绝不是一场世俗的悲剧。
“幻境三重唱”几乎已经成了王子的必杀技,前有《家》中觉新、梅、珏三人雪地三重唱,现在又轮到沙耆、孙佩钧和乔伊丝。我虽不知道“越剧”如何翻译成英文,但从“Beijing Opera”和“Kunqu Opera”的经验来看,肯定也脱不了“Opera(歌剧)”的定义。而这一段三重唱,恰恰就是一出简直美到极致的歌剧!一出华丽典雅的咏叹调!——用“幻境相会”的方式为三人一生的情感纠结做出一个浪漫主义的收结,用纯净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内心最真诚的情感,这是其意境之美。曲风上既不失传统越剧古雅舒缓的曲调风格、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西洋音乐的一些元素,这其音韵之美。台词用语优美雅致而不落于文言套路,雅俗共赏,这是其唱词之美。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说“唱词”这一点。我认为传统越剧和现代越剧的差别,正如古装戏和时装戏,因而“古文式”的传统风格并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戏目要求。我认为,现代越剧在念白方面甚至可以放宽到和日常口语差不多一致的程度,就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话剧;而唱词方面相比传统越剧虽然需要进行“通俗化”的改变,但也不要真的变成大白话。固然《藜斋残梦》中也有让我感觉很“汗”的唱词——比如乔伊丝的第一个唱段中居然出现了“我喜欢他忧郁的目光”这样别扭的词——但这最后一个乐章中,这段长达6分钟的三重唱,其台词功底已经完全达到了我的期望。
“我要作画!我要作画!”这两句台词从王子口中念出来,真不知该如何描述那是何等的豪情!此时的沙耆,与其说“疯”,毋宁说“狂”。“我的画布铺满九重天,九天瑶池是我的调色板”。这样物我两忘的态度,这样睥睨世间的狂妄,豪气万千,无人能挡,实在是一种艺术家的精神极致的体现,和《霸王别姬》中那句名言“不疯魔不成活”真是异曲同工之妙。昔日张牙舞爪的心魔,此时已经是任凭沙耆差遣的卑躬屈膝的奴仆,正象征着他的天性、他的才华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自由和释放,一切已经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任他驱使——无论是他内心的矛盾还是他笔下的色彩。之后大段激情洋溢的内心自白,简直就是莎士比亚风格的华美大气。那种令人观来热血沸腾的感觉,恕我笔拙,无法描摹得出,只好暂录其中一段台词,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呈现:
红色的热情叛逆
还有什么花开花谢
可以把我的思想禁闭
蓝色的忧郁静谧
还有什么潮起潮落
可以把我的灵魂奴役
绿色的空旷幽寂
没有了 没有了
这一切无非是一个梦幻
紫色的傲慢绚丽
这一些无非是一场游戏
黄色的高贵神秘
我要振臂高呼
我要脱胎换骨
山川赐我火轮
大海赐我羽翼
太阳便是我的血液
月亮便是我的空气
——他终于找到了纯粹属于他的世界。
在2分钟梦幻般的乐曲和黑暗之后,我看到了舞台中央那个白衣白袍戴面具的身影。我知道那是心魔,但在他的手触到脸上的面具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即将看到的将是王子的面孔——没错,我猜对了。沙耆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他在艺术天堂中的重生,或许也同时向一些仍不能理解“心魔”为何物的观众给出了最明白的解释——心魔,其实不过是沙耆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当然我个人认为,如果连这一点也理解不了,那这两个半小时的《藜斋残梦》都是白看了)。
那张俊美的面容,伴着他身上雪白的长袍,在一片眩目的光晕中显得如此神圣、如此纯净,犹如加百列天使。他如同一只在痛苦中涅磐重生的凤凰,其艺术的性灵已经在涤荡中洁净并升华。如他所愿,“天堂里从此多了一个画家”。
他轻轻地唱,声音仿佛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传来:
“秋风醉了。”
醉的,又何止是秋风呢?
我已沉酣在他的天堂。
藜斋一梦不知年。
需要说明的是,我之前所述的第一次“看完”《藜斋残梦》的说法其实是有水分的:因为我当时并没有看最后一个乐章。一是因为在第三乐章结束时铺天盖地的痛苦和挣扎让我不禁回忆起《亲爱的提奥》带来的压抑,再加上知道沙耆最后疯了,因此实在没有勇气看到结局;二是当时我也正好遇到了学业最繁忙的高三时期,无暇他顾。总之,最后一章“秋天也疯狂”就一直被搁置在一边。直到高考结束,又看到薇姐对结局的描述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灰暗和凄惨,这才在看到《藜斋残梦》VCD的时候,下定了买回来“自虐”的决心。
于是完整地看了一遍,于是又完整地看了一遍。如果现在要我描述一下最后一场带给我的感受,那只能是两个字:震撼。
疯狂,这个常人难以忍受的字眼,对沙耆竟意味着这样的自由和潇洒!看着那个乱发披肩、头戴破帽、手持树枝、身披一袭黑色长袍、用法语高喊着“女士们!先生们!”的男人,我不知为什么竟会觉得:这才是沙耆原本应该有的样子。这样的沙耆,让我想起了站在高处摇晃着柳枝唱着“林妹妹她从今以后去不成”的宝玉,想起了面带讥讽的笑容高歌着“贞洁和美丽千万莫来往”的哈姆雷特……在他们身上,才有着最真挚的人性、最深刻的思想、最纯洁的灵魂,从这一点来说,上苍是何等钟情于王子饰演的这些癫狂的男子呵!“香樟树与人是一样的,他越想向光明的高处生长,他的根便越深深地伸入土里黑暗的深处去。”只这一句,已经足以让我认识到:沙耆的疯狂,绝不是一场世俗的悲剧。
“幻境三重唱”几乎已经成了王子的必杀技,前有《家》中觉新、梅、珏三人雪地三重唱,现在又轮到沙耆、孙佩钧和乔伊丝。我虽不知道“越剧”如何翻译成英文,但从“Beijing Opera”和“Kunqu Opera”的经验来看,肯定也脱不了“Opera(歌剧)”的定义。而这一段三重唱,恰恰就是一出简直美到极致的歌剧!一出华丽典雅的咏叹调!——用“幻境相会”的方式为三人一生的情感纠结做出一个浪漫主义的收结,用纯净细腻的笔触描写出内心最真诚的情感,这是其意境之美。曲风上既不失传统越剧古雅舒缓的曲调风格、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西洋音乐的一些元素,这其音韵之美。台词用语优美雅致而不落于文言套路,雅俗共赏,这是其唱词之美。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一说“唱词”这一点。我认为传统越剧和现代越剧的差别,正如古装戏和时装戏,因而“古文式”的传统风格并不能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戏目要求。我认为,现代越剧在念白方面甚至可以放宽到和日常口语差不多一致的程度,就等于是另一种形式的话剧;而唱词方面相比传统越剧虽然需要进行“通俗化”的改变,但也不要真的变成大白话。固然《藜斋残梦》中也有让我感觉很“汗”的唱词——比如乔伊丝的第一个唱段中居然出现了“我喜欢他忧郁的目光”这样别扭的词——但这最后一个乐章中,这段长达6分钟的三重唱,其台词功底已经完全达到了我的期望。
“我要作画!我要作画!”这两句台词从王子口中念出来,真不知该如何描述那是何等的豪情!此时的沙耆,与其说“疯”,毋宁说“狂”。“我的画布铺满九重天,九天瑶池是我的调色板”。这样物我两忘的态度,这样睥睨世间的狂妄,豪气万千,无人能挡,实在是一种艺术家的精神极致的体现,和《霸王别姬》中那句名言“不疯魔不成活”真是异曲同工之妙。昔日张牙舞爪的心魔,此时已经是任凭沙耆差遣的卑躬屈膝的奴仆,正象征着他的天性、他的才华已经得到了彻底的自由和释放,一切已经尽在他的掌握之中、任他驱使——无论是他内心的矛盾还是他笔下的色彩。之后大段激情洋溢的内心自白,简直就是莎士比亚风格的华美大气。那种令人观来热血沸腾的感觉,恕我笔拙,无法描摹得出,只好暂录其中一段台词,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呈现:
红色的热情叛逆
还有什么花开花谢
可以把我的思想禁闭
蓝色的忧郁静谧
还有什么潮起潮落
可以把我的灵魂奴役
绿色的空旷幽寂
没有了 没有了
这一切无非是一个梦幻
紫色的傲慢绚丽
这一些无非是一场游戏
黄色的高贵神秘
我要振臂高呼
我要脱胎换骨
山川赐我火轮
大海赐我羽翼
太阳便是我的血液
月亮便是我的空气
——他终于找到了纯粹属于他的世界。
在2分钟梦幻般的乐曲和黑暗之后,我看到了舞台中央那个白衣白袍戴面具的身影。我知道那是心魔,但在他的手触到脸上的面具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即将看到的将是王子的面孔——没错,我猜对了。沙耆用这种方式完成了他在艺术天堂中的重生,或许也同时向一些仍不能理解“心魔”为何物的观众给出了最明白的解释——心魔,其实不过是沙耆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当然我个人认为,如果连这一点也理解不了,那这两个半小时的《藜斋残梦》都是白看了)。
那张俊美的面容,伴着他身上雪白的长袍,在一片眩目的光晕中显得如此神圣、如此纯净,犹如加百列天使。他如同一只在痛苦中涅磐重生的凤凰,其艺术的性灵已经在涤荡中洁净并升华。如他所愿,“天堂里从此多了一个画家”。
他轻轻地唱,声音仿佛从另一个遥远的世界传来:
“秋风醉了。”
醉的,又何止是秋风呢?
我已沉酣在他的天堂。
藜斋一梦不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