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的坟贴,里面居然有人说囊泡运输(包括胞吞胞吐)不是主动运输
我顿时想到了“生体教”这三个字。囊泡运输大概是这么回事:
囊泡运输的动力来自于马达蛋白(motor,kinesin and dynein)。以kinesin为例,马达蛋白通常是同二聚体的蛋白,一般在肽链的N端的结构域是ATP酶,并且能够和细胞骨架微管蛋白结合,它使马达蛋白沿着微管的一条侧线(lattice)运动,C端则是和货物(cargo,一般就是囊泡)结合。马达蛋白在微管上的行走是需要通过水解ATP实现的,马达蛋白-ADP是结合微管的状态,而马达蛋白-ATP则是离开微管的状态。根据运送方向的不同,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从细胞膜到细胞核等,分为正向运输和逆向运输。
囊泡与膜结构结合的过程,是需要VPS蛋白家族和SNARE蛋白家族协同作用的,VPS介导两者识别与结合,SNARE介导膜融合的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了囊泡分泌和识别的过程,比如Rab家族的GTP酶在其中作为亚基,G蛋白是通过水解GTP和交换GDP实现信号传导的。在胞质分裂中,子细胞的分离需要膜融合的过程,融合所需的囊泡来自于高尔基体,并且带有单泛素化。
那么问题就来了:
1、囊泡运输的耗能体现在哪里?是否属于主动运输的范畴?
2、一个马达蛋白行走的单个周期消耗多少ATP?
3、如何让马达蛋白“固定”在微管上?
4、试猜想,G蛋白的功能缺失变异体会对囊泡分泌产生什么影响和现象?
5、**设计实验,证明某些蛋白,比如VPS,是胞吞胞吐所必须的

囊泡运输的动力来自于马达蛋白(motor,kinesin and dynein)。以kinesin为例,马达蛋白通常是同二聚体的蛋白,一般在肽链的N端的结构域是ATP酶,并且能够和细胞骨架微管蛋白结合,它使马达蛋白沿着微管的一条侧线(lattice)运动,C端则是和货物(cargo,一般就是囊泡)结合。马达蛋白在微管上的行走是需要通过水解ATP实现的,马达蛋白-ADP是结合微管的状态,而马达蛋白-ATP则是离开微管的状态。根据运送方向的不同,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从细胞膜到细胞核等,分为正向运输和逆向运输。
囊泡与膜结构结合的过程,是需要VPS蛋白家族和SNARE蛋白家族协同作用的,VPS介导两者识别与结合,SNARE介导膜融合的过程。G蛋白偶联受体参与了囊泡分泌和识别的过程,比如Rab家族的GTP酶在其中作为亚基,G蛋白是通过水解GTP和交换GDP实现信号传导的。在胞质分裂中,子细胞的分离需要膜融合的过程,融合所需的囊泡来自于高尔基体,并且带有单泛素化。
那么问题就来了:
1、囊泡运输的耗能体现在哪里?是否属于主动运输的范畴?
2、一个马达蛋白行走的单个周期消耗多少ATP?
3、如何让马达蛋白“固定”在微管上?
4、试猜想,G蛋白的功能缺失变异体会对囊泡分泌产生什么影响和现象?
5、**设计实验,证明某些蛋白,比如VPS,是胞吞胞吐所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