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zgwh/2004-06/28/content_54492.htm
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的“贞观”印,到了宋太祖,已起用“秘阁图书”这枚专门的收藏印鉴了。明清之际,藏书活动和篆刻艺术都较前有很大发展,使用藏书印的风气也逐渐普及开来。有人统计,我国从宋朝到清末,有1100多位藏书家。不少藏书家都有个爱好,就是在自己收藏的书籍上盖了图章。
使用藏书印,可以专用一方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号斋馆、训辞杂语等多枚,形式不一,内容繁多。如宁波天一阁主人就有“四明范氏图书记”等大小十几枚藏书印。打上这些图章仅仅以标明归属。
有些图章的内容就超出了作为标记的范围,而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形式。
好书得来不易,保藏更加困难,所以在“某某珍藏”小印之外,这样的图章内容最普通的就是:“子子孙孙永宝。”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有的藏书家不满足于这几个字。他对子孙很不放心,于是在图章内容上引申发挥,对后人来回训诫。如清朝王昶的一颗大藏书章上有这样的字句:“……愿后人,勤讲肄;……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大豕类,屏出族,加鞭 ……”好家伙,如果子孙后人敢把家中藏书卖掉,就算畜牲。又有这样的大藏书印来抒怀:“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泽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忠端是始,梨洲是续。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明清杰出思想家黄宗羲的藏书境况和读书态度,从这枚自镌藏书印中跃然而出;表明了他高于众多封建文人的风骨。
在藏书印中祈求水火有情的文字更是觉,而读到“借书不孝”“窃书非雅贼”则谁都会怃然一笑。还有的藏书家在图章上刻着这样的文字:“勿以鬻钱,勿以借人。”也有一些藏书家把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上的一段话刻成一个大图章:“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这种态度,比起上面那个“勿以借人”来,要算开明一些,应当赞同。但同时这里也要说几句题外的话,就是有些借书的人不讲信用,一朝借走,永不归还,竟充作自己的藏书。或在书主一再逼索之下,还回来一个缺头少尾的破烂尸首,真真令人寒心。愤激一点说吧,对这样的“借”书者,实在应当实行“勿以借”的办法。“勿以借人”印章的藏书家是否也是因为多次吃了这样的亏,才迫不得已这样干的呢?许多读书、藏书人利用印章的方寸之地,抒发着他们境遇情怀。“悔不十年读书”,“每爱奇书手自抄”两印,活脱出书主人贫困中的勤奋,“枚庵流览所及”似乎在宣传别于传统的读书方式。
现代读书人也是爱用藏书印的。在一本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盖上了他的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藏书印记,是颇有深意的。俞平伯藏书上,喜爱精心地钤用“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印章,这无疑说明夫妻的深情和学富了。拥有藏书印最多的,恐怕是李一氓老人了,“存在第一”是他马克思主义的标帜,“一氓探藏词书种种”是他业余研究的功绩纪录,“一氓读书”等十几枚鲜红的藏书印记是绝无以前读书人常有的酸腐气的。
这些藏书印鉴,对后人研究版本流传和篆刻艺术,弥足珍贵。
藏书印的渊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太宗的“贞观”印,到了宋太祖,已起用“秘阁图书”这枚专门的收藏印鉴了。明清之际,藏书活动和篆刻艺术都较前有很大发展,使用藏书印的风气也逐渐普及开来。有人统计,我国从宋朝到清末,有1100多位藏书家。不少藏书家都有个爱好,就是在自己收藏的书籍上盖了图章。
使用藏书印,可以专用一方籍贯姓名印,也有拥有号斋馆、训辞杂语等多枚,形式不一,内容繁多。如宁波天一阁主人就有“四明范氏图书记”等大小十几枚藏书印。打上这些图章仅仅以标明归属。
有些图章的内容就超出了作为标记的范围,而成为抒发情怀,表达意愿的一种形式。
好书得来不易,保藏更加困难,所以在“某某珍藏”小印之外,这样的图章内容最普通的就是:“子子孙孙永宝。”这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有的藏书家不满足于这几个字。他对子孙很不放心,于是在图章内容上引申发挥,对后人来回训诫。如清朝王昶的一颗大藏书章上有这样的字句:“……愿后人,勤讲肄;……如不材,敢卖弃,是非人,大豕类,屏出族,加鞭 ……”好家伙,如果子孙后人敢把家中藏书卖掉,就算畜牲。又有这样的大藏书印来抒怀:“澹生堂中储经籍,主人手泽无朝夕;读之欣然忘饮食,典衣市书恒不给;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孙益之守弗失。”“吾存宁可食吾肉,吾亡宁可发吾椁,子子孙孙永勿鬻。”“忠端是始,梨洲是续。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明清杰出思想家黄宗羲的藏书境况和读书态度,从这枚自镌藏书印中跃然而出;表明了他高于众多封建文人的风骨。
在藏书印中祈求水火有情的文字更是觉,而读到“借书不孝”“窃书非雅贼”则谁都会怃然一笑。还有的藏书家在图章上刻着这样的文字:“勿以鬻钱,勿以借人。”也有一些藏书家把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上的一段话刻成一个大图章:“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这种态度,比起上面那个“勿以借人”来,要算开明一些,应当赞同。但同时这里也要说几句题外的话,就是有些借书的人不讲信用,一朝借走,永不归还,竟充作自己的藏书。或在书主一再逼索之下,还回来一个缺头少尾的破烂尸首,真真令人寒心。愤激一点说吧,对这样的“借”书者,实在应当实行“勿以借”的办法。“勿以借人”印章的藏书家是否也是因为多次吃了这样的亏,才迫不得已这样干的呢?许多读书、藏书人利用印章的方寸之地,抒发着他们境遇情怀。“悔不十年读书”,“每爱奇书手自抄”两印,活脱出书主人贫困中的勤奋,“枚庵流览所及”似乎在宣传别于传统的读书方式。
现代读书人也是爱用藏书印的。在一本茅盾所藏的《庄子集解》上。盖上了他的玄珠六十八岁后所读书,藏书印记,是颇有深意的。俞平伯藏书上,喜爱精心地钤用“衡芷馆夫妇藏书画记”印章,这无疑说明夫妻的深情和学富了。拥有藏书印最多的,恐怕是李一氓老人了,“存在第一”是他马克思主义的标帜,“一氓探藏词书种种”是他业余研究的功绩纪录,“一氓读书”等十几枚鲜红的藏书印记是绝无以前读书人常有的酸腐气的。
这些藏书印鉴,对后人研究版本流传和篆刻艺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