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吧 关注:448,064贴子:1,883,110

漫画欧洲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公元前260年,欧洲历史的主题是第一次布匿战争:罗马(当时还不是帝国)和北非的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著名的汉尼拔这时还没出生。
    罗马北方的绿色小头像是凯尔特人,蓝色的是早期日耳曼人。
    这时希腊本土的统治者其实已经是马其顿人了(当然没有亚历山大大帝),而是卡山德王朝。而东方是两个希腊化国家,中东的塞琉古和埃及的托勒密(为了在图上放得下,把托勒密帝国的版图严重北移了)。
    这一年中国发生了秦赵长平之战。


1楼2013-07-13 14:02回复

       公元元年(这时耶稣基督其实很可能已经出生数年了),罗马帝国在地中海沿岸已一统江山,是西方世界毫无疑问的绝对主宰。注意大红球上的罗马之鹰,上书SPQR:即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的缩写,意为“罗马元老院与人民”("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Rome"),罗马大军无论征战何处,旗帜上总有这四个字母,然后据说还要刻在山崖上为证,十分霸气。
       北边的是日耳曼人诸部落(这里用现代德国国旗代表日耳曼),此时他们还是由松散的一个个部落组成,所以虽然作战勇猛,却总是被纪律严明的罗马大军各个击破。
       位于罗马东方的是帕提亚(安息)帝国,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灰底的小头像是巴斯克人——至今没有人能说得清他们的起源。


    2楼2013-07-13 14:03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是公元450年,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罗马帝国摇摇欲坠,早已没有SPQR的霸气。
         来自东方的蛮族匈人向西入侵,一些想象力丰富的畅销书作者言之凿凿地断定,他们是匈奴人的后裔,但实际上在历史学界,对此尚无严肃的结论。匈人王阿提拉率领的骑兵极其骁勇善战,他们的强大攻击使原来住在中东欧的日耳曼人遭受无法抵挡,于是蜂拥进入西罗马帝国,直接促成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因西方历史称阿提拉为“上帝之鞭”。
         位于东罗马帝国东北方已经有早期斯拉夫人了(红白蓝三色球),不过还在沉睡中。绿球是保加尔人,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开始和斯拉夫人融合。


      3楼2013-07-13 14:03
      收起回复

           到了1300年,这时整个欧亚大陆历史的主题都是蒙古人的崛起,蒙古骑兵西征灭了阿拉伯帝国,若不是在埃及被马穆鲁克骑兵打败,他们向西的脚步似乎还会横扫非洲。在被征服的地盘上,蒙古人建立了汗国:右上角是金帐汗国,右下角是伊尔汗国,它们跟元朝同为成吉思汗的子孙建立,但互不统属。
           日薄西山的拜占庭已经散发出死亡的气味,在新一波来自穆斯林游牧蛮族(奥斯曼土耳其)的攻击面前摇摇欲坠,苟延残喘了一个半世纪以后灭亡,神奇的“希腊火”也没能挽救这个古老的帝国。让人感慨不已的是:由于生怕秘方外泄,拜占庭人对希腊火的配方极端保密,甚至到了为防止敌人窥探到相关秘密而非到紧急关头决不示人,宁可牺牲将士而绝少应用的地步。有人认为这种保密工作做的如此到家,以致于几个世纪后连拜占庭人自己都不再得知希腊火准确的配方了。
           英格兰发动了入侵苏格兰的战争,就是电影《勇敢的心》里的历史背景。西班牙的基督徒不断从北非摩尔人手中收复失地,终于把伊斯兰政权彻底赶出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班牙王国。
           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兴起,文艺复兴快要开始了。城市国家里红色的是威尼斯,两个圣乔治旗(和英格兰一样)分别是热那亚和米兰。
           夹在德法之间的是勃艮第,是法兰西的有力对手,并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与英国结盟。荷兰比利时在当时也是勃艮第的领地。在蒙古人西征时,莫斯科公国兴起(白底黑色双头鹰)。波兰与莫斯科之间是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是条顿骑士团的地盘。


        6楼2013-07-13 14:05
        回复

             时光又过了200年,大航海时代开始,拿着望远镜向西眺望的西班牙葡萄牙找到了新大陆。
             这时拜占庭已经被奥斯曼土耳其用大炮灭掉了,然后奥斯曼继续用炮口对着伤痕累累的匈牙利。莫斯科则继承了被灭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自称第三罗马,以金色双头鹰为标志。滑稽的是,消灭了拜占庭的奥斯曼竟然也自认为是罗马文明的继承人。
             法国打赢了百年战争,并建立了中央集权,不但把英国的势力逐出大陆,还消灭了国内的老对手勃艮第。进而瞄准了富裕的意大利城市国家(腰里绑着一堆钱袋的威尼斯是大航海前夜最富裕的国家),发动了“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诸城市国家和教皇一起抵抗法国。
             中欧最大的国家是是立陶宛(红球白骑士)。这时已经进入了火药时代,大家纷纷装备上了火枪。 荷兰则归西班牙统治。需要说明的是在德意志,虽然一直有名义上的统一国家——神圣罗马帝国,但德国在古代其实是一盘散沙,邦国林立。这里把比较大的几个德意志邦国单独画了出来,勃兰登堡(白底红鹰),奥地利,巴伐利亚等等。


          7楼2013-07-13 14:06
          收起回复

               又过了一百年,这是大航海时代巅峰。西班牙举着十字架和火枪征服了新大陆,获得了大量财富(腰上的钱袋),也吞并了葡萄牙,还控制了南意大利。尽管荷兰(当时还叫尼德兰联合省)已经从西班牙独立,尽管他们的“无敌舰队”在12年前刚刚惨败于英格兰,但似乎没有人认为他们的霸权已经在失落。
               击败了西班牙人的英格兰进入了都铎王朝,腰上那一圈是莎士比亚时代的典型装束。法国此时则进入了波旁王朝的统治,从之前的三朵鸢尾花变成了满脸鸢尾花。
               中欧那个大的是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最东边的是沙皇俄国。
               在东欧,基督教国家团结起来打退了土耳其,其中哈布斯堡王朝主要从陆上、威尼斯主要在海上负担了包围基督教欧洲的重任。
               上黑下黄是哈布斯堡王朝,它同时名义上也是神圣罗马帝国(双头鹰)的皇帝。当时神罗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邦国林立。哈布斯堡的领土大多不在德意志境内(奥地利除外),其臣民也多为斯拉夫人。更因这时已经发生了宗教改革,所以皇帝对德国本土的影响更加有限,故此把哈布斯堡和神圣罗马分别画出来。
               哈布斯堡上边那个白底红鹰是勃兰登堡,它后来兼并了其东北的普鲁士,成为了普鲁士王国。但该国的主体是以柏林为中心的勃兰登堡,而非那块被兼并的土地(为了区别于日耳曼地区的本土,后来将那里称为东普鲁士)。东普鲁士是条顿骑士团的残留,势力很小,但为什么勃兰登堡要放弃原本国号而以普鲁士为名呢?因为东普鲁士是侵略斯拉夫人的土地得来的,是殖民地,不在神圣罗马帝国范围内。而神罗范围内只有罗马人国王和波西米亚国王这两个王号,不允许其他的王国出现。于是便利用帝国之外的普鲁士称王。正如大英帝国的“皇位”其实是“印度皇帝”。因此在东普鲁士头顶上有个悬着的王冠。这正是表示后来勃兰登堡借着东普鲁士的领地加冕成为了王国。


            9楼2013-07-13 14:10
            回复

                 1707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法国路易十四为了帮他孙子争取西班牙王位,和欧洲列国作战。普鲁士(白底黑鹰)已经成为王国。
                 东方的俄国为了夺得面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和波兰一起对瑞典发动了大北方战争。附带说一下:汉语里常笼统地说沙皇俄国,这是不精确的:“沙皇俄国”的存在时间是1547年到1721年。而1721年以后的是“俄罗斯帝国”。“沙皇”(Tsar)在历史上是斯拉夫人对拜占庭皇帝和蒙古大汗的尊称。后来莫斯科牛了,就自称沙皇。不过后来他们(尤其是崇洋媚外的彼得大帝)觉得这是一个很土很东方化的称谓,不如西方的“皇帝”气派,。于是在1721获得大北方战争胜利之后,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彼得大帝“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正式称皇帝,从此以后的俄罗斯正式国号为“俄罗斯帝国”,不再称为“沙俄”。所以事实上中文里是将沙皇俄国和俄罗斯帝国笼统的叫做“沙俄”。
                 位于北非,戴海盗帽子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巴里海盗,为患地中海数百年。
                 此时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爱尔兰尚未加入),也就是把英格兰的圣乔治旗、苏格兰的圣安德鲁旗合并成为了米字旗。仔细观察这时的米字旗还少一个红色的叉(代表爱尔兰)。爱尔兰此时虽然也被英国统治,但还没有正式和英国合并。注意英国戴着的那顶很可爱的三角帽,这是启蒙时代的流行装束,那个时代英军都戴这种帽子,参见《加勒比海盗》。


              10楼2013-07-13 14:11
              回复

                   1811年,这个时代欧洲历史的主题只有一个:拿破仑战争,这个时代欧洲大陆的绝对主角只有一个人:拿破仑,这个以船形帽为标志的小个子科西嘉人。
                   普鲁士和哈布斯堡都被拿破仑打残,西班牙也被爆眩晕中。拿破仑已经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此后的图中就没有神圣罗马的双头鹰了,哈布斯堡放弃了神圣罗马皇帝改称奥地利皇帝,它对德意志小邦国的领导地位也随之被废除了,这些邦国被合并为“莱茵同盟”,与意大利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及波兰等一同成为拿破仑的附庸国,他们都拿着小小的法兰西三色旗)。
                   这里说一下波兰:在十四至十七世纪,波兰一度是中东欧大国。但因为其独特的贵族“集体领导制”和“贵族一票否决权”,到了十八世纪就衰弱不堪已经被俄普奥瓜分,此时拿破仑为了对抗俄国又让波兰复国,可是拿破仑战败后波兰又被瓜分。
                   因为法国入侵,葡萄牙皇室跑去巴西了,插了个牌子说BRB(Be right back,马上就回来),后来导致了巴西独立等等种种混乱。搞笑的是,因为皇室在里约热内卢,所以按照定义,葡萄牙“本土”反而才是殖民地。
                   巴尔干半岛上拿着枪的小国是塞尔维亚,他们发动了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这个高傲而英勇的民族总是冲在欧洲武装抵抗土耳其帝国的最前线。
                   这时的英国已经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所以米字旗也包括了代表爱尔兰的红叉。另外,1809年英国舰队在地中海打败了法国舰队,夺取了爱奥尼亚诸岛,所以右下角有个小米字旗。1830年希腊独立,但直到1862年英国人才把这些岛还回去。除了隔着海峡的英国人外,整个欧洲只有俄罗斯还敢跟拿破仑怒目相视,转过年的1812年战争揭开了拿破仑灭亡的序幕。


                11楼2013-07-13 14:12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968年,欧洲的主题是冷战,标着$的是西方国家,标☭的是共产注意国家,中间拉起铁丝网(铁幕)隔开。这一年发生了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希望进行民主化改革,结果被苏联带领华约爆了。
                     中东的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对抗,希腊和土耳其在争夺塞浦路斯。法国头戴戴高乐的圆筒帽。南斯拉夫头戴铁托的船形帽。各国疆域基本上就是现代版图了。


                  16楼2013-07-13 14:17
                  收起回复

                       到了1993年,苏东剧变,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后,一大堆加盟共和国独立。俄罗斯领土大幅度缩水,而且失去了面向波罗的海和黑海的大部分出海口,无奈的哭了,它的过期又恢复了三色旗。
                       东西德合并,新德国脸上还留着缝合的痕迹。捷克和斯洛伐克却分家了,图中的有丝分裂实在是太可爱了。南斯拉夫陷入内战。罗马尼亚怒视着东北方本是同根生却一直分出去的摩尔多瓦,摩尔多瓦右上角又有一个要分出去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格鲁吉亚身上有两个要分出去的小球——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
                       因为一战中奥斯曼帝国曾对亚美尼亚人进行种族清洗(亚美尼亚人死亡人数有从30万到150万的各种版本),土耳其和亚美尼亚互相怒视,阿塞拜疆又怒视着亚美尼亚(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希腊还用鄙夷的表情看着马其顿(因马其顿也是希腊一个省的名称,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希腊长期以来不承认马其顿,并且不向马开放边界)。
                       西线无事,北欧的挪威靠在北海开采石油急剧变富。在北非,摩洛哥还和西撒哈拉纠缠不清。
                       该图已与现今的欧洲各国疆域吻合。


                    17楼2013-07-13 14:18
                    收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226029-1.shtml
                      原帖直击真是强人


                      18楼2013-07-13 14:20
                      回复
                        波兰球


                        IP属地:北京20楼2013-07-13 14:53
                        回复
                          欧洲虽小,却引领这近代的世界潮流。无论是科学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其中尤以苏联革命的影响为最大,彻底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和意识形态。


                          21楼2013-07-13 15:38
                          收起回复
                            波兰球……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3-07-13 1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