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度的好贴,帖给大家品评
张兴德 在 2006-12-10 下午9:43 发表于 学术研究
本文出自 张兴德 著《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文学的哲学》。
前八十回就宝黛婚姻对贾母、王夫人矛盾的描写及其意义
许多读者和《红楼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夫人是铁杆的一派。王夫人对贾母孝敬有加,在贾母面前很少说话,"木头人似的",以至于贾母认为"可怜见的",她支持王夫人并通过凤姐成为贾府掌权的一派。她们三人又联合起来,采用"掉包计",为宝玉娶了宝钗,最后送了林黛玉的小命,一手制造了宝黛爱情悲剧。其实,细品前八十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贾母同王夫人围绕宝黛二人的婚姻,展开了一场微妙含蓄而又尖锐的斗争。只是因作者采取"不写之写"的手段,蒙蔽了许多人。
贾母是促成宝黛相恋的始作俑者
在前八十回,贾母对宝黛二人的婚恋始终是支持和肯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最初促成宝黛二人恋爱的正是贾母。在第三回,林黛玉刚到贾府第一天,安排黛玉住处时,贾母开始是想把黛玉安置在碧纱厨里,把宝玉挪出外房来同贾母同住。宝玉知道了忙说道:
"好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床上很妥当,何必出来闹得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第53页。(1))
对宝玉这种要求,贾母竟同意了,并且是"想了一想"之后同意的。对此,清人《读红楼梦随笔》作者有段精彩的分析评论:
贾母此想实有深意,宝黛虽俩小无猜,而一房同住,究涉嫌疑,贾母极不应许之而竟许之者,盖此时已怀作合之心矣,想到此着故应许耳(2)。
这种分析和评论是十分恰当的,极符合贾母这样出身于名门的贵族老夫人的思想实际。贾母这种"作合之心"在第五回开头又有进一步交代:
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蜜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69页)
在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口,对这种生活进行了概括和补述:
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第386页)
宝黛二人的爱情正是在贾母这种"作合之心"作用下,为他俩创造的这种青梅竹马的生活环境中播种、发芽。任何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不理解他们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意味着什么,更何况贾母了。
许多文章在论及宝黛爱情特点时,只强调二人一致的思想基楚,程度不同的忽略了二人青梅竹马的感情经历和基础。有人举出第五十四回,贾母批才子佳人小说的那段话为证(3)认为是贾母不同意宝黛二人关系发展,是对林黛玉的"警告"。这其实是一些人的错觉.宝黛爱情始于青梅竹马,根本不同于才子佳人小说的一见钟情。作者在第一回中就借"石兄"之口,批判了"佳人才子等书""千部共出一套"的公式化,这次,也不过是再借贾母之口,进一步批判当时流行的公式化的佳人才子小说而已。如果宝黛二人恋爱也同贾母批的"佳人才子"小说一样,那么,《红楼梦》岂不也成了"佳人才子"之流的小说。贾母的话,正是作者进一步提醒读者:不要把《红楼梦》当作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去读,要透过这些表面描写去解"其中味"。
贾母这种态度,宝黛二人的亲密关系,在贾府是全府皆知的。此时并未见王夫人等有谁对贾母这种作法提出异意或微辞。如果不是薛姨妈带宝钗等人的到来。贾母的安排大概不会遇到波折,宝黛二人的婚事将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宝钗的到来,不单因"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使宝黛之间关系出现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断发生波折起伏。贾母同王夫人之间也因"金玉良缘"展开了一场极其微妙,极其复杂的斗争。
凤姐开的"吃茶"玩笑是贾母对"什么金什么玉"的回答,也是王夫人和贾母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这种矛盾斗争从根本上应该说是由王夫人和薛姨妈挑起来的。在薛宝钗到贾府不久的第八回,宝钗利用宝玉看她的机会,在莺儿巧妙的配合下,委婉的向宝玉推销了"金玉良缘"之说。但这种说法的制造者却是薛姨妈。第二十八回对此进行了补述:
张兴德 在 2006-12-10 下午9:43 发表于 学术研究
本文出自 张兴德 著《红楼梦的第三种读法——文学的哲学》。
前八十回就宝黛婚姻对贾母、王夫人矛盾的描写及其意义
许多读者和《红楼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夫人是铁杆的一派。王夫人对贾母孝敬有加,在贾母面前很少说话,"木头人似的",以至于贾母认为"可怜见的",她支持王夫人并通过凤姐成为贾府掌权的一派。她们三人又联合起来,采用"掉包计",为宝玉娶了宝钗,最后送了林黛玉的小命,一手制造了宝黛爱情悲剧。其实,细品前八十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贾母同王夫人围绕宝黛二人的婚姻,展开了一场微妙含蓄而又尖锐的斗争。只是因作者采取"不写之写"的手段,蒙蔽了许多人。
贾母是促成宝黛相恋的始作俑者
在前八十回,贾母对宝黛二人的婚恋始终是支持和肯定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最初促成宝黛二人恋爱的正是贾母。在第三回,林黛玉刚到贾府第一天,安排黛玉住处时,贾母开始是想把黛玉安置在碧纱厨里,把宝玉挪出外房来同贾母同住。宝玉知道了忙说道:
"好祖宗,我就在碧纱厨外床上很妥当,何必出来闹得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第53页。(1))
对宝玉这种要求,贾母竟同意了,并且是"想了一想"之后同意的。对此,清人《读红楼梦随笔》作者有段精彩的分析评论:
贾母此想实有深意,宝黛虽俩小无猜,而一房同住,究涉嫌疑,贾母极不应许之而竟许之者,盖此时已怀作合之心矣,想到此着故应许耳(2)。
这种分析和评论是十分恰当的,极符合贾母这样出身于名门的贵族老夫人的思想实际。贾母这种"作合之心"在第五回开头又有进一步交代:
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蜜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第69页)
在第二十八回,通过宝玉的口,对这种生活进行了概括和补述:
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第386页)
宝黛二人的爱情正是在贾母这种"作合之心"作用下,为他俩创造的这种青梅竹马的生活环境中播种、发芽。任何稍有头脑的人,都不会不理解他们这种关系进一步发展意味着什么,更何况贾母了。
许多文章在论及宝黛爱情特点时,只强调二人一致的思想基楚,程度不同的忽略了二人青梅竹马的感情经历和基础。有人举出第五十四回,贾母批才子佳人小说的那段话为证(3)认为是贾母不同意宝黛二人关系发展,是对林黛玉的"警告"。这其实是一些人的错觉.宝黛爱情始于青梅竹马,根本不同于才子佳人小说的一见钟情。作者在第一回中就借"石兄"之口,批判了"佳人才子等书""千部共出一套"的公式化,这次,也不过是再借贾母之口,进一步批判当时流行的公式化的佳人才子小说而已。如果宝黛二人恋爱也同贾母批的"佳人才子"小说一样,那么,《红楼梦》岂不也成了"佳人才子"之流的小说。贾母的话,正是作者进一步提醒读者:不要把《红楼梦》当作当时流行的才子佳人小说去读,要透过这些表面描写去解"其中味"。
贾母这种态度,宝黛二人的亲密关系,在贾府是全府皆知的。此时并未见王夫人等有谁对贾母这种作法提出异意或微辞。如果不是薛姨妈带宝钗等人的到来。贾母的安排大概不会遇到波折,宝黛二人的婚事将是顺理成章的事儿。宝钗的到来,不单因"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使宝黛之间关系出现了挥之不去的阴影,不断发生波折起伏。贾母同王夫人之间也因"金玉良缘"展开了一场极其微妙,极其复杂的斗争。
凤姐开的"吃茶"玩笑是贾母对"什么金什么玉"的回答,也是王夫人和贾母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这种矛盾斗争从根本上应该说是由王夫人和薛姨妈挑起来的。在薛宝钗到贾府不久的第八回,宝钗利用宝玉看她的机会,在莺儿巧妙的配合下,委婉的向宝玉推销了"金玉良缘"之说。但这种说法的制造者却是薛姨妈。第二十八回对此进行了补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