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吧 关注:16,355贴子:306,250

探秘"700多岁"的水利奇观——访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新华网上海12月30日电(记者许晓青)中国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大、保存完整的元代水闸遗址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这项获评2006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成果,自2001年起历经长达10年之久的考古发掘和原址保护,终与世人见面。
700多年前的元代水闸究竟是何模样?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一旦出土,今人能保护好吗?记者探秘最新落成的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
十年地下考古 “唤醒”水闸遗址
当人们步入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主入口时,都不禁惊讶——这片约1500平方米的“地下宫殿”如此气势恢宏,且与大都市的居民区距离又是如此之近。
2001年5月,某施工队在上海普陀区志丹路、延长西路交界处“志丹苑”工程地块进行打桩施工,工人惊讶地发现,7米以下“怎么也打不动了”,地下露出的是一片结实的石板。
文博专家很快介入了地下取样开挖工作,发现石板下有排列整齐的木板,木板下又有结实的木梁,再往下居然还有上万根木桩……专家后来断定,如此坚固的地下大工程,原来是一处古代水闸。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7-02 02:19回复
    今天当人们站在遗址博物馆的凌空玻璃步道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水闸周边坚实的石板,板与板之间用“金元宝”形的铁锭榫卯结构固定。
    上海博物馆馆长、文博专家陈燮君回忆,断代工作经过了谨慎取样和考证。较明显的证据之一:这座水闸的表体和肌理到处可见“金元宝”形(两头大、中间小的弧线造型和纹样)的文化符号,而这正是元代建筑工艺的一个标志。“从初步的断代,到后来器物的出土,再比照记载当地水利工程的历史文献,最后证明了水闸的年龄,它果然已经700多岁了。”陈燮君说。
    而今,观众步入博物馆,可以看到这座古老水闸的原貌,沿坡道一路来到“地宫”深处,可以畅游于700多年前的水闸石板、木桩间。在上千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一角,还陈列了原址考古发掘的部分文物,包括陶罐、瓷器、瓦当、铁钩、铁钉、钱币等。专家介绍,考古研究历时10年之久,目前已基本完成,10年或许有些漫长,但对科学研究而言才刚起步。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7-02 02:20
    回复
      2025-09-04 12:28: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元代工艺精湛 不愧“良心工程”
      在专家一步步揭开元代水闸真面目的同时,元代水利工程建筑施工工艺也得到了还原。今天的遗址博物馆,通过计算机技术,复原并呈现了这座水闸的数十道建设工序。
      最令专家惊叹的是,建设水闸时所使用的一万多根木桩,凡已出土的,每根都留有墨迹。研究显示,当时元代的施工人员根据天干地支的计数方法对上万根桩进行了编号,“一桩一位一编号”,甚至超过了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工艺,令人敬畏。
      另一种与水闸相关的施工技术叫“上灰浆”。“灰浆”是用糯米、石灰等材料制成的古代“黏合剂”,一般在古城墙等建筑工艺中较为常见,而此番在对上海元代水闸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种糯米浆的神奇作用。
      上博考古专家何继英研究员说,在石板与石板的连接处,凡依靠“金元宝”形状的铁锭榫卯加固的部位,表面都发现了涂抹“灰浆”的痕迹,这种“黏合剂”比现代的胶水牢固多了,而且有防腐功能,以至于当700多年后人们用现代机械向下打桩时,依然难以撼动水闸的坚固实体。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7-02 02:20
      回复
        研究还发现,这座水闸的设置目的在于利用潮汐原理配合开闸放闸,使泥沙不再淤积于主河道影响航行,进而利用人类和大自然的合力实现水网疏浚。
        考古文博大接力 避免文物“见光死”
        “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是一个漫长的接力过程。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即将开馆迎客,文物保护的大课题也才刚刚开始。”从事出土文物修复和保护的上博副研究员周浩告诉记者。
        由于遗址博物馆完全是“原址原貌的原味呈现”,使15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仿佛是一个文物出土时的第一现场。特别是一万多根木桩中,目前有2000多根裸露在空气中,供参观者欣赏。这些700多年前被埋入地下的木桩,极易受到潮湿空气等影响,从而发生变化。
        如何避免文物“见光死”?这是上海元代水闸文保团队今后面临的最大难题。负责遗址博物馆管理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长张岚说,目前每天都有技术人员对裸露的木桩进行监测,并为这些文物涂上一层“保护膜”。膜的专业术语叫“纸浆”,主要用于帮助出土的木桩脱盐并保持水分恒定。对那些依然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也要运用高科技仪器定期监控其实际状况。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7-02 02:21
        回复
          上海元代水闸的重要学术地位正进一步显现。这座石木结合的中国元代水闸,比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瓦萨博物馆目前陈列并保护的巨型木质沉船“瓦萨号”还年长300多岁,比目前在伦敦塔景点开放供游客参观的“泰晤士河水闸”的规模还要大。专家认为,在每天控制500名参观者的前提下,水闸下一步的文保难题还需全国专家进一步“会诊”。
          陈燮君认为,“上海元代水闸遗址”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史及其研究领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为当代专家学者解析并复原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特别是对研究中国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今苏州河)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7-02 02:22
          回复
              3、认识历史人物任仁发
              这个水闸是元代水利工程师任仁发手下的十大水利工程之一。任仁发(1254--1327),松江(今属上海市)人,元代官员、水利家、画家。曾先后主持修治吴松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并有水利工程著作传世,在中国水利史上做出过有益的贡献。1304年时任海道千夫长的任仁发重新疏浚吴淞江。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7-02 02:29
            回复
              传奇大家任仁发
                张明华
                这几天,“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文物、美术专家及爱好者无不为这一千载难逢的盛会激情澎湃。不过,人们有没有注意到其中有一幅来自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精品《九马图》,他的作者竟是我们上海的老乡任仁发。
                任仁发(1254-1327年),字子明,一字子垚,松江人,卒年七十四。宋咸淳三年(1267年)举人。他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书学李北海,画学李公麟。工人物、花鸟,尤善画马。曾奉旨画渥洼天马图其熙春天马二图,仁宗诏藏秘监。故宫藏有《出圉图》、《二马图》等,俱极精;《春水凫鹥图》轴,藏上海博物馆;《饮中八仙图》、《横琴高士图》等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神骏图》、《三骏图》、《九马图》在美国;《饲马图》在英国;《文会图》、《牵马图》等在日本。任仁发还在画技理论方面著述颇丰。不但如此,任仁发更是一位忧国忧民,鞭笞贪官,推崇清官的爱国人士,他往往别出心裁地在其画作中予以抒发。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7-02 02:41
              回复
                  《二马图》,前边是一匹壮实、膘肥肉厚的花马,昂首,踏着轻快的碎步,尾巴扬起飘动,显得自在得意;跟在这匹马后边的,则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条条肋骨清晰可见,它低着头,步履蹒跚,尾巴蜷缩着,显出吃力疲惫的样子。画家极其写实的手段,承袭并发扬了唐人画马的高超技艺传统。仅此,无非是一幅绘画佳作而已。然而惊世骇俗的精彩就在他画幅一角的寥寥几句跋语之中:“肥者骨骼权奇,萦一索而立峻坡,虽有厌饫刍豆之荣,宁无羊肠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剥落,啮枯草而立风霜,虽有终身摈斥之状,而无晨驰夜秣之劳”。在写完对两匹马的评语后,作者笔锋一转,进一步议论道:“世之士大夫,廉滥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国,不失其为廉;苟肥一己而瘠万民,岂不贻淤滥之耻欤?”在这里,画家采用了隐喻、拟人的手法,对比讽喻那些“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吏,赞颂那些“瘠一身而肥一国”的清官。对当时官场乃至社会的种种腐败黑暗,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无情的针砭。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7-02 02:41
                回复
                  2025-09-04 12:22: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我们为古代上海有这样一位政治上高风亮节、绘画上超凡脱俗的大师骄傲、荣耀。不过,让人感到陌生或者说最不可想象的是,任仁发曾任元代朝廷的都水庸田副使,负责官方的水利建设。先后主持修治吴淞江、北京通惠河等工程,并有水利工程专著传世,在中国水利史上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经考古专家的缜密考证,2001年发现,后经发掘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上海志丹苑元代水闸,就是任仁发的杰作之一。
                    很可惜,原来完完整整、颇有规模的任仁发在青浦重固的家族墓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即被盗掘一空,抢救回来的文物仅仅71件。包含瓷、铜、漆、玉石、金银、墓志等,几乎件件都是国宝精品。虽然坏人当年就被逮捕法办,但所造成的巨大的文化损失,惨痛的精神创伤却无从弥补。
                    可喜的是志丹苑水闸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已经市政府批准,并于3年前启动,就让我们以这一特殊的形式告慰这位成就卓著彪炳千秋,却又险被湮没的先辈的在天之灵。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7-02 02:42
                  回复
                      2012年12月31日,上海首个遗址博物馆——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均 蒋迪雯 摄
                      走进延长西路619号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有一种时光交错感。
                      俯看脚下——水闸闸门,铁吊铁环,青石板被铁锭榫铆接得天衣无缝,驳岸由层层麻条石垒成、整整齐齐……难以置信,地下深7米的古代水利工程完好无损。
                      抬眼望去——博物馆紧挨着鳞次栉比的高层居民楼,不远处就是车水马龙的内环线高架……难以置信,700年前藏了这样一座国内已考古发掘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
                      从文物发现、保护,到建馆、开放,这里历时12年才在公众面前撩开神秘面纱。
                      2001年发现之初,本报就立即“热点追踪”。2012年最后一天,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记者又一次走进簇新的博物馆和即将拆除的项目筹建处,采访那些为遗址保护洒下汗水、长久坚守的“幕后英雄”。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7-02 02:53
                    回复
                        12年前,上海闹市区意外发现遗址,考古专家惊出冷汗
                        60多岁的王莲芬,是整个元代水闸遗址项目的负责人,曾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不久前,她在遗址工地摔骨折,右脚脚踝还未痊愈。她小心翼翼走下临时指挥部的简陋楼梯,到博物馆里查看现场情况。多年来,她在这里现场总要来来回回跑个几回。
                        谈起元代水闸遗址,王莲芬的口吻像在谈论自己最珍视的孩子:那是2001年5月3日,“兴宇建设”正在建造志丹苑商品房小区二期工程,当时在地上打桩时,打到地下7米深处就被硬物卡住打不下去了,连换了几个位置都是如此,负责工程钻探打桩任务的承包商狠狠心花了1万多元,请人特制了一个带硬钢丝刷的钢钻,用钢丝的磨力,终于将石板磨断带上来一块,没想到钻上来的正好是带铁锭榫的两块石板拼合部位。“你不知道,当时我们听说这事以后,心情有多么紧张。”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7-02 02:53
                      回复
                          王莲芬口中的遗址发现过程,听起来惊心动魄——一处古址,把考古学专家和市领导,都惊得冷汗直冒。
                          当时上海市文管委考古部主任宋建紧张极了。2001年5月3日下午,正在休假的宋建接到电话,说是延长路上的志丹苑工地打桩打出“宝贝”——两块光洁平整、厚约25厘米的青石板,被一块元宝状的铁榫严密合缝“咬”在一起,从地下“强拔”出来时还连着衬石木板与粗大横梁。他派考古部博士到现场勘查,自己次日捧着相机冒雨赶到现场。他根据多年考古经验初步判断——地下有一个罕见的水工建筑古址。施工单位停工等待结果,可是那么大的在建工程,停一天损失巨大。时任上海市文管委常务副主任的陈燮君给宋建下达“军令状”:10天里,必须弄清古址的范围、年代、性质。
                          宋建只用了8天,就回答了3个关键问题:遗址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遗址年代在元朝;遗址性质为地下水利工程。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7-02 02:54
                        回复
                            当时,全国发现的地下水工遗址不过3处,其中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无论是规模,还是做工,都在志丹苑遗址之下。而曾扮演上海“母亲河”的吴淞江上,元代建造过十大水利疏浚工程,但至今无一处现世,位于吴淞江故道附近的志丹苑遗址,很可能是一把打开上海“问世”之谜的金钥匙。
                            于是,市文管委、市规划局、普陀区政府,各相关部门立即紧急协商。协商的关键,是要开发商在房产销售高峰期“让”出地皮,几乎所有的单位都做好了“攻坚”的准备。
                            令政府部门感动的是,开发商的文物保护意识非常强,表示愿意服从大局依法办事,就算没有一分钱补偿,也以遗址为重。同样令开发商没想到,有关部门不仅请来审计专家严格核算地价与相关投入,并且在多方论证后最终给予了开发商一定的补偿。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7-02 02:54
                          回复
                              一墙之隔的居民区,12年未造门卫室——另一群“无名英雄”
                              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完。
                              在整个遗址博物馆长达12年的发掘、保护过程中,还有另一群“无名英雄”——与博物馆毗邻的志丹苑小区居民。
                              记者站在博物馆工作区2楼的阳台上,觉得小区多层住宅楼几乎就在“咫尺”。博物馆与最近一幢楼仅间隔10米不到,3楼一户人家厨房里,阿婆正在烧的菜也看得一清二楚。
                              “和遗址共处12年,我们的居民付出很多。”甘泉路社区悦达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栋华告诉记者。志丹苑小区包括8幢多层楼、1幢高层楼,共365户居民,距离博物馆最近的有4幢楼。当时楼盘二期开发过程中,发现了遗址,原先计划建造的楼盘、绿地和配套设施为此都停止建设,小区里的车行道因此变窄,看不见门牌号,12年未造门卫室,小区门口只有一个两三平方米的临时门卫室,连监控设备也无从安放。许多来串门的人都觉得,这些都和市中心的商品房小区不匹配。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7-02 02:56
                            回复
                              2025-09-04 12:16:4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2009年博物馆开工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更大。”许多居民都告诉记者,开工建造博物馆的那几年,工地噪音很响,土方车进出影响了住户通行,还有的居民家里墙面开裂。
                                居民一度不理解,甚至有老人搬着小板凳坐在工地门口,不让土方车出入。居委会知道这件事,先召集业委会成员、楼组长、小区党员们一起开会,向大家宣传文物保护理念,倾听居民的困难。项目筹备组和建设方也走进小区,一次次直面居民,调整施工方案、改进文明施工措施,有时候一天要开五六个协调会。
                                博物馆开馆前一阵,小区里又起波澜。居民们要求尽快建成门头、造起正规的门房间。这件事情从居委会反映到甘泉街道,从甘泉街道反映到普陀区,项目筹备组也向市文管委汇报此事。
                                眼看着博物馆开馆在即,居民们心急如焚,害怕博物馆开馆后,自己的事情没人管。“我们来安抚居民,你们加紧出方案。”业委会主任阮云斐和副主任解建平等人,主动请缨做居民工作,甘泉街道城管科负责人马文龙等人,则负责协调各方,督促问题解决。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3-07-02 0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