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该发这样的贴的。最近在网易公开课上看了湖南师范大学张怀承教授的《船山哲学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一课,觉得张教授讲得还是很公道的。当然,讲到王夫之必然要对之前的理气观作一批判,而张教授主要批判的是“天理附魅”——也就是将道德神圣化,妖魔化。
他举了二程“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两句话,和朱子的“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是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有此物,而已有物之理。”认为把道德的应然简单地归结为必然,把处理人类关系的基本主责确立为宇宙本体的伦理精神,就使纲常名教有了绝对性。则产生了两个弊端其一是抽离物质的理失去了现实的客观基础,使得理成为空无所有之物,,容易导致以主观的意见代替客观的真理,谁有权谁就有理。第二个弊端是道德关系,生活秩序和行为原则被绝对化,神圣化之后,理就可能成为上层压制下层民众的思想工具。又举了这样一个古代事例:“罗小幺贫苦难度,逼妻王阿菊卖奸。阿菊不允,时常打骂,无奈允从。由罗小幺寻得奸夫安阿二。旋因索钱争吵,将安驱逐,又欲另寻奸夫。阿菊不允,罗小幺辱骂,阿菊出言顶撞。罗小幺拾棒扑殴, 阿菊顺拿沙锅滚水吓泼,泼伤罗小幺胸膛身死。法司以罗小幺逼妻卖奸,无耻已极, 王氏亦非无故逞凶干犯,唯死系伊夫,名 份攸关,王氏仍以殴死夫律拟斩立决。”他认为王阿菊不是死于法,而是死于不可变通的理,在这种时候,理就剥夺下层人追求生活的权利,导致社会道德的绝对化和人们在道德关系中地位的绝对化。
他以此来宣扬王夫之认为道德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生活内容变化而变化。就像王夫之自己说的那样:“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醴璧币钟磬矢而无射道未有牢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治器者则谓之道。”
他举了二程“人论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两句话,和朱子的“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是在这里...若在理上看,则虽有此物,而已有物之理。”认为把道德的应然简单地归结为必然,把处理人类关系的基本主责确立为宇宙本体的伦理精神,就使纲常名教有了绝对性。则产生了两个弊端其一是抽离物质的理失去了现实的客观基础,使得理成为空无所有之物,,容易导致以主观的意见代替客观的真理,谁有权谁就有理。第二个弊端是道德关系,生活秩序和行为原则被绝对化,神圣化之后,理就可能成为上层压制下层民众的思想工具。又举了这样一个古代事例:“罗小幺贫苦难度,逼妻王阿菊卖奸。阿菊不允,时常打骂,无奈允从。由罗小幺寻得奸夫安阿二。旋因索钱争吵,将安驱逐,又欲另寻奸夫。阿菊不允,罗小幺辱骂,阿菊出言顶撞。罗小幺拾棒扑殴, 阿菊顺拿沙锅滚水吓泼,泼伤罗小幺胸膛身死。法司以罗小幺逼妻卖奸,无耻已极, 王氏亦非无故逞凶干犯,唯死系伊夫,名 份攸关,王氏仍以殴死夫律拟斩立决。”他认为王阿菊不是死于法,而是死于不可变通的理,在这种时候,理就剥夺下层人追求生活的权利,导致社会道德的绝对化和人们在道德关系中地位的绝对化。
他以此来宣扬王夫之认为道德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随时代变化而变化,随生活内容变化而变化。就像王夫之自己说的那样:“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醴璧币钟磬矢而无射道未有牢管弦而无礼乐之道则未有子而无父道未有弟而无兄道道之可有而且无者多矣。故无其器则无其道诚然之言也而人特未之察耳。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治器者则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