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_200805 :这是必然的,人的一生就算再短暂也不可能用几十集的剧情里体现出来,再漫长的电视剧也有没法表现到的地方。表演艺术的存在,就是提炼了人在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然后在一个极高的纯度下,在短时间内令他迸发出的激烈火花,让观者体会到在日常里所没有的共鸣。但是,有夸张的表演艺术,也有细腻的表演艺术,这完全是取决于演员的灵性和悟性。李光洁当时作为在校的学生,能和这么多老戏骨同台,而丝毫没有被他们压制,反而绽放出自己的光芒,实属难得了。不过一个角色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努力外,编剧和导演更是功不可没。张黎的导演功力,在国内历史剧上,首屈一指(连张国立都说他是最能激发演员潜能的导演。李光洁脱离张黎后,很难有再让人深刻的角色和有深度的表演也正好能说明这一点。)可能我要求比较高吧,当时还是在校学生的李光洁在我现在看来只是较好地完成了角色,而不是塑造了角色,他更多地可能是完成了导演要求的任务,而自己的发挥却不见得多少。在积淀上,当时还是学生的他,还是差了一截。除了眼神和表情的流露,他没有更内敛更细微的动作,和复杂微妙表情来表达光绪这个角色。这是令我失望的地方……(同样是神经质,《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人简直是发挥到了极致了,演员几乎用尽了他能用尽的手段,把人物的紧张,焦虑,狠绝,溃败时的痛哭一一都表现在了屏幕上。而同样在《中国往事》里的曹光汉,同样的阴郁扭曲,也在演员的演绎下发挥得极致)。在这一点上,张博的个人发挥倒是多一些,甚至自己要求加戏。但是那是源于剧本本身的不完善。但他静下心琢磨光绪帝这个角色倒是很让人感动。如果当时李光洁也像他那样搜索各周边资料,各路消息,我想肯定会比现在呈现给我们的光绪更加出彩……
PS,本来也像重温《苍穹之昴》的。可是一想到里面片面的人物,和缺乏厚度的故事情节,是在很难让我再看第二遍……可见一两个演员的演技爆发,未必能拯救一部戏的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