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吧 关注:15,130贴子:288,349
  • 3回复贴,共1

[关于陈玉成]numzero:FAQ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numzero:有关英王的一些FAQ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2-12 21:32:23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假设陈玉成回天京 致------管主 
   
    内容:
    管主假设陈玉成回天京不至于被害?天王做这个决定大概一时震怒,能事过之后,大概会想清楚.你说呢?否则英王殉职的消息传导天京天王听闻此讯放声痛哭,率群臣朝西南遥纪.要知道在他以前只有南王冯云山战死天王才如此难受,放声痛哭.
    我等待管主的回复.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2-12 23:12:14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回复楼下的朋友 
   
    内容:
    "至去岁耘天燕之案,曾经兄直奏回朝,致触圣怒;复命敬王、畏王恭捧圣诏三道,圣旗一道,责兄前退太湖,复退安省,又失挂车河之约,致章王退桐城、庐江、无为、三河等处,皆罪在兄。现已荷蒙圣恩,出以赏罚革黜,思处此之时,亦是万幸。"
   
    英王写这段话的时候,距离安庆失守都半年了,金庸说过,崇祯杀袁崇焕不是一时失策,因为他把人关了好久才杀,有足够时间去冷静下来想清楚前因后果.同理,时隔半年,在英王感受到的天王的炎凉犹是如此,这能说只是一时震怒么? 
   
    杀英王,天王自然是不会的,英王从来没有威胁到过天王的地位,杀他天王半点好处都得不到,况且正在大封官爵收揽人心的时候,又怎会反其道而行之?但英王拥兵在外,尚有如此之叹----如此严责,尚称万幸,那么一但回到京中,处境只会等而下之吧.
   
    至于说"否则英王殉职的消息传导天京天王听闻此讯放声痛哭,率群臣朝西南遥纪"以及"要知道在他以前只有南王冯云山战死天王才如此难受,放声痛哭",我只能说,我没听说过这等事,并且相信历史上绝无此事,如果是小说家为了吹捧美化某教主的捏造,就不必当真了吧.
   
 



1楼2007-08-01 01:24回复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2-17 16:07:47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谢谢管主的回复 
     
     内容:
     崇祯杀袁崇焕是他知错不改,管主我有一个假设英王可不可以去西北与扶王陈得才的大军会师,以求克复安庆。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6 17:28:56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致管主 
     
     内容:
     英王可不可以和扶王的大军会师西北一求克复安庆。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3-7 0:46:06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短期内恐怕很困难 
     
     内容:
     扶王等人的军队数量虽众,但是素质远不如当年英王麾下精锐,而湘军反客为主之势已成,即令能侥幸攻下来,只怕也守不住,再说皖北连年战事,大军的粮草供应也是个大问题,更重要的,只怕还是将领人心不齐,敌军云集,失去了安庆,又已破败不堪的皖北,已经留不住许多人的心了.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7 17:53:21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致管主 
     
     内容:
     英王的本意是派扶王等人去招兵求能够克服安庆,还有一个问题在于湘军虽然克服安庆,但是他们也付出惨重的代价。他可以回合扶王等将不求短时间内克服安庆,可以摆脱困境。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7 17:56:33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致管主 
     
     内容:
     有一个问题问你安庆失守后赖文光向英王提出了个什么建议结果没被采纳
     
     留言人:素秋 时间: 2006-3-7 21:11:53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赖文光的意见 
     
     内容:
     赖文光主张:“安省既失,宜被连张、苗已顾京左,出奇兵进取荆襄,不出半年,兵多将广,可图恢复皖省”。他的意见和英王是不一致的,英王把希望和目标放在远征豫、陕,赖文光则认为进取荆襄,所以没有被采纳。——参考书目牟安世《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8 17:08:53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建议 
     
     内容:
     赖文光的建议可行性有多少,能够恢复安省吗?管主好像有点道理。但是又很难判断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3-8 23:59:26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说实话我觉得赖文光的建议有在事后纸上谈兵的意味 
     
     内容:
     《李秀成自述》写得很清楚,“那时英王在外,见省失守,扯兵由石牌而上,黄、宿之兵尽退,上野鸡河,欲上德安、襄阳一带招兵。不意将兵不肯前去。那时兵不由将,连夜各扯队由六安而下庐州。英王见势不得已,亦是随回,转到庐城,尔言我语,各又一心。英王见势如此,主又严责,革其职权,心繁〈烦〉意乱,愿老于庐城,故未他去,坐守庐城,愚忠于国。”
     
     可见英王并不是不想进取荆襄湖北,而是无法说服部下。忠王没有理由捏造这样的事,特地记载下来,可见印象深刻,而连他都知道的赖文光更不可能不知道,明知如此,却事后诸葛地已对英王进行似是而非的指责以夸耀自己的见识,是本人不敢句同的。(作为英王部下最后影响力的将领之一,他当时的立场是怎样的还很难说,只是不宜做诛心之论罢了)


    2楼2007-08-01 01:25
    回复
      2025-11-24 14:29: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3-9 0:14:39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说明一下 
       
       内容:
       请代德安府属于荆西府,襄阳府属于下荆南道领,因此德安、襄阳就属于“荆襄”地区,再从“连夜扯兵”的说法看,英王部队是在行军途中被迫折回的,则“奇袭荆襄”应该是英王的既定战略,不存在英王不听遵王建议的问题。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3-9 0:26:50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太平军的代价比湘军更惨重 
       
       内容:
       英王部下最精锐的刘枪琳部被全歼,安庆是天京以外太平军占领时间最久的城市,也一直是西线的总部,以叶芸莱为守的安庆守军守将大都是太平军的老战士,战斗力,经验,忠诚度都极高,到了1860年以后这个时候,几乎是太平军中唯一整编制的老牌劲旅了,也都和安庆一起葬送。
       
       粮草问题始终是后期皖北太平军的大问题,湘军有水师,可以利用长江跟河道调运送粮草,但十万太平军屯居皖北,粮草如何保障呢?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10 16:24:23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致管主,对干王的评价 
       
       内容:
       谢谢管主的回答,对于干王的评价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10 16:27:02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干王和英王的关系 
       
       内容: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面都好像他们的关系不错你说呢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3-10 19:12:44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第二次西征 
       
       内容:
       管主我一直认为第二次西征英王不取武昌是明智之举因为有英国人的干预如果他强取武昌拿不下来加之太平军没有水师一定很难取胜汉口等地都是水路城市,然而有些人都认为是他的失误我不这么认为。你的看法是怎样?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3-11 23:10:17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关于取武昌 
       
       内容:
       英王的确是对能否攻下武昌没有把握,没有水师也的确是主要原因,不过个人以为,在各种救安庆的方案里,直接从城下硬打是下策,只应该作为最后的选择,之前和之后的英王一再尝试的结果也都证明了这一点(不光是安庆,之前太平军救武昌,救九江的历史也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而打武昌,或许不是完全之策,但比城下打援还是容易些.说得极端点,武昌清军有水师,安庆清军也有水师,而安庆敌人的陆军比武昌强之百倍,有死救安庆的不惜代价,一往直前,武昌未必打不下来,如果连武昌都打不下,那硬救安庆不是更困难么? 更何况,打武昌是为了吸引清军回援,能不能打下来其实不是最重要的,之前翼王打宝庆也没有打下来,但是湘军为了救宝庆而调兵回救,就起到了使起三路喝攻安庆的计划破产,事实上胡林翼当时也已经开始从安徽抽调兵力了.
       
       
       其次,但我觉得英王未必把外国人的介入看的很重.一方面外国人和清政府当时也正在打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高层是知道的,虽然了解得可能不多),未必会花大力气帮清政府守城,而1860-1861年这个时期,天国部队对外国人并没什么忌惮,不想和外国人冲突是出于同教之谊的考虑而不是害怕打不过,英王的部队又是后期太平军中最能打硬仗的,很难想象就凭几句恫吓就能把英王的吓住.
       
       综上所叙,我觉得真正让英王在意的不是巴夏里的恫吓,而是他告诉英王的关于忠王部队的假情报,使英王觉得与忠王会合遥遥无期,而得不到水师配合,对岸又没有友军,打武昌没有胜算,反而可能因此破坏和外国人的友好关系,所以才感到犹豫.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湘军毕竟比江南大营难缠得多,曾国藩摆出一副不在乎的姿态,胡林翼虽然急得吐血,但也没有就昏了头脑,这次围魏救赵和之前那次在敌人反馈方面落差太大,英王对于它究竟能否奏效也有点没底(他当然会担心,万一自己把赌注压在武昌清军不回救怎么办),所以对这方案也不是特别坚决,加上又担心安庆城下的情形以及外国人的出面,才会放弃.如果英王本身对这个方案非常坚定,有硬救安庆的一半的坚定,那么不管有没有忠王配合有没有外国人干涉他恐怕都会打的.
       
       尽管如此,我觉得在得不到友军配合的前提下,英王放弃与否都有道理,很难说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尽管从结果看不放弃也许会有更好的结果),谈不上哪个对哪个错,所以也没有失误这么严重.如果说英王有失误的话,我觉得不在于没有坚持打武昌,而在于因为太紧张安庆而一再和敌人硬碰的做法,放弃西征方案后,不管是求援也好,是做其他打外围的尝试也好,其实都还有时间,就算到了最后,不得不硬打,也不应该为了一座城市无限度地投入,正所谓"全军为上",安庆丢了还可以再夺回来,可是精干善战的官兵损失了无法立刻再补充,只要手里有一支精锐,战略上总会有很多选择,失去了精锐的部队,再有战略眼光的方案也会受制约.韦俊丢了武昌,林启容宁死不撤,二者相比,我以为前者之功大于后者,因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丢了一座城,却为天国保存了有生力量,试想,如果九江的一万七千忠勇战士不是毫无意义地死去(到最后已经没什么力气抵抗了),而是及时突围,如果安庆保卫战的时候英王手里多这样一支军队,结果会怎样?


      3楼2007-08-01 01:25
      回复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4-23 6:37:14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回复 伊万朋友 
         
         内容:
         欢迎来迟,还请恕罪!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分享英王相关种种的朋友!
         
         英王与霍去病都是少年英雄,也都是抗虏英雄,但二者的差别还是挺大的吧.霍去病是皇亲国戚,能那么年轻就有那样的成就,和他的身份不无关系,至少那个身份为他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终南捷径(起点就是将军,而且打了胜仗后一步登天,和冯唐李广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也保障了他除了眼前的敌人之外无须考虑其他任何问题,战场之外一切自有人为他操心,一切的一切都得到优先保障(不管是人力物力保障,还是报功和写史的人的立场---),相比之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陵就更不用提了.......事实上霍去病的辉煌战绩的背后是文景之治积累下的雄厚国力,并不见得他之前的将领就没这个能力,也许只是他们没赶上好时候而已,而天国则一直处在内忧外患之中,翼王远征后的局面尤其如此.....当然,霍如果自己没真本事,时机再好背景再好也只能成为又一个贰师将军,有机遇也要有才华去把它转变为成功,但英王是从天国的普通一兵做起,没有任何后台背景地一步步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英王的事迹被人为埋没,贬抑的情况都是有的,而霍去病则刚好相反,早就有人指出过,某些史料对霍去病功绩的记载是有溢美倾向的,简单地说,是一味强调杀了多少匈奴,掳获了多少战利品,却刻意淡化甚至回避汉军自己死了多少人,多少马)
         
         还有就是霍去病是天皇贵胄出身,所以对士卒很不体恤,其贵族作风也比较明显(象奢侈享乐之类的),而英王并不是这样的吧.另外霍去病为人心胸狭隘.为了一点私怨就擅杀人命,英王当不至如此吧(看他义释李孟群之弟)
         
         从英雄出少年这点上说两人是很相似,但是从人格上说,我觉得二人的可比性不太大.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4-23 6:58:49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英王的师承 
         
         内容:
         史料没有记载,但史载英王好读书,于历代兵书都颇有涉猎,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老师了吧.
         
         英王为童子兵时,曾为罗大纲近侍,西征时期,英王一度隶于韦俊部,当时石祯祥曾天养和韦俊同为西征军主将,翼王主持西征战局后,英王与秦日纲,韦俊被部署在同一战线.至于说谁更英明,各人的地位和环境有很大差异,恐怕很难做简单的比较, 而且什么算英明也没有固定的标准,不好说吧.
         
         留言人:隆美尔 时间: 2006-4-23 13:41:16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致管主 
         
         内容:
         那么英王欲占且投苗沛林招扶王和遵王然后遣军北伐,这样我认为不可取,你说呢
         
         留言人:numzero 时间: 2006-4-29 4:04:00 评论>>[现0条]←点击评论
         
         主题:英王的目的在短期内可能只是另辟一片天地 
         
         内容:
         北伐当然是长远目标,但未必是短期之图.毕竟,丢了皖北,需要有新的根据地,在没有水师的情况下,英王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实在不大了.


        5楼2007-08-01 01: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