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吧 关注:121,342贴子:1,666,721

我们是网络暴民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网络暴民”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词,但网络暴民心态,已经让人感到了一种可以让人恐惧的力量。事实上,为何会产生这种暴民心态呢?这其实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心态。现在这个社会形成了许多群体,或是有着共同利益、共同观念、相似心态的联结。当你的文章或发生的事件不对他们的味口,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例如你谈房价要涨医生就会来攻击你,当你谈同性恋,自然同性恋者都会来攻击你。他们可能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谩骂你,进行人身攻击。虽然,丑恶有时在网上也会得到一致的讨伐,但这种讨伐并不一定具有理性的判断。


1楼2013-06-07 22:50回复
    简而言之,他们认为具有个人喜好自由的价值观应当且只应当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及尊重,而对于他人的偏好取舍,他们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抵触和轻蔑感,哪怕你所喜欢、讨厌的事物和他们毫无关系,也难保不会有人频频在你身后进行“指点”、“科普”和“笑而不语”,而一旦你对于他们感兴趣且自认为十分精通的事物的某些见解和评论让他们感到“受刺激”了、被“以下犯上”了、有人“欠开化”了,他们更可能用最恶毒的语言来谩骂你,进行人身攻击。从原来在论坛贴吧里的互相谩骂,到名人博客上的群起而“骂”之,再到著名的铜须门事件、虐猫女事件;从谩骂,到人身攻击,再到揭露隐私,甚至直接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攻击。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即2008年5月14日,就有人在网上发布所谓“铁公鸡”榜单,抨击一些跨国公司吝于向灾区捐款,后来又把矛头指向一些国内知名企业和刘德华等明星。这里面涉及的观念问题比较复杂,比如:不懂现代企业治理不同于独资私企老板,有个授权程序问题;不懂政府责任(二次分配财富提供包括救济在内的公共服务产品)和企业责任(创造就业机会和财富,通过纳税间接为社会做贡献)的区别;缺乏尊重私人财产权的传统,有“吃大户”的心态;不尊重他人对捐献方式、时机和对象的选择,等等。但是,更有害的是一种暴戾的心态和行为方式。这种暴戾的最浅层表现,就是语言暴戾。一旦出事立即磊字千万,比谁也激动,分外眼红,仿佛道德、良知和大爱的化身,其实乖谬的却是满嘴恶言秽语,如此实不配称为文明人类。网络中,到处充斥着这种暴力的因素,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2楼2013-06-07 22:50
    回复
      2025-11-14 07:45: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自古以来,暴民只出现在愚昧无知的人群中。虽然他们的诅咒吼叫和叛逆精神貌似是在表达与世对立的决心和愤慨,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单纯、盲目的抨击就能带来建设性的成果,它也决不是能真正解决现存矛盾的办法,恰恰相反,暴民的言论和行为处处透漏着他们崇尚的是暴力和独裁专制,因而在面对强权时极易顺从,表现出骨子里的奴性,这和不畏强权的士大夫风范绝对是天壤之别,从一个角度可以说,暴民是其奴性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带有强烈主观性和局限性的暴行,造成的只能是仇恨式的破坏,创造出来的只能是一面更为暴戾、沉厚的思想铁幕。暴民之所以“暴”,原因涉及面很广。今天,日常生活里的暴民虽然很少出现在大家视线中,但是新一代的暴民,却已经于悄然间大隐于市:新一代的暴民,具备“广博”的知识,却缺少智慧;有着“极高”的双重道德水准,却缺失宽容;拥有“洞察”别人身上一切“不为人知的真相”的能力和欲望,却认不清自己本身;具有“大师”级别的文笔,日书万言的能力,却不停制造着充斥流氓语言的暴力案件;有着极大的“团结心”,目的却是要拉拢朋党、迷惑大众、致陌生人于死地;时时刻刻高举着纪律的大棒,给别人定罪却不需要任何客观的证据、标准;将自己幻化为英雄和勇士,口口声声诉说着幻想中英雄般的自己曾如何如何演绎了诸多正义故事和情操佳话,却仇视一切处于他个人的“正义”范筹之外的人事;把他自己的嘻笑怒骂爱憎情仇全部上纲上线成所谓的道德准则和人格楷模,然后再以此理直气壮地痛斥所有不符上述“做人标准”的人,并用嘶吼和疾恶如仇的表演给观众以“这些人违背了良心,泯灭了人性”的感受,对他人造成名誉和心理上的双重杀伤,而他自己,自然就会在事后获得“真君子”、“人性代言人”、“道德战士”、“新鲁迅”之类美誉,过瘾不说,更有利于日后他对另一目标故技重施时及时获得更大的声援力;也正因此,他身边的任何人如果不是并肩作战的“朋友”,就必是苦大仇深的“敌人”——网络暴民已开始崛起。


      4楼2013-06-07 22:51
      回复
        这里,就让我们用理性的经济学思维来分析一下网络暴民这个问题。在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声明两个前提。 1. 理性经济人假设:假设所有的人都很理性,会权衡利弊,并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这是经典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假设,虽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成立,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个假设可以在不严重影响分析结果的情况下,帮助我们简化分析的过程。 2. 实证分析:对于事实,我们只做理性的分析,而不会做任何价值规范性的判断。即只针对“是什么”进行分析,而不会探讨“如何做才是对的”。基于以上两点,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不会对任何人做任何道德、人品层面的评价和要求,而只是将他们视为自动的趋利避害的理性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网络暴民”现象的成因,以及责任归属。要分析一个事物必须首先明确它究竟是什么。对于网络暴民,一直以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更是有不少反对者对这一说法本身就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反对意见。但实证分析原则要求我们仍必须针对这一事物,作出一个相对理性的通俗定义。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针对网络暴民的定义,开展了一项在线调查(3226人参与),得票率最高的六项如下:您认为下面哪些是“网络暴民”的典型特征? a.主观上有恶意干涉、制裁别人的倾向62.6% b.出口成“脏”57.4% c.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56.8% d.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54.3% e.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48.2% f.盲目跟随、夸大别人的意见44.8%


        6楼2013-06-07 22:52
        回复
          3、基本结论:以上为一项主流媒体所作出的具有群众基础的调查,这一结果还是有比较高的可信度的。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我们将这些特征中对人的主观上的判断剔除,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行为特徽上对“网络暴民”作一个定义。“网络暴民”指的是这样的一些人: a.主观上有恶意干涉、制裁别人的倾向——首先,自命不凡,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绝对权力去抨击、“修正”一切不合自己口味的事物,并将这一认识积极贯彻于自己的行动中,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无责任审判、品评对象。 b.出口成“脏”—— 他们普遍认为,比起理性的辩论,纯粹的辱骂和大造声势更能有效地弹劾他人的“错误”、显示自己的“正确”。 c.不经当事人允许就擅自公开其隐私——同时,不遗余力地挖掘、丑化并散布他人的私事、过去,以期加强a、b步骤的效果,并以蒙骗大众,博得支持。 d.威胁当事人的人身安全——通过各种语言暴力如扬言要代表群众“讨伐”对方来打压别人,赚得锐气方面的优越感、“能够左右他人安危”的成就感和“武装革命领导者”的快感,将自己装裱得无所不能、无所不敢。 e.动不动就质疑当事人的道德品质——为了从根本上否定对方,将事情从具体的纠纷延伸到当事人本身的人格道德上,含沙射影、夸大其词、管窥蠡测,毁坏他人的公众形象和信誉,以此进一步巩固其自身“正义使者”的形象,并致使对方的反驳难获支持。 f.盲目跟随、夸大别人的意见——最后,为了避免被别人有针对性地追究、反击,方才还大作领头羊姿态的他们会瞬间化身为义愤的平民之一,换张皮去响应自己的号召。此举一方面用来造势,另一方面,跳入人群也给他们自己制造了足够的安全感、从众的“正义感”。


          7楼2013-06-07 22:52
          回复
            理性经济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同样,网络暴民的出现,也是某些网民在比较了收益和成本之后的做出的选择。 1、收益:谩骂、人身攻击、揭人隐私,这些活动看起来只是伤害了他人,于己并没有实质的收益。但是,收益并不一定只是金钱、物质上的,精神上的愉悦同样是人们所喜好的。比如,以极“正当”的理由对着仇家怒骂了半小时,这种“出了一口恶气”的快感也是一种满足,也是一种收益。同理,这些“网络暴民”们,作出上述行为的时候也存在着这样的收益:情绪的发泄——在这样一个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中,通过怒骂来发泄情绪,博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存在感,对许多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收益。好奇心的满足——不得不承认,人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于是便有了窥人隐私并以自己的忖度去定义别人为人的欲望,这种欲望的满足,本身就是一大收益。得到认同——得到别人的认同,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能带来满足的事情。而得到大众的认同则更是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因此,就有了一大批喜欢“爆料”的人,本着双重标准,去收编那些容易被蒙蔽、煽动的愤青,甚至还会靠着日久天长的党同伐异结识一大帮狐朋狗友充当“打手”。达成共识——这同样也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共识能够给人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正是由于有希望得到认同的人,又有希望达成共识的人,才会形成今天网络上一个人爆粗口,大批人盲目附和的局面。 2、成本: “可能被他人攻击”——今天互联网上,想找一个从没被人骂的人,似乎是个《Mission impossible》。正因为如此,对于一个人来说,被人骂、人身攻击已经成为一种沉没成本:我骂别人,也是要被骂,我不骂别人,也是要被骂。对于这种必然要发生的成本,理性经济人在做选择的时候是不会考虑的。至于“可能被人揭露隐私”,虽然这一状况发生的后果极其严重——在经历了前车之鉴后,相信没有人会不考虑这个成本。但由于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极小,再加上人们天生的一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心理,在人们的心中,这一风险的概率就是微乎其微了。如此一来,在网民的心目中,被人揭露隐私的成本就也变得微乎其微了——你能,我也能;你不怕,我更不怕。 “可能受到道德的谴责”——不可否认,作出这些行为的“网络暴民”会受到道德的谴责,但由于在网上一则没人能对其实行现实的、直接的惩罚,二则作出这种行为的人大量存在,使得这种心理压力方面的成本一降再降。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甚至可能会导致人们心目中价值观的扭曲。结合上述几点,我们可以发现,做“网络暴民”,其收益与成本是完全不能相比的,收益远远的大于成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网上会出现如此之多的“网络暴民”。


            8楼2013-06-07 22:52
            回复
              哎,一直在避免自己是网络暴民,也衷心希望大家不要成为网络暴民。构建和谐社会,大家都有责任。。。


              来自百度影音浏览器9楼2013-06-07 23:14
              回复
                很值得一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3-06-08 00:13
                回复
                  2025-11-14 07:39: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2楼2013-06-08 08:05
                  回复
                    这就是俗话说的 没文化真可怕,顶楼主


                    13楼2013-06-08 08:05
                    回复
                      很多都是知识丰富的哦、、


                      来自百度影音浏览器14楼2013-06-08 08:27
                      回复
                        “韩少主!!她……她……”那些小妖怪都封了死的逃命,大喊大叫的:“天哪!她居然是女娲的后人!!大家快点逃命啊。”


                        15楼2013-06-08 09:07
                        回复
                          写这篇文章的一定是文科毕业的。。。,没仔细看,只看了几句“关于网络暴民的特征”。。。,不过,还是让别人说话吧,天塌不下来!


                          IP属地:陕西16楼2013-06-08 09:55
                          回复
                            如果用这种方式界定是不是网络暴民的话,可以想象我们国家执政执法可不可以理解为暴政?


                            17楼2013-06-08 13:10
                            回复
                              2025-11-14 07:33:0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8楼2013-06-08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