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译馆 彗星—我才不是扫帚星呢】
上一期我们讲到流星和陨石。流星体的来源跟彗星可是关系密切呢。很多流星雨介绍中都会讲到它们的“母彗星”,比如著名的猎户座流星雨,其母彗星就是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1P/Halley)啦! 古人是很害怕彗星的。“彗”即是扫帚的意思,他们认为彗星的出现预示着厄运和灾难。现在我们知道了,彗星不过是行星形成过程中留下的“脏雪球”,主要由尘埃和冰组成,对我们的命运并无影响。成千上万的彗星存在于太阳系的边缘,在冥王星的轨道以外。

部分彗星个头很小,离我们又很远,即使用最大的望远镜,一般也是看不到的。当它们英勇地往太阳飞奔而去,彗星中的冰和尘埃会因为太阳的热量而被蒸发出来,在彗核周围出现一层模糊的“绒毛”,即彗发。更接近太阳时,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会把这些气体和尘埃往远离太阳的方向吹走,形成长长的彗尾。这时,我们就可以一睹它们的风采了。(在英语中彗星的单词comet的意思就是“长着头发的星星”。)彗尾长度虽然可达数百万千米,但是其中包含的尘埃粒子还没有沙粒大小。这些尘埃,还有某些彗星分解留下的碎片,分布在太阳系的广袤空间中,就成为了流星体。造就某场流星雨的彗星就被称为该流星雨的母彗星。
有的彗星只用几年便可绕太阳一圈。而像哈雷彗星(75或76年出现一次)这样的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还有的只出现一次,之后便离开太阳系,永不相见。有些彗星的轨道近日点十分靠近太阳(距离太阳表面仅数千公里),这些勇敢的冒险者称为掠日彗星。欧洲航天局和美国宇航局合作的SOHO飞船就是用于发现这些勇于追日的小彗星。其中很多都是一头撞进太阳里或者被太阳的强大潮汐力所分解。
说到掠日彗星,不得不提2011年末备受瞩目的洛夫乔伊彗星(lovejoy ,C/2011 W3)。它过近日点时几乎贴近太阳表面,然而在度过近日点后它居然奇迹般地幸存下来,而发展出来的新彗尾比原来的彗尾还要漂亮,着实让许多之前预言它无法生还的人们大跌眼镜啊。 还有一类彗星,它们又大又亮,悬于天际,毫不吝惜展示它们明亮又华丽的彗尾,甚至明月与之相较都觉得黯然失色。它们被称为大彗星,一般来说每十年就会出现至少一颗。最近二十年出场的大彗星各有特点:1996年百武二号彗星(首次发现有X射线辐射的彗星)、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首次发现彗尾中含有钠元素的彗星)、2007年的麦克诺特彗星和霍尔姆斯彗星(前者亮度最大时达到视星等-5.5等,后者则因是爆发彗星而著称),当然洛夫乔伊彗星也能算上一份。
比较著名的彗星还有:恩克彗星、比拉彗星、舒梅克列维九号彗星等等。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来。
今年三月泛星彗星(PanSTARRS,C/2011 L4)过近日点,而光科网彗星(ISON,C/2012 S1)预计也将于今年11月过近日点,届时有可能无需借助仪器就能一窥其身姿。
似乎近些年的大彗星比较多出现在南半球,什么时候有大彗星再光顾北半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