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流”阵型设计要点 - 1宏观讲解内外分布关系《外软内硬》
前言:
最近频繁的遇到吧友邀请我“评阵”。看来看去,问题大致一样。宏观内外强度分布关系,反了。
“宏观内外强度分布关系”,难以用一句话说清楚,但却比起任何细节都重要。甚至比是否对称还重要。
而且这个宏观分布如果有问题,也没法通过指出某一个点,或者局部区进行更改。
(所以有时候,我不是不想帮大家改图。改图只能调细节,内外框架只能洗掉重来)
常打钱的人,一般都有感觉。阵细节不用看,扫一眼大致难易程度心里就有数。但是准确地说出来,又挺难。
我现在只是尝试,尽量准确的,把这些阵的共性,用中文,描述出来。然后再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加以分析说明。近而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的去进行自己的阵型设计。
1、什么叫“外软内硬”
“外软内硬”就是,越靠近内部,强度越高,阻力越大。而外部从墙体上讲相对薄弱,敌军移动起来阻力小。
2、“外软内硬”的好处
“外软内硬”的好处主要有3个:
2.1、外软内硬是促使部队“切向移动”的原因。
切向移动,就是俗称得绕大圈。最重要的好处有3个(按重要性排序):
2.1.1、总路程长,拖延时间。
2.1.2、远程部队会隔墙射绕的晚,进战部队开始绕得早。导致进攻者阵型脱节。
2.1.3、促使敌人的天使,追和部队衡走,进而被“卷进”阵内。逐渐向内核靠拢,被AA射死。
2.2、外软内硬是,功与血的最优组合。
进攻者和防守者的“综合战斗能力”大致上正比例于“血*攻”的乘积。
原因很简单,简单的说,存活时间内,不断的想办法掉敌人的血,谁掉光谁就完了。
基地是死的,越靠近基地内部,守方火力越集中。
而敌军后续操作难度大,易导致阵型混乱,且火力越分散。
简单的代个数,假设:
靠内部守方攻击力是2/秒,而攻方是1/秒。
靠外部守方攻击力是1/秒,而攻方是2/秒。
简单的假设,守方有3块墙,作为抗血的盾。
2.2.1、如果守方按:外2内1,分配的话。
则敌军拆外侧用2/2=1秒,此间你杀伤敌军1血。拆内侧用1/1=1秒,此间杀伤2血。
2.2.2、如果守方按:外1内2,分配的话。
则敌军拆外侧用1/2=0.5秒,此间你杀伤敌军0.5血。拆内侧用4/1=4秒,此间杀伤8血。
数字仅为了定性分析,大小厉害关系。
但是定性分析,已经看出来了。
2.3、外软内硬,使得好东西的利用率增高
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被敌人全灭的风险以外(2.2)。
外软,内硬也使得优势防守地带被覆盖更大的角度,在不被全灭的情况下,“被光顾”的概率上升。内部做双层的材料,外部不够做双层。内部开4个隔间能同时照顾来自180度不同角度的进攻。而外部做4个隔间,只能照顾不到30度的一个小角落。(进攻者只要不傻,都会绕开走。)
3、“外软内硬”的具体体现。
“外软内硬”具体体现为:1、墙厚,2等级高,3隔间多。
3.1、厚
是最基本的加大强度的方法。
315改版前,曾经试出品过一个双层内墙的回型阵,很好的达到了逼迫敌人绕圈的效果。
即使在当时,可以靠卫星避免被炸的前提下。这个阵的效果仍然很一般。
主要就是太废料了。做双层墙与填充着建筑物的双单层,其实只差每个角上的6块料。
大面的材料数量是一样的。
所以,做双层或者3层墙,一般情况下是不明智。
3.2、等级高
无论高低等级,无论如何都是2个wb炸开(以lv8为例子)。
只有放在里面,才有可能不被炸,或者炸一下,拼残余血量。
从而真正发挥高等级的作用。
3.3、隔间多
隔间不直接影响从外侧到内侧的总层数。表面看来不会影响部队“切向”还是“法向”移动的决策。但是其实不然。
我们在头脑中模拟部队移动轨迹的时候。往往想象的是一个单位,而忽略了一点就是,往往大量的速产廉价部队,不会同时投入到战场,(会被mortar砸死)。
所以内部隔间偏多,而外部隔间偏少的设计。使得某一个隔间被炸开,内部建筑物被清理掉之后。除了已经站在隔间的少部分人以外,大量的后续部队,根本没兴趣顺着这个已经打开的“小口子”往这个空房间里面走。进而也就没兴趣继续去往核心,反而会更加倾向于平行的去拆开两侧的房间。
同时也会在相对靠内侧的地方停留更长的时间。
所以自己设计一个阵,和进攻一个阵。
比起细节。先要有宏观感觉。
硬壳螃蟹不可怕,只要咬开里面全是肉。只能吓吓那些啃不开壳的小鱼小虾。
“微波炉波过的馒头”才可怕,你在外面有劲使不上,干着急没用。
再多只能自己体会。
纯理论话题空虚,不求热烈欢迎,更不求完全赞同。
主要为了自己方便。
遇到类似问题,忍不住想要用大篇幅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可以省点笔墨,直接告诉他:“自己去看。”
前言:
最近频繁的遇到吧友邀请我“评阵”。看来看去,问题大致一样。宏观内外强度分布关系,反了。
“宏观内外强度分布关系”,难以用一句话说清楚,但却比起任何细节都重要。甚至比是否对称还重要。
而且这个宏观分布如果有问题,也没法通过指出某一个点,或者局部区进行更改。
(所以有时候,我不是不想帮大家改图。改图只能调细节,内外框架只能洗掉重来)
常打钱的人,一般都有感觉。阵细节不用看,扫一眼大致难易程度心里就有数。但是准确地说出来,又挺难。
我现在只是尝试,尽量准确的,把这些阵的共性,用中文,描述出来。然后再用简单的数学计算加以分析说明。近而有理论依据作为支撑的去进行自己的阵型设计。
1、什么叫“外软内硬”
“外软内硬”就是,越靠近内部,强度越高,阻力越大。而外部从墙体上讲相对薄弱,敌军移动起来阻力小。
2、“外软内硬”的好处
“外软内硬”的好处主要有3个:
2.1、外软内硬是促使部队“切向移动”的原因。
切向移动,就是俗称得绕大圈。最重要的好处有3个(按重要性排序):
2.1.1、总路程长,拖延时间。
2.1.2、远程部队会隔墙射绕的晚,进战部队开始绕得早。导致进攻者阵型脱节。
2.1.3、促使敌人的天使,追和部队衡走,进而被“卷进”阵内。逐渐向内核靠拢,被AA射死。
2.2、外软内硬是,功与血的最优组合。
进攻者和防守者的“综合战斗能力”大致上正比例于“血*攻”的乘积。
原因很简单,简单的说,存活时间内,不断的想办法掉敌人的血,谁掉光谁就完了。
基地是死的,越靠近基地内部,守方火力越集中。
而敌军后续操作难度大,易导致阵型混乱,且火力越分散。
简单的代个数,假设:
靠内部守方攻击力是2/秒,而攻方是1/秒。
靠外部守方攻击力是1/秒,而攻方是2/秒。
简单的假设,守方有3块墙,作为抗血的盾。
2.2.1、如果守方按:外2内1,分配的话。
则敌军拆外侧用2/2=1秒,此间你杀伤敌军1血。拆内侧用1/1=1秒,此间杀伤2血。
2.2.2、如果守方按:外1内2,分配的话。
则敌军拆外侧用1/2=0.5秒,此间你杀伤敌军0.5血。拆内侧用4/1=4秒,此间杀伤8血。
数字仅为了定性分析,大小厉害关系。
但是定性分析,已经看出来了。
2.3、外软内硬,使得好东西的利用率增高
除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被敌人全灭的风险以外(2.2)。
外软,内硬也使得优势防守地带被覆盖更大的角度,在不被全灭的情况下,“被光顾”的概率上升。内部做双层的材料,外部不够做双层。内部开4个隔间能同时照顾来自180度不同角度的进攻。而外部做4个隔间,只能照顾不到30度的一个小角落。(进攻者只要不傻,都会绕开走。)
3、“外软内硬”的具体体现。
“外软内硬”具体体现为:1、墙厚,2等级高,3隔间多。
3.1、厚
是最基本的加大强度的方法。
315改版前,曾经试出品过一个双层内墙的回型阵,很好的达到了逼迫敌人绕圈的效果。
即使在当时,可以靠卫星避免被炸的前提下。这个阵的效果仍然很一般。
主要就是太废料了。做双层墙与填充着建筑物的双单层,其实只差每个角上的6块料。
大面的材料数量是一样的。
所以,做双层或者3层墙,一般情况下是不明智。
3.2、等级高
无论高低等级,无论如何都是2个wb炸开(以lv8为例子)。
只有放在里面,才有可能不被炸,或者炸一下,拼残余血量。
从而真正发挥高等级的作用。
3.3、隔间多
隔间不直接影响从外侧到内侧的总层数。表面看来不会影响部队“切向”还是“法向”移动的决策。但是其实不然。
我们在头脑中模拟部队移动轨迹的时候。往往想象的是一个单位,而忽略了一点就是,往往大量的速产廉价部队,不会同时投入到战场,(会被mortar砸死)。
所以内部隔间偏多,而外部隔间偏少的设计。使得某一个隔间被炸开,内部建筑物被清理掉之后。除了已经站在隔间的少部分人以外,大量的后续部队,根本没兴趣顺着这个已经打开的“小口子”往这个空房间里面走。进而也就没兴趣继续去往核心,反而会更加倾向于平行的去拆开两侧的房间。
同时也会在相对靠内侧的地方停留更长的时间。
所以自己设计一个阵,和进攻一个阵。
比起细节。先要有宏观感觉。
硬壳螃蟹不可怕,只要咬开里面全是肉。只能吓吓那些啃不开壳的小鱼小虾。
“微波炉波过的馒头”才可怕,你在外面有劲使不上,干着急没用。
再多只能自己体会。
纯理论话题空虚,不求热烈欢迎,更不求完全赞同。
主要为了自己方便。
遇到类似问题,忍不住想要用大篇幅给别人讲道理的时候。可以省点笔墨,直接告诉他:“自己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