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点长,就大概跳着看了下楼主举的那些汉字例子……
"龙、凤、汉、华",这里大多都不是现代汉字简化者们的创造,华来源于近现代民间俗体字,但是这种民间简化并没有违背汉字六书(形声,化为声旁,十字底表树木形,华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一颗开满花的树),在我看来这是个完全可以接受,合理的简化,不知道楼主为什么对这一简化那么反感。
"龙"在隋唐时就有和简体龙字很接近的写法,可以去查敦煌变文写本。
"凤"是清代时就出现的俗体写法,在1932年版的《国音常用字汇》里也有收入。
"汉"简体来源于汉代草书楷体化,汉章帝千字文断简里有。
楼主说的那些 "后" "冲" "谷"等等合并,也并不是简单的同音合并,而是根据古代文献和出土文书中古人就有的假借用法进行的合并,例如《礼记》“知止而后定”,《诗经》“习习谷风”,这里都是古代就出现的假借用法。
还有"听",并不是像楼主说的简化字无意造成的与听字的重合,而是听字在明代就已经成为了 听闻的听 的省字了,这在明末《正字通》里有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