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吧 关注:686,103贴子:18,021,935
  • 5回复贴,共1

走进千河源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常崇信  来源:《宝鸡日报》2007年7月20日第六版 ] 

  早些年,第一次去被誉为“关中明珠”的冯家山水库,就被那宏大的气势怔住了!那碧波荡漾湛蓝湛蓝的水面,将我的目光牵向远方,遂萌发去千河源头看看的念头。来市水利局工作后,我更确切地知道,千河80%的流域面积在宝鸡,水库灌溉着136万亩农田,又是宝鸡市饮用水源地。这河、这库对宝鸡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越是重要,深藏已久的寻找源头的欲望就愈加迫切。初夏的一天,我们终于踏上了追求源头之路。

  早上从宝鸡乘车出发,经千阳、陇县翻越关山就进入甘肃省境内。车过马鹿镇后,林茂草绿的环境渐渐退去,唯有公路两侧的杨槐花竞相开放,一路弥漫着阵阵清香。麦苗正在抽穗扬花,陇东大地一派初夏的美景。

  据《冯家山水库志》载:千河源头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一个叫唐帽山石庙梁的地方。千河从发源地到宝鸡市陈仓区冯家嘴汇入渭河干流,长152.6公里,在甘肃境内只有30多公里。而从陇县地界离陕,沿六盘山南麓的山山岭岭绕行,到离源头最近的张棉驿乡,车程已超过百公里。张家川县城在整修公路,车辆在工地上走走停停,耽误了好长时间,后又上了县城右侧的后川河河谷,车辆在河床沙石上慢慢蠕动,不到五公里的路,走了近1个小时,才上了通往张棉驿乡峡口村的公路。

  峡口村离源头还有近20多公里山间小道,必须徒步前行。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伙水利人既是仁者又是智者,更是无畏的勇者。兵分三路。年轻人步行上山。另一路搭乘两辆“三码子”车前行(“三码子”是当地农民对加厢改装的三轮摩托车的形象称呼)。年龄较大的坐越野车前行。坐“三码子”翻山越岭,颠簸得厉害,尘土扑面,胆战心惊,但路却近。山路越走越陡越崎岖,稍不慎就有掉下山崖的危险。就是这样的路,走了10多公里到达上盘山村后也没有了。三支队伍,近50人汇聚在上盘山村,开始向石庙梁进发。

  扑面而来的是一处广袤绵延的草原,起伏的山脉是石庙梁的脊梁。脊梁上没有嶙峋的山石,没有成片翠林,只在阴坡谷底散见有一簇簇林木。所到之处,满眼是绿茵茵的草甸。棕色的马、黄色的牛,在悠闲地啃着青草。此情此景,使人忍不住近些再近些,去倾听天籁最原始质朴的声音,更忍不住席草而卧,顺势打个滚,让身上浸透大山的灵气。我顿时明白了草原上人们偏爱摔跤的道理。

  千河源头,拙朴得像个西北老农。2400多米高的身躯,在所有的源头山峰来说,算不上伟岸高大。源头的石庙梁南坡上点滴溪水,与其他沟沟岔岔的众多涓涓溪水,汇合形成了渭河的支流——千河。这里没有碑亭、庙宇,历史遗存也难得觅到,更不见文人骚客留下的赞咏诗文和历代政要的墨宝,源头默默地被冷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地农人,多少人知道这就是千河的源头?只有比过去小得多的细细清流,依然执著地流淌着,继承着源头的血脉,顽强地告诉人们,这就是流经甘肃陕西6个县区、流域面积3494平方公里,年径流近5亿立方米的千河源头。

  73岁的回族老人马生贵,自小就生活在源头北侧上盘山村,他几乎每天都在山头上转悠,顺便采些山野菜下锅。他可以说是源头生态环境变化的见证人。老人告诉我们,过去这里全是林子,草也长得茂盛,草地上踩一脚就流水,现在林子没有了,草也长得低了,草地都干了。县水保站老杨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可不是这样。实行责任制后,林子责任落得不实,林子砍得多了,林缘线后退20多公里,过去山上有云就下雨,现在有云也不下雨,降水少得多了。

  站在唐帽山上远眺,远处是层层梯田。近处被开垦的山地里种植着小麦和胡豆、土豆等,小麦长得低矮也不壮实,胡豆才长出3—4个叶片,土豆刚刚破土出芽。老杨告诉我们,上世纪60年代,全县人口13万,现在33万人了。人口越来越多,林地、草地在减少。水土流失多了,山沟里出来的水少了,河床几乎皆干了。

  源头的山坡上,有几处不大的泉水,用石头简单堵个圈,渗出的水就是村民的饮用水。一个看似70多岁的老妪,挑着一担水艰难地行进在山间小路上。村支部老杨告诉我们,石庙梁这一带的农村安全饮水没有解决,守着源头没有水,村民都要到沟里挑水吃。源头石庙梁两侧的村子看来不富裕,农舍土墙土房,看不见一间砖瓦房。村上的几个年轻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用拖拉机做“三码子”生意或外出打工挣些钱。村民老马53岁,种了7亩地,每年打的粮食除了口粮后,剩余的卖掉只够化肥钱,全年的生活开支靠在新疆打工的儿子。山上通了电,看电视成了村民唯一的娱乐和消遣。是留在山上,还是搬出山外,这是萦绕在山民心灵深处的困惑。

  站在石庙梁上,初夏的山风阵阵吹来,带着几份凉意,考察探源的人们有些惆怅和酸楚,这就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千河源头,这就是哺育宝鸡人生命之水的源头。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涓涓细流汇成的千河,滋润着两岸,造福流域内的子民。千河的拙朴折射出无私,它把乳汁奉献给人们,却把贫瘠留给自己。源头在抽泣,源头也在呼唤。过多的人口压力,使这里的环境变得更加脆弱。森林减少,林缘线后退,黄土裸露的山体,难以涵养更多的水源。因此,保护江河源头,维护河流健康生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更是当代人重要的历史责任。

(作者系宝鸡市水利局局长)
 



1楼2007-07-26 23:29回复
    • 155.69.5.*
    冯家山好啊 
     把黄里镇全给淹了
     给东边的县做贡献了 
     咋就没人来关注一下搬迁区人民呢 
     大言不惭


    2楼2007-07-27 02:51
    回复
      2025-08-17 06:51: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 113.143.4.*

      我都搬了三次了,最近又让搬,怎么办啊!发的搬迁费非得要20年一年一次的发,不累吗?还不如让水淹完算了


      3楼2009-05-03 19:51
      回复
        • 125.74.82.*
        据说,当年设计水库的年限现在都到期了,黄里镇昔日的繁华已经远去。我的祖辈全在水库底下。该死的水库。要不现在早就是县级市了。


        4楼2009-06-30 22:19
        回复
          呵呵`~~~~~~~~~~楼上的话不能这么讲~~~~~~~要知道水库灌溉了多少宝鸡的良田呀


          5楼2009-06-30 22:22
          回复
            • 117.23.112.*
            你们说话不腰疼啊,去感觉一下下,老大不小的都还没媳妇呢?不是说你们有善心吗?来吧


            6楼2010-02-06 0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