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吧 关注:6,459贴子:745,509
  • 13回复贴,共1

谁能指出我的《用反证法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中的错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sdsyd_too发帖子,没有根据地说我的文章是错误的。57141剽窃了sdsyd_too的版面,并鹦鹉学舌。在这里与要他们进行辩论,他们不回答就是服输。
想了很久才用这个标题,希望能引起反响。
下一次,先引用反证法的定义。以便有一个准则。


1楼2013-05-26 11:23回复

    反证法的定义
    什么是反证法?法国数学家阿达玛曾对它做了一个精辟的概括:此证法在于表明:若肯定定理的假设而否定其结论,就会导致矛盾.可见,利用推理中出现的矛盾可以证明数学中的一些结论,这就是反证法.
    反证法是从一个否定原结论的假设出发,经过正确的推理而得到(与公理、定理、题设等)相矛盾的结论,由于推理和引用的证据是正确的,因此出现矛盾的原因只能认为是否定原结论的假设是错误的,从而得到原结论成立.
    用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而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或改证它的等价命题为真.
    取偶数N,素数pi,p,而且,pi<√N<p<N-√N。
    N=p+(N-p)。
    “从正面确定论题(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的真实性”就是证明(N-p)中有素数,有二个方向:(1)证明(N-p)中确实存在素数,例如,30-13=17。(2)证明(N-p)中剔除合数后留下的素数数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反证法反就是“证明它的反论题为假”。
    既然正面论题是“(N-p)中有素数”,反面论题就是“(N-p)中没有素数”。或者说“(N-p)中都是合数”。换句话说,如果证明“(N-p)中都是合数”这种说法不能成立,就可以反证出(N-p)中有素数而肯定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这个方法的简单之处是既不必去证明(N-p)是不是素数,也不必计算(N-p)中有一定的素数数量。
    为什么要限制p值?
    ①可以不必去考虑N-素数=1。
    ②使得:(N-p)是素数时,(N-p)必定不能被pi整除;(N-p)是合数时,(N-p)中至少有一个素因数pi。为讨论(N-p)是不是都是合数创造了条件。
    ③p以外的素数数量相对于p的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只研究p是合适的。
    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讨论《用反证法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可能会方便一些。


    2楼2013-05-27 11:12
    回复
      2025-11-23 07:42: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用反证法证明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摘要 偶数N,素数pi、pr、P。2≤pi≤pr<√N ,pr+1<P<N-pr-1。N=pi+(N-pi)=P+(N-P),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则(N-P)是可被pi整除的合数。本文用反证法证明,(N-P)中必有素数,故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关键词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反证法
      N——偶数。(本文讨论N≥50。见引理1。)
      φ“偶数中的复合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素数相加。”——这就是常说的哥德巴赫猜想(A)或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
      N=pi+(N-pi)=P+(N-P)。许多N的(N-pi)都是合数,由此可见,不能用(N-pi)来证明“1+1”。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则(N-P)是可被pi整除的合数。本文用反证法证明(N-P)中不可能都是合数,(N-P)中必有素数,N=P+(N-P)=“1+1”成立。
      1 符号、引理、定理、推论。
      N用pi表示时:N=N(1)+e1p1=N(2)+e2p2=…=N(i)+eipi=…=N(r)+erpr。这些余数简称N(i)。pi∣N时,N(i)=0。例如,118(i)=0、1、3、6。120 (i)=0、0、0、1。122 (i)=0、2、2、3、1。
      P用pi表示时:P=P(i )+pin。常数项P(i )=1,2,3,…,(pi-1)。(见引理3。)例如,p1=2时,P(1)=1。p2=3时,P(2 )=1、2。p3=5时,P(3)=1、2、3、4。p4=7时,P(4)=1、2、3、4、5、6。
      引理1 若r≥4。则p1p2…pr>N。(即N≥50时,必有N(i)≠0。)
      引理2(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定理) N→∞时,末项不大于N的等差数列P(i )+pin中的素数数量π(pi,P( i ),N)~N/φ(pi)lnN~π(N)/(pi-1)。
      引理3 素数P皆散布在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P(i )+pin之中。常数项P(i )=1、2、…、(pi -1)是其充分和必要的条件。
      证明 素数皆散布在正整数之中,正整数无遗漏地散布在0+pin、1+pin、2+pin、3+pin、…、(pi -1)+pin这些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之中。当然,素数P也充分地散布在这些等差数列之中。
      P(i )中元素一个也不能少,若缺少其中的某一个元素,所缺少的素数数量都会是π(pi,P(i ),N)。故P(i )=1、2、…、(pi-1)是P存在的充分的条件,也是必要的条件。证毕。
      定理1 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P=N(i)+pin,则(N-P)是合数。
      证明 N=N(i)+ei pi。P= N(i)+pin。则(N-P)=( ei -n)pi。又因为(N-pr-1)>P,移项后,(N-P)>pr+1>pi,可知(ei -n)>1,(N-P)是含有素因数pi的合数。证毕。
      定理2 (N, p1p2…pr)=2时,(N-P)中不可能都是合数,(N-P)中必定存在素数。
      证明 假设(N-所有P)都是合数,即(N-所有P)=( N(i)+eipi-所有P)= pin,移项后,就是:所有P= N(i)+eipi -pin= N(i)+(ei -n)pi,前面指出,P(i )与N(i)之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原来的假设(N-所有P)都是合数不能成立。(N-P)中必定存在素数。证毕。
      推论1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N, p1p2…pr)>2时,则“1+1”的答案数量增多。
      证明 (N, p1p2…pr)=2时,只有N(1)=0,要剔除其它的N(i)≠0所产生的P。(N, p1p2…pr)>2时,出现2<pi∣N,此时N(i)=0,不必剔除由这个pi产生的P。比较之下,数量增多。证毕。
      2 结论。
      N<50时,偶数中的复合数4~48,可以用实验证明“1+1”成立。
      N≥50时,定理2和推论1证明了(N-P)中必定存在素数,N=P+(N-P)=“1+1”成立。
      2012-02-06


      4楼2013-05-31 09:09
      回复

        考虑到蛤菌蚣、虾龟蚣(hajungong)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加上他说不清楚“hajunggong”这样的失忆现象,随之而来的他的质疑又是杂乱无章。我现在开始逐段、逐句、逐字、逐个数学符号和标点符号地进行解释,与大家进行交流。如果没有提出异议,就好。57141懂不懂,只能听天由命了。
        先来“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 偶数N,素数pi、pr、P。2≤pi≤pr<√N ,pr+1<P<N-pr-1。N=pi+(N-pi)=P+(N-P),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则(N-P)是可被pi整除的合数。本文用反证法证明,(N-P)中必有素数,故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关键词 偶数哥德巴赫猜想 反证法
        这里的“i、r”是下标。(因为我不会把doc文件变换为图片上传,只好如此,有人能在这里告诉我一下,我万分感谢。)
        关于“2≤pi≤pr<√N,,pr+1<P<N-pr-1。”蛤菌蚣、虾龟蚣(hajungong)好像看不懂,我举几个例子:
        2<3<5<7<√52=7.2。7+1=8<11<13<17<19<23<29<31<37<41<43<52-7-1=44。
        2<3<5<7<11<√134=11.6。11+1=12<13<17<19<…<109<113<134-11-1=122。
        关于“N=pi+(N-pi)=P+(N-P)”也要举几个例子,因为死读书的57141的质疑可以看出他看不懂,还有那结构也看不懂,因为我告诉那结构,华罗庚计算的“1+1”的答案是一些不能被素数整除的素数,他听不懂,他犯了傻,问我,还有可以被素数整除的素数?这样的人还配研究数学!好吧,我在这里告诉你们:
        52=5+(52-5)=47+(52-47)。——二位睁眼看,这5、(52-7)不正是可以被pi中的素数整除的吗?
        134=3+131=131+(134-131)=7+127=127+(134-127)。——二位睁眼看,这3、(134-131)、7、(134-127)不正是可以被pi中的素数整除的吗?
        52=11+41=13+29=19+23=23+19=29+13=41+11。——二位睁眼看,这11、13、19、23、29、41有哪一个素数可以被pi中的素数整除?
        134就不必再说出来了吧。
        由此可见,不大于N的素数有类似于134那样分为2~11,13~113,127~131这样三个范围,(如前所述,每个范围的素数有不同的特性,华罗庚专门研究13~113这些素数的特性。)就像一个人有青少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
        关于“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则(N-P)是可被pi整除的合数”放在定理1中说吧。
        关于“本文用反证法证明,(N-P)中必有素数,故偶数哥德巴赫成立。”
        根据反证法的定义,N=P+(N-P),从正面讲,是需要证明(N-P)中必定有素数。从反面讲,是需要证明(N-P)中都是合数的可能性不存在,也就是证明了(N-P)中必定有素数。实践过反证法的人是可以明白这句话的,57141不明白,活该。
        关于“关键词”,我想可以不必讲什么的了。


        5楼2013-06-01 08:42
        回复

          接着来说说引言中的这一段:
          N——偶数。(本文讨论N≥50。见引理1。)
          “偶数中的复合数都可以表示为二个素数相加。”——这就是常说的哥德巴赫猜想(A)或偶数哥德巴赫猜想。简称“1+1”。
          N=pi+(N-pi)=P+(N-P)。许多N的(N-pi)都是合数,由此可见,不能用(N-pi)来证明“1+1”。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则(N-P)是可被pi整除的合数。本文用反证法证明(N-P)中不可能都是合数,(N-P)中必有素数,N=P+(N-P)=“1+1”成立。
          关于“N——偶数。(本文讨论N≥50。见引理1。)”
          57141看不懂这句话,可能是他没有看到过引理1,当然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取N≥50。
          大家看,2<3<5<√48。2×3×5<48。2<3<5<7<√50。2×3×5×7>50。——这就是引理1要说明的内容。这说明N变化时,它会带动着某些关系发生变化,本文想在一种关系下讨论反证法,选择了N≥50。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用孙子定理求“1+1”答案时,使得答案都满足<p1p2…pr。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讨论。——这就是最近有人提出的要在一个简单的体系中讨论。
          关于“偶数在中的复合数……”——指4、6、8、…这些偶数。
          关于“N=pi+(N-pi)=P+(N-P)。许多N的(N-pi)都是合数,由此可见,不能用(N-pi)来证明‘1+1’。”
          例如,2<3<5<7<11<√126。126-2=124=2×62,126-3=123=3×41,126-5=121=11×11,126-7=119=7×17,126-11=115=5×23。——他们都是合数,所以,N=pi+(N-pi)=P+(N-P)。不能用(N-pi)来证明每一个N都存在“1+1”。我们只能在(N-P)中找到出路。
          关于“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则(N-P)是可被pi整除的合数。本文用反证法证明(N-P)中不可能都是合数,(N-P)中必有素数,N=P+(N-P)=‘1+1’成立。”
          现在看来,这句话有些罗嗦,应该改成这样:
          如果(N-P)中也会出现都是合数,偶数哥德巴赫猜想就不必进行了。所以,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从正面说是要证明(N-P)中必定有素数;从反面说是要证明(N-P)必定不可能都是合数。后者就是反证法。


          6楼2013-06-02 08:59
          回复

            接着来说引理1~3.
            1 符号、引理、定理、推论。
            N用pi表示时:N=N(1)+e1p1=N(2)+e2p2=…=N(i)+eipi=…=N(r)+erpr。这些余数简称N(i)。pi∣N时,N(i)=0。例如,118(i)=0、1、3、6。120 (i)=0、0、0、1。122 (i)=0、2、2、3、1。
            P用pi表示时:P=P(i )+pin。常数项P(i )=1,2,3,…,(pi-1)。(见引理3。)例如,p1=2时,P(1)=1。p2=3时,P(2 )=1、2。p3=5时,P(3)=1、2、3、4。p4=7时,P(4)=1、2、3、4、5、6。
            引理1 若r≥4。则p1p2…pr>N。(即N≥50时,必有N(i)≠0。)
            引理2(等差数列中的素数定理) N→∞时,末项不大于N的等差数列P(i )+pin中的素数数量π(pi,P( i ),N)~N/φ(pi)lnN~π(N)/(pi-1)。
            引理3 素数P皆散布在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P(i )+pin之中。常数项P(i )=1、2、…、(pi -1)是其充分和必要的条件。
            证明 素数皆散布在正整数之中,正整数无遗漏地散布在0+pin、1+pin、2+pin、3+pin、…、(pi -1)+pin这些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之中。当然,素数P也充分地散布在这些等差数列之中。
            P(i )中元素一个也不能少,若缺少其中的某一个元素,所缺少的素数数量都会是π(pi,P(i ),N)。故P(i )=1、2、…、(pi-1)是P存在的充分的条件,也是必要的条件。证毕。
            引理1是前人证明的,这里举几个例子就可以了:
            2<3<5<7<√50。2×3×5×7=210>50。
            2<3<5<7<11<√126。2×3×5×78×11=2310>126。
            小于50的“1+1”可以用实验做得一清二楚,所以,反证法只是考虑N≥50。此时,N不可能同时被每一个pi整除。(例如,2<3<5<√30。30可以同时被每一个pi=2、3、5整除。)换句话说,会出现定理1中的现象。


            8楼2013-06-03 15:17
            回复

              引理2是前人的成果,不必多说。
              关于引理3,文字是清楚的,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如果你取pi=2。——除2外,1+2n包容全体奇素数。
              如果你取pi=3。——除2、3外,1+3n、2+3n包容其他奇素数。缺一不可。
              如果你取pi=5。——除2、5外,1+5n、2+5n、3+5n、4+5n包容其他奇素数。缺一不可。
              如果你取pi=7。——除2、7外,1+7n、2+7n、3+7n、4+7n、5+7n、6+7n包容其他奇素数。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是指任何一组等差数列必须像上面表示的那样齐全,缺少其中的一个等差数列就会缺少一系列素数。


              9楼2013-06-05 09:14
              回复

                接着来说定理1、2
                定理1 若P是以N为末项、以pi为公差的等差数列中的素数P=N(i)+pin,则(N-P)是合数。
                证明 N=N(i)+ei pi。P= N(i)+pin。则(N-P)=( ei -n)pi。又因为(N-pr-1)>P,移项后,(N-P)>pr+1>pi,可知(ei -n)>1,(N-P)是含有素因数pi的合数。证毕。
                定理2 (N, p1p2…pr)=2时,(N-P)中不可能都是合数,(N-P)中必定存在素数。
                证明 假设(N-所有P)都是合数,即(N-所有P)=( N(i)+eipi-所有P)= pin,移项后,就是:所有P= N(i)+eipi -pin= N(i)+(ei -n)pi,前面指出,P(i )与N(i)之间是不一样的,所以,原来的假设(N-所有P)都是合数不能成立。(N-P)中必定存在素数。证毕。
                首先,因为pr+1<P<N-pr-1,(N-p)不是素数,就是合数。
                其次,需要说明(N-P)中可以出现素数,这是定理1的任务。
                最后,需要证明(N-P)中不可能都是合数,所以,(N-P)中必定有素数,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这是定理2的任务。
                定理2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定理1证明了某种类型等差数列(例如,P=N(i)+pin。)中会出现素数,现在的问题就是,P=N(i)+pin中能不能出现全体P?引理3告诉我们,出现全体P的充分和必要的条件是P=P(i)+pin。因为N(i)无法包含P(i),即P=N(i)+pin无法包含全体素数P,所以,(N-P)不可能都是合数,其中存在素数,偶数哥德巴赫猜想成立。


                10楼2013-06-06 09:32
                回复
                  2025-11-23 07:36:1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接着来说推论1和后面的结论。
                  推论1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N, p1p2…pr)>2时,则“1+1”的答案数量增多。
                  证明 (N, p1p2…pr)=2时,只有N(1)=0,要剔除其它的N(i)≠0所产生的P。(N, p1p2…pr)>2时,出现2<pi∣N,此时N(i)=0,不必剔除由这个pi产生的P。比较之下,数量增多。证毕。
                  2 结论。
                  N<50时,偶数中的复合数4~48,可以用实验证明“1+1”成立。
                  N≥50时,定理2和推论1证明了(N-P)中必定存在素数,N=P+(N-P)=“1+1”成立。
                  2012-02-06
                  推论1无关本文大局,现在看来,没有这一条更为简洁。
                  对N的区分已经在前面说过了。


                  11楼2013-06-07 09:45
                  回复
                    看了10楼和11楼的‘证明’‘证毕’与‘结论’‘成立’,就这么个水平。有反证法的影子了吗?贝特朗(J.Bertrand)假设,即对任何自然数n>3,在n与2n-2之间一有一个素数。这一著名假设,是车比雪夫解决的。同样没有反证法的影子。只有解决了奇素数p<n如何才能生成(2n-p)也是素数的充要条件之后,才有可以生成及不可以生成反证法产生。你的所谓‘证明’不是错误,而是根本就没把问题说清楚。还谈啥证明。


                    12楼2013-06-07 21:01
                    收起回复

                      12楼曾经说过“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想不到今天屈尊寒舍,欢迎!欢迎!我在2楼说过,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反证法,特地引用了有关反证法的说法,作为讨论的依据,免得离题。今日光临,莫非我引用错了?莫非你有更权威的说法?莫非你能指出我文中的具体错误?如若不然,鼓噪是没有用的,我愿意尊重你所谓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因为我想劝说你的在以前都已经说完了,多说无益。
                      耿守明天,你说的与反证法无关,所以,我是要删除的。既然你来了,我再告诉你一下,在计算素数个数时,数学家公认取[10/3]=3是正确的。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你采用的10/3=3.33是绝对错误的。而且,欧拉已经计算出它的精确数值,证明它不能用来计算素数个数。你想成功,除非你耿守明天来一次新的焚书坑儒。


                      13楼2013-06-11 16:49
                      回复
                        太牛x了


                        14楼2014-02-16 16:12
                        回复
                          耿守明天,你说的与反证法无关,所以,我是要删除的。既然你来了,我再告诉你一下,在计算素数个数时,数学家公认取[10/3]=3是正确的。所有的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你采用的10/3=3.33是绝对错误的。而且,欧拉已经计算出它的精确数值,证明它不能用来计算素数个数。你想成功,除非你耿守明天来一次新的焚书坑儒。
                          在无穷的连续整数范围,依序消去素数的等差数列,
                          剩余数准确无误的平均间隔:1/(1/2*2/3*......),
                          根据平均间隔能够确定素数的间隔上限,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所谓准确无误求素数个数的取整计算,是非常繁琐的小数验证方法,价值不大。


                          15楼2014-02-16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