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是加拿大BC省的省会,所处温哥华岛,整个岛大概跟台湾差不多大,最早的时候BC的省会是大温哥华所属城市之一 New Westminster(新西敏斯特)。后来有个人跑过去拉票说你们只要选我,我就让维多利亚成为省会,就这样一直到现在一个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省的省政府都挤在一个小岛上。好处是温哥华这样的城市交通好了很多,因为不会有公家车在这里扎堆。 坏处是医保之类的申请表格都需要寄到岛上,相当麻烦,一度有人提议把省会迁回来,但是这两年所有官方文件全部全程上网申请后,就没有人再提了。
温哥华岛是个旅游胜地,无论是为了冲浪,看鲸鱼,抓螃蟹生蚝等娱乐活动只要你不脑残到大冬天跑过去,都是很值得一去的,岛上除了victoria还有nainaimo, tofino等旅游城市。通往维多利亚的交通极其不方便,上贵族学校的学生部分会选择从温哥华市中心坐私家飞机上学。还有部分就只能开很远到渡船所在地,整个轮渡需要1个半小时,非常平稳。
如果说千里之外就算遥远的话,维多利亚跟法源寺隔了可是有万里,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个跟题目不沾边的城市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维多利亚和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全BC最早的唐人街就在维多利亚,当然现在没人再去唐人街了,整个温哥华就是唐人街。维多利亚的唐人街还是保留了一些古风,是游客必经之地。当地的导游为了吸引游客,特地着重宣扬一些中国名人在此的事迹。在温哥华游玩的话,导游会说 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这里结婚。而在维多利亚,导游会说另外两个人,一个是孙中山,另一个就是康有为。
由于不少人没听过康有为,导游若是看团队没什么反应的话就把话题一转多说点孙中山,再带人去中山公园转转,这趟也就过去了。若是有我这样喜欢刨根问底的,导游话匣子打开说康有为的事也能说不少,说他炒股,创业,开公司,成立保皇会等等,不管真假,可见这人在加拿大肯定也没少做事。
康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还没懂事的时候他的同乡洪秀全就挂了,太平天国也跪了。这人勉强来说是个官二代,父亲是候补知县,就类似周星驰演的那个九品芝麻官。但是小归小,是领导,康有为家境还是不错的,受教育肯定也不会差。小时候肯定念私塾,父亲不幸早死后他还有个更牛的任职广州府教授的爷爷耳提面命。康家藏书之多也是当地闻名的,要知道当时也没图书馆,家里藏书多的孩子肯定比别人多占很大优势。像梁启超都说:帖括之外,不知有所谓经史。什么叫帖括? 帖括就是现在的《21天搞定雅思听力》《托福机考指南》《oracle DBA三天速成》 等等,康有为是典型的读别人的书,让穷人家的孩子没书可读的代表。
尽管如此,小瞧应试教育还是不行的,康有为读了那么多书考秀才就考了三次,人家抱着考题大纲的早早考上了,而他到16岁才勉强搞了个秀才文凭,混的那个狼狈样让他自己都很无语,无奈既然到这份上了只有继续考下去。清朝有拔贡制度,也是个很搞的制度,要被看面相,不能有络腮胡子,胡子刮了还会不干净,所以很多人入贡前都要拔胡子,于是那句:“未曾拔贡先拔胡” 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康有为为此肯定也是做了不少微整形,一阵拼凑,终于被许入国子监读书。
可惜科举的变态是很难想象的,这么好的条件康有为差点走了周进范进的老路, 这童生一当就是二十年。公务员的梦离自己越来越远。先是光绪二年,五年两次在广州考乡试都名落孙山,第三次不能在广州考了,因为会被旁人耻笑,面子挂不住,于是康有为打算换个地方再战,跑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乡试可选择本省或者去顺天府考,顺天府只能收国子监的学生)。这次又是直接就跪了,而且很壮烈,北考可不止是广州的学生,江浙一带的那些才子连说梦话都文采飞扬,自己差的太远,仅存的一点自信也没了。
康有为带着一肚子迷茫灰溜溜地往老家赶,看看兜里还有不少盘缠,于是南下就去了上海,上海那个时候早就从太平天国时期恢复过来了,华洋打成一片。康有为一个乡下人,什么娱乐节目也不会,只好挑自己会的吧,就看书,随便翻翻西方人的书,觉得观点挺有意思,就把剩余盘缠去买了大量书籍带回家。一边继续奋力考功名,一边读点新奇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