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誉中外的医药城——通化,进入十一月份下旬早已冰天雪地,处处银装素裹。但我们徒步于通信区间的通信职工却无心欣赏这份佳景,精检细修、确保设备安全稳定才是我们吉电通信人的心里眼里最大的事。在对东通化至水洞间进行徒步巡时发现25号河口一侧电杆出现多处裂痕和枯洞。按照王局长的指示精神:险情就是命令,行车设备无小事就是原则。我们迅速将此事汇报车间。车间也及时组织全体干部及在通工长研究部署对此杆进行更换。会上,主任对更换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和周密安排,计划用三个工作日完成此项工作。书记研判现场作业风险及安全预想,提出了任务千头万绪,勿忘安全第一的思想,为工作高效安全的进行保驾护航。与会人员也各抒己见,目的只有一个:打赢这场硬仗。
二十日早七点,在车间主任佟兴寰的带领下,一行十六人拉开了此次战役的序幕。此号电杆是车间管内河口跨度最大,两河口间坡度最大的一组。所属位置于半山坡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可以说,攻克这一关可谓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硬仗。
到达作业地点后,我们就进行了对新杆的组装和五处新地锚的设置工作。新组装的电杆工艺标准高,电杆强度大,而且各接口处严丝合缝。在挖坑设置新地锚时,前阶段的雨雪天气给我们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极低的气温和厚厚的积雪,使许多同志的鞋又湿又凉。此刻,寒气从四周越来越紧地包裹着我们,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如今感觉就象几张不贴身的薄纸片,挡不住一丝寒气,同志们的脸蛋也冻的通红,似乎还很僵硬。由于所处作业位置偏僻,所以饿了的同志只能以冰凉的面包、冰凉的矿泉水作为午餐。但我们不畏艰难,用拼搏奋进的精神完成了每一项工作。达到了段里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奏实效的总要求。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按时完成了第一日的计划任务。
第二日,十六人按计划于早七点准时到达作业地点。没有一人请假掉队。今天的任务更为艰巨:设置临时杆,对更换电杆进行挖坑作业。可以说这个河口电杆的年龄比任何一位参战人员的年龄都大。多年的风雨洗礼,杆上近四十多处的丝扣螺杆早已锈迹斑斑。工具根本无法松开,只能用铁锯一下下的锯开。新设的临时杆也采取了多处螺栓及铁丝固定,达到了安全可靠的标准。可以说高空作业常人是无法体会的,我们的老同志在上面嘴唇都被吹裂了,露出了点点的血丝。可是他们没有半句怨言,没有一点委屈。同样他们辛勤的付出使我们在场的新同志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看着冲锋在前的老同志,我们这些年轻同志也受到了鼓舞。迅速投入到了挖坑作业中,多年的雨水冲刷和泥石覆盖,使挖坑工作变的艰难。挖出的土石像新搅拌的混凝土一样。下到一米及两米深时里面还有两处直径400mm横木加固措施,探底时,经测量足有2.6米之深。可以想象其作业的难度之大。
最后一日,胜利的曙光在向我们的走来,成功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但任务的难度确没有丝毫减弱。今天的任务是新旧电杆的更换及临时杆的拆除。由于此杆是高位双段接腿电杆,主任决定分三段拆除。用分解的方式瓦解“敌人”最后的气息。最后的硬仗是设立新电杆。经过先前的可靠论证我们采取了“一拉三定,四点合一”的工作方法。顾名思义也就是一点用滑轮绳索拉拽,其他三点把握方向,提高安全系数,最后四点定位的意思。可以说科学的管理方法是工作道路上的指明灯,是成功的坚定基石,更是打开胜利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伴随着最后临时杆的拆除,战役也胜利结束了。
在最后的施工结束会上,主任佟兴寰慷慨激昂的说:“我们的队伍是敢打硬仗的,我们的队伍是敢于拼搏的,我们的队伍更是坚不可摧、势不可挡的。只要我们同舟共济,就一定能攻坚克难。只要我们励精图治,铁路通信的安全发展的明天必将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