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温黑的由来】
如果有人问我,你理解温黑吗?我会说,我相当理解。因为,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曾经是温黑。见此贴:
http://tieba.baidu.com/p/1524617873《多年前看球的N种症状》,第一条就是骂教练,帖子提到“当年我没少骂教授”。
在1998年阿森纳拿双冠后,一直至2002年间,整整三个赛季,阿森纳颗粒无收。那时,作为法国和阿森纳球迷,相比法国的如日中天,阿森纳的战绩让我沮丧。那几年,在我看的很多场阿森纳的比赛中,阿森纳的表现不尽人意,看比赛时,经常骂温格弱智,并希望温格下课,迎来一位像弗格森一样的教练。
那时,自己不懂球(当然现在也不懂哈),但以为自己很懂,总以目空一切的眼光审视足球,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评论足球。相关内容可见:
http://tieba.baidu.com/p/953844240看球看到2000年左右,终于看出点滋味。2000年欧洲杯决赛,我是和一88年出生的小兄弟一起在我家看的。当时,勒梅尔在法国0:1落后意大利时,进行的3次人员调整,均被我骂得狗血淋头,在我看来,亨利不应该被换下,特雷泽盖不应该被换上,我认为勒梅尔应该换上当时我很喜欢的阿内尔卡。结果是,勒梅尔换上的三个人“维尔托德”、“皮雷”和“特雷泽盖”完成了2:1逆转意大利的任务。
这一结局让我在我小兄弟面前颜面丢尽。当时,我对那小兄弟影响甚大,因为我的灌输,他成为法国和阿森纳球迷,并喜欢亨利、齐祖。但很显然,我在欧洲杯决赛时对勒梅尔的吐槽,让我在那小兄弟面前威望扫地。我曾给他解释:“勒梅尔就是个战术傻瓜,最后拿到欧洲杯冠军,完全是球员个人能力和运气好。”他将信将疑。
这一牵强的说法,并不能说服自己的内心。从那时起,我开始质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懂球(在此之前,我是真的以为自己很懂),并逐渐改掉了一看球就骂教练的习惯,此后,被我骂过的教练只有两名:2004年欧洲杯法国队主帅桑蒂尼和之后的主帅多梅内克。而温格,我也骂得越来越少。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温黑是怎么产生的,且为什么越来越多?
以数据来看,将温格执教阿森纳17年划分为两截,以2005年为分水岭,2005年之前,温格取得的成就冠绝阿森纳历史,而2005年之后取得的成绩,以由本人杜撰的指标“冠军荣誉值”为参考,则可以说相当惨淡。
因此,在2005年之后短短两三年中,“温黑”和“温蜜”的概念被提出,并分化出两大阵营。对于温黑来说,温格是继05年足总杯后多年无冠的罪魁祸首,而对于温蜜来说,多年持续卖人,然后又在转会市场低投入才是多年无冠的根源。故而,足球技战术上的讨论还没有深入,诸如董事会的决策、俱乐部运营、泡沫经济、品牌价值、股市……等等乱七八糟的宏观命题均被拉入一个狭长的辩论轨迹中。
自此,关于温格的争论在阿森纳吧日日夜夜、无休无止地上演。
如吧友“一梦悬想”在帖子《再说温格》中提到的:问题没有研究清楚,并不妨碍表达。于是,在若干个问题没有弄明白的时候,阿森纳的一切都是替罪羊:从董事会,到经营决策如“建球场”,从经营决策到温格,从温格到阿森纳的球员……于是,两大阵营形成了:温黑和温密。而表现出来的则是:阿森纳VS温格。拥护温格的人,将责任推给董事会,倒温的人,拼命找董事会支持温格的铁证,将责任推给温格。而这还不带劲,球迷还将这两面旗帜弄得更加对立:你到底是喜欢温格,还是喜欢阿森纳?
不是说董事会和温格这两个层面都是对的,但是在问题没有研究清楚的情况下,他们承揽下了更多无端的指责。从出发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终点一定遥远。于是,在一个个问题没有深入的情况下,球迷看问题的覆盖面正在不断拓宽:从单纯的足球,到俱乐部运营,甚至还到了阿森纳的股市……
事情变得宏大而有虚无。但对球迷而言,他们更喜欢研究这些宏大的命题。于是,我记得是在去年诞生了一个谈股市的神贴,并列出了图,结果那张图根本就不是阿森纳俱乐部的。
因为一涉及专业领域,很多人要出局(反正我是铁定出局)。于是那种小学生情怀来了,不用钻进庞杂生涩的经济学,完全凭借主观的理解,大谈俱乐部运营,大谈温格的经济哲学。这难道不像小学生吗?你告诉他,全球的问题在于人口的增长,他会告诉你,少生点不就对了吗?你告诉他全球的问题在于冲突不断,他会告诉你,大家相互理解不就对了吗?
———————————————————————————————————————
于是,所有的争论变得纷乱芜杂,问题没有因为讨论而明晰,反而变得越来越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