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ho,蜀汉文官做史的水平,我只能说,从《蜀书·儒林传》和诞生陈寿这一点上看,起码在三国中,不会是差的。
后人觉得很重要——我有时候也会埋怨此举害得资料不能更加详尽,非要后人各种麻烦地推测求证——8过,对于某亮而言,重要不重要的标准就不一样鸟。
当代修史+官修,一般都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往往用来给统治者正名、掩饰、唱赞歌,他自认为不需要;甚至以他的极其务实作风,根本不刻意追求自己要在历史上留个怎样的形象,事功对于他,更加重要。——倘若兴汉有望,自有后人做史;倘若兴汉无望,也该是后代甚至敌国做史。所以就光有些记录、收集的人——8过是,这些记录收集的东西,后来也流散鸟。
hoho,你觉得如何解释令你满意,就取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