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作为一个共同对抗魏的类军事联盟。很多人认为南荆州归于谁手中都是一样的,对魏的牵制作用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我认为南荆州归于蜀国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牵制魏的作用。(本着吴国根本目标是保江东,所以吴国偷袭长江上游门户的荆州其实是无可厚非的,这里只讨论南荆州在两国手中的作用问题)
首先,对于蜀国来说,荆州是隆中对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两面出兵的关键,失去荆州,蜀国也就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态势,只能进入一种守势状态(诸葛也只是在以攻代守)
但是蜀国在荆州的经营上无疑是成功的,刘表时期,刘备在荆州七年,与当地名士联系密切,这也就解释了魏讽谋反案中,大量的荆州人士参与其中,这也算是策应关羽的襄樊战役。还有是宛城的侯音的叛乱。除了刘备与荆州士族的交好,关羽在荆州也是比较好地做到了收买人心。《三国志·陆逊传》(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就算在关羽失败后,《三国志·陆逊传》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
《江表传》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
而在刘备夷陵失败后,《步骘传》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
而蜀国据有荆州,如果出兵襄樊,受到的威胁只有东吴方向,而就是当时关羽相信吴蜀联盟可靠才放心地攻打襄樊较长时间。但是吴国不同,它在据有荆州后,荆州时有变乱,而交州的叛乱更是非常之多,廖式攻陷零陵、桂阳,煽动交州各郡,聚众数万;吴砀、曾夏聚兵数千,抗拒孙权十多年。所以如果吴国分兵攻打襄樊,就要受到蜀国方向,荆州内部以及交州方向的几处威胁,这也是吴国没敢从荆州分兵攻打襄樊的原因(大概只有一次,在关羽水淹樊城后,城破的不成样子时,吴国走走形式的占了下)。
所以荆州在蜀国手中可以发挥较大的进击魏国的战略意义,而在吴国手中则是多保了吴国几十年的寿命。
首先,对于蜀国来说,荆州是隆中对大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两面出兵的关键,失去荆州,蜀国也就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态势,只能进入一种守势状态(诸葛也只是在以攻代守)
但是蜀国在荆州的经营上无疑是成功的,刘表时期,刘备在荆州七年,与当地名士联系密切,这也就解释了魏讽谋反案中,大量的荆州人士参与其中,这也算是策应关羽的襄樊战役。还有是宛城的侯音的叛乱。除了刘备与荆州士族的交好,关羽在荆州也是比较好地做到了收买人心。《三国志·陆逊传》(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就算在关羽失败后,《三国志·陆逊传》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
《江表传》武陵部从事樊伷诱导诸夷,图以武陵属刘备。
而在刘备夷陵失败后,《步骘传》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
而蜀国据有荆州,如果出兵襄樊,受到的威胁只有东吴方向,而就是当时关羽相信吴蜀联盟可靠才放心地攻打襄樊较长时间。但是吴国不同,它在据有荆州后,荆州时有变乱,而交州的叛乱更是非常之多,廖式攻陷零陵、桂阳,煽动交州各郡,聚众数万;吴砀、曾夏聚兵数千,抗拒孙权十多年。所以如果吴国分兵攻打襄樊,就要受到蜀国方向,荆州内部以及交州方向的几处威胁,这也是吴国没敢从荆州分兵攻打襄樊的原因(大概只有一次,在关羽水淹樊城后,城破的不成样子时,吴国走走形式的占了下)。
所以荆州在蜀国手中可以发挥较大的进击魏国的战略意义,而在吴国手中则是多保了吴国几十年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