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吧 关注:933,553贴子:12,295,289
  • 15回复贴,共1

曹操问鼎天下之招贤令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奏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后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曹操说,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因此只 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质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十全十美,那么齐桓公又何以能够成就霸业?高皇帝又怎么能够创立大汉? 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有不好的名声(污辱之名),被人耻笑的行为(见笑之行),甚至“不仁不孝”,也请大家推荐,我一定该怎么用就 怎么用(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求贤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大事。他改变了帝国的用人制度(两汉察举制度推出历史舞台,而后代之以魏晋荐觉制度,至隋唐始改为科举制度),也牵涉一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重大理论问题,不能兼备时,哪个是熊掌哪个是鱼呢?传统的做法是取德而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后才,曹操却明确提出 “唯才是举”。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有才就行,德可以不问,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紧。这当然有点惊世骇俗,也容易引起误会,因此需要稍加解释。


1楼2013-05-08 12:32回复
    曹操这个举动为他获得了多大的优势?


    2楼2013-05-08 12:55
    回复
      2025-11-24 04:47: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曹操这个举动使得大批人才涌向他,是福气,但也埋藏着祸端!
      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3楼2013-05-08 12:56
      收起回复
        这就曹贼的高明之处


        4楼2013-05-08 13:00
        收起回复
          估计当时曹操是真的求才若渴还是不向士族很有争议性...后者的可能大点你吧


          6楼2013-05-08 13:24
          回复
            我国还赶英超美呢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5-08 13:29
            收起回复
              诸 将 有 计 画 胜 出 己 者 , 随 以 法 诛 之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5-08 13:39
              回复
                怎么说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IP属地:广东9楼2013-05-08 14:03
                回复
                  2025-11-24 04:41:5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国吧的人们的确包罗万象,奇葩辈出,但是每次我都是淡定淡然淡出,默默的打着酱油,为楼主挽着尊,不禁感叹:黄图八夜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张嘴。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5-08 14: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