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读了余秋雨的《白发苏州》,一直向往苏州,想亲聆吴中地区的吴侬软语。
这次借考察之机,游览了苏州,如愿以偿。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寒山寺。这一座普普通通的寺院,面河靠城,因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一诗而名闻千古,列为中国十大名寺之一,至今游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的游客,怀着同样的心情,拜谒了张继雕像,听导游说,上去摸一摸,文运旺,财运好,大家竞争着去抚摸,从右手开始,头部、左手,竟然摸出一条黑亮的痕迹。看来大家对导游的话深信不疑。大运河滚滚不息,而张继千年不语,不知这位哲者在思考着什么!
一拨游人走了,又一拨游人来到。大家好象都在寻找张继当年的吟咏,而不是来看这座古寺。没有几个人进寺去敬香献礼,大家都围在寒山寺周围参观,品评题写在墙壁上的《夜泊枫桥》诗句。
游人争着站在张继雕像前留影,好象要在光影中汲取诗人灵气,演绎千古师生之情,写出惊心动魄的千古名句。
远眺虎丘塔。在阳光中,隐隐看到虎丘塔斜斜地立在一座山丘上。这座江南名塔埋藏着许多典故,我看不出个所以然,便不再关注。
苏州河流多,桥也多。河道中慢悠悠行驶的小舫,好象是周作人所写的“乌篷船”,但又不象。河道纵横交叉,穿街越巷,每一条水道都相通,水上交通主要靠轻便的小舫。市民摇着小舫出行,慢吞吞地荡行在小河中,只见船动,不见水流。有河必有桥,三五里一座石拱桥,桥身桥柱都是石头,保持着古典风格。河桥是苏州城一道特殊的风景。
苏州建城置郡自春秋时期,曾为帝都红粉,辉煌一时,见证了残酷的吴越战争,历经2500多年的历史风霜,至今仍然焕发出生命的光彩。苏州与名人结缘,历代达官贵人,文人谪客,或是江南红粉,踏遍了苏州的山山水水,留下富有情趣的吟咏和故事。闻名而来的人,一为羡慕苏州之名,二为疗养,放松心情。苏州好象一位慈善的老人,接待了历代贬谪而来的官僚和潦倒的文人,可谓中国文化的后院。
历史冷落了苏州,自为吴国都城后,江南名城苏州不再受到历史的青睐,游移在帝王们的视野之外。苏州毕竟不同于各个皇城,她位于江南水乡泽国,汲取天地之灵气,天生丽质,出污泥而不染,依然秀丽如初,吸引王公贵族和达官贵人来游览。今天,苏州深厚的文化积淀,依然保持着历代以来的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一拨又一拨游客。大家来去匆匆,就为目睹苏州的风采,感受中国文化浸染的古城之韵。
晚上,我们相邀去观前街逛逛,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混入市民行列。可怎么侨装,都暴露我们外地游客的身份,完全不同于慢悠悠的苏州人。街上行人,一派悠闲的样子,一边散步,一边与同行者聊天,吴侬细语。特别是老年人聊天,语音清越,声调悠悠,娓娓而道,情彩生动。观前街是购物步行街,商号店铺林立,处处可见叫卖声,“大减价”“大拍卖”的牌子立在门口,吸引行人停步购物。走了几家服装店,没看中,出来看街头风景。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狮子林园林。
狮子林园林是人造的山水风景,消遣休闲胜地,传为一太监所建。这些石头经能工巧匠精心设计,衔接组合,含蓄内敛,重叠幽深,布置得很有玄机。小桥弯折,流水柔柔,怪石嶙峋,错落有致。小径弯曲伸舒,上下交叉纵横,回转顾盼,处处异景纷呈。园中人头攒动,小径上人影憧憧。进去了,才知道这个园子好象一个迷宫,小径弯弯曲曲,忽上忽下,一会儿钻洞,一会儿攀登。看到对方就在头顶上,攀援上去了,却看到人站在对面山石上,隔着几重山石,幽趣顿生。我紧跟着同伴在园林游览,刚走一会儿却不见人了,爬上高处看,原来他们从另一条小径穿越上了另一座山峰。我站起来观看整个园林全景,园子不大,弯弯曲曲向前伸延,处处是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微风吹来,凉爽生津,刚刚冒出来的热汗消失了。此时,我想如能邀几个知交好友,在这里品茗论道,读书作文,何偿不是人间一件乐事!
苏州城有水无山,按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来说,有智而无仁,未免令人遗憾。兴建园林,创造山水风光,把太湖石和苏州的水进行艺术剪接和粘贴,组合新的文化审美空间,既是艺术,又是娱乐休闲胜地,此乃一举两得之美事。当年那位退休来苏州居住的老太监,可能没有想到,他捐建狮子林,给苏州城创造了一座文化瑰宝,是功德无量的,后人将如何景仰如何颂扬他。这需要多宽广的胸怀和人格魅力呀!
站在狮子林高处,我心飘然,熏熏欲醉。来到这个人间天堂,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洗涤凡虑,排除俗念,真是个修行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