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吧 关注:380,418贴子:8,268,861
  • 0回复贴,共1

关于旱震理论的几点疑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查了百度百科,关于旱震理论是这样论述的:
在月亮和太阳对地球产生的万有摩擦力的作用下,地下岩浆是流动的,流动的岩浆有时会形成旋转上升的岩浆旋泉,岩浆旋泉会在这一地区的下面形成一个高温岩浆洞,使得这一地区的地温长时间较高,地温升高会将地下水蒸发,并会使这一地区的气温升高,空气上升,阻碍高空冷暖空气的汇合,造成这一地区无法降雨形成干旱,同时还会使这一地区的地壳变薄,承受力变小,容易破裂。 在高温岩浆洞的底部,流动的岩浆容易再次形成岩浆旋泉,这时形成的岩浆旋泉阻力小、威力大,它能将地壳顶破,引发地震,因此干旱后容易发生地震。在地震前,由于地下岩浆的旋转带动着地上空气的旋转,旋转的空气中心气压较小,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压最低的现象。由于岩浆旋泉会把温度很高的岩浆从下地幔或外核输送到上地幔,热量会扩散到大气中,会使气温升高,所以会出现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最高的现象。又因旋转的岩浆会产生磁场,当磁场较强时,磁场中的分子容易放热,这又会使气温降低,所以会出现日最低气温最低的现象。由于临震前气温的降低,空气会下沉,冷暖空气在此汇合会形成降雨,因此会出现日降水量最大的情况。
疑问一:地温的升高不光光会使地下水蒸发,对于植物根系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至少会导致植物的大面积枯萎甚至枯死。如果地温升高过快,而震区森林茂密,甚至不排除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那么那几个被认为可以用旱震理论解释的大地震,震区是否出现过植物的大面积枯萎,或者森林火灾呢?
疑问二:气温升高,空气上升,这不正好是形成对流雨的基本条件?如果震区空气上升,应该是形成大范围强降雨才对,而不应该是“空气上升,阻碍高空冷暖空气的汇合,造成这一地区无法降雨形成干旱”吧?
疑问三:高温岩浆洞“会使这一地区的地壳变薄,承受力变小,容易破裂。 在高温岩浆洞的底部,流动的岩浆容易再次形成岩浆旋泉,这时形成的岩浆旋泉阻力小、威力大,它能将地壳顶破,引发地震”,那么既然岩浆能将地壳顶破,那么也就可能直接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引发大火。岩浆也可能对某一处地下水加热,形成喷泉、温泉。但是那几个能够用旱震理论解释的大地震,没有一处震区在地震后出现温泉、喷泉,也没有出现大范围火灾,更没有出现火山喷发的,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岩浆能够顶破地壳,却不能冲出地表?
在科学史上,确实有一些理论,是无法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的。比如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但是大家都公认牛顿第一定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其原因就在于从牛顿第一定律推导出的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旱震理论也应该是如此。它所描述的“岩浆旋泉”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很难直接通过观察得到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推导出一些以目前科学技术水平可以观察的推论。如果这些推论都符合客观实际,那么旱震理论本身也就可以成立。否则很难说这一理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我上面提出了三个推论,却并没有被观察到,甚至和旱震理论本身所描述的自相矛盾。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请地震吧的老师们指导。


1楼2013-04-29 11:2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