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查:什么时候你开始能够用音乐养活自己了?
羽凡:18岁。因为我要生活,我又不是张嘴向家里要钱的人,所以我就去酒吧里唱歌。
查查:一个晚上能挣多少?
羽凡:一晚上五十。
查查:是在“五月花”吗?(查查注:北京西城的“五月花”酒吧是“羽·泉”成名前最为人们所知的演出地点。)
羽凡:没有,是在西单“华威”下面那儿的“乡谣”酒吧,是杨嘉凇跟老板推荐我去的。因为我到那儿去玩儿,一帮哥们儿差不多岁数,又都喜欢音乐,我就上去弹吉它唱了。唱完之后老板觉得还行,小凇说要不就一块儿唱吧,我就开始在那儿干活了。在那儿干了以后就认识了更多唱酒吧的朋友,不在这儿干就去那儿干,后来我就从“乡谣”去了“民谣”,就是“栗正”酒吧附近的“民谣”酒吧,在那儿唱了一段时间。
查查:是天天唱吗?
羽凡:就算那天不轮到我唱我也会去,因为觉得这些都是有共鸣的朋友,愿意跟他们在一起。而且那时候都是抢着上台唱,客人越多表现欲望就越强。平时大家都爱写歌,也会聊些想法。
查查:那个时候你已经开始写了?
羽凡:对。
查查:你记得最开始写歌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一直都弹琴唱歌,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哎,我不只能唱还能写?
羽凡:我不是发现了自己能写,是后来决定真正把它当工作去做的时候,要求自己去学的。当时我什么都不会,记谱什么的,都不会。
查查:这是在上了那个学习班之后?
羽凡:上了那个班儿之后。
查查:上了还不会记谱吗?
羽凡:那时候一共才上了几堂乐理课,根本没学到什么。但是那个班儿让我意识到了如果要以此为生我缺乏的是什么。至少最基本的东西,你的乐理、乐器方面都要提高。而且一定要能写歌,因为我当时听到台湾的那些歌,齐秦也好,李宗盛也好,罗大佑也好,都是能写能唱的。我当时想的也挺多的。
羽凡给我有条理地罗列了他当时考虑的几方面:
(1) 自己不是一个形象特别好的艺人;
(2) 自己也不是一个唱得特别好的艺人;
所以羽凡认为,自己需要有一个一技之长去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
(3)你如果只是一个能唱的歌手的话,就算你唱得再好,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写歌的人或者说写歌的人再也没有感觉的话,你就有可能受到牵连了,就可能失去自己的价值。
查查:你的脑子很清楚嘛。对于18岁来讲,思维很严谨,很清楚,呵呵。
羽凡:可能是早熟吧。
查查:是很——成熟。
羽凡:我觉得作为一个木匠,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把锯,而不是借人家的锯和锉。所以我就开始买乐理书自己学。我没有经历扒带子那个过程,因为我之前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吉它,那会儿玩儿乐队都得有电琴。
查查:呵呵,才能起范儿。
羽凡:就是。而且那会儿听唱片的机会特别少,听那些台湾的国语歌都是跟朋友串来串去的,更别提欧美的了。我真正听欧美的音乐是通过FM91.5(查查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北京的频率)。那时候我们家买了好多的空白带子,其实我爸是要录英语课的,他录完了全让我给洗了。呵呵。
查查:哈哈哈。
羽凡:他们电台一般是十点开始放音乐,我每天一起床就把带子往录音机里一放,调到那个频率“叭”一录,一直录下去,到了整点新闻的时候暂时关一下。平时在家里就那样,通过这个听到一些国外的音乐。
查查: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羽凡:我当时听了一些枪炮玫瑰啊,Metallica啊,都是听一些做音乐的朋友们聊到才开始听,那时候还有点儿接受不了特别重的东西,虽然说很多年轻人觉得那是一种发泄。现在回过头来想,可能我从根儿上就是比较偏向旋律的一个人。
查查:那个时候就自己学着开始写了。
羽凡:对,慢慢地就开始记谱,记谱就写1234567,没有小节线,也没有符点什么的,我会用距离表现我的节奏。
查查:别人都看不懂。
羽凡:但是我自己能看懂。后来我觉得记谱就是一个熟练工种,很多朋友很多孩子问,怎么写歌啊?我说写歌其实很容易,写歌就是靠感觉。记谱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方式而已,你现在甚至可以拿一支录音笔或者是MP3把melody录进去,那也是创作。
查查:但你当时还是从基本功练起。
羽凡:算是靠着一些小聪明和后期的一些学习吧。但是我至今还有自卑的一面,这个自卑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从小就没有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我没有真真正正地像学院派的学生那样去学习更深的合声理论。不过我有时反过来想,不是逃避或给自己找借口啊,就是学院派的人可能会进入一种模式,像我这种自由的方式不会过多地追求合声反而让自己更轻松。而且做音乐分工是很明确的,编曲就是编曲,作曲就是作曲,我写旋律我未必一定要把合声写得很好。当然了,如果你想做得更优秀就得继续学。一直到现在我都一边儿学一边儿做,也在努力地学更多的东西,就这样一路走过来。
羽凡:18岁。因为我要生活,我又不是张嘴向家里要钱的人,所以我就去酒吧里唱歌。
查查:一个晚上能挣多少?
羽凡:一晚上五十。
查查:是在“五月花”吗?(查查注:北京西城的“五月花”酒吧是“羽·泉”成名前最为人们所知的演出地点。)
羽凡:没有,是在西单“华威”下面那儿的“乡谣”酒吧,是杨嘉凇跟老板推荐我去的。因为我到那儿去玩儿,一帮哥们儿差不多岁数,又都喜欢音乐,我就上去弹吉它唱了。唱完之后老板觉得还行,小凇说要不就一块儿唱吧,我就开始在那儿干活了。在那儿干了以后就认识了更多唱酒吧的朋友,不在这儿干就去那儿干,后来我就从“乡谣”去了“民谣”,就是“栗正”酒吧附近的“民谣”酒吧,在那儿唱了一段时间。
查查:是天天唱吗?
羽凡:就算那天不轮到我唱我也会去,因为觉得这些都是有共鸣的朋友,愿意跟他们在一起。而且那时候都是抢着上台唱,客人越多表现欲望就越强。平时大家都爱写歌,也会聊些想法。
查查:那个时候你已经开始写了?
羽凡:对。
查查:你记得最开始写歌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一直都弹琴唱歌,什么时候开始觉得,哎,我不只能唱还能写?
羽凡:我不是发现了自己能写,是后来决定真正把它当工作去做的时候,要求自己去学的。当时我什么都不会,记谱什么的,都不会。
查查:这是在上了那个学习班之后?
羽凡:上了那个班儿之后。
查查:上了还不会记谱吗?
羽凡:那时候一共才上了几堂乐理课,根本没学到什么。但是那个班儿让我意识到了如果要以此为生我缺乏的是什么。至少最基本的东西,你的乐理、乐器方面都要提高。而且一定要能写歌,因为我当时听到台湾的那些歌,齐秦也好,李宗盛也好,罗大佑也好,都是能写能唱的。我当时想的也挺多的。
羽凡给我有条理地罗列了他当时考虑的几方面:
(1) 自己不是一个形象特别好的艺人;
(2) 自己也不是一个唱得特别好的艺人;
所以羽凡认为,自己需要有一个一技之长去弥补这两方面的不足。
(3)你如果只是一个能唱的歌手的话,就算你唱得再好,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上没有写歌的人或者说写歌的人再也没有感觉的话,你就有可能受到牵连了,就可能失去自己的价值。
查查:你的脑子很清楚嘛。对于18岁来讲,思维很严谨,很清楚,呵呵。
羽凡:可能是早熟吧。
查查:是很——成熟。
羽凡:我觉得作为一个木匠,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把锯,而不是借人家的锯和锉。所以我就开始买乐理书自己学。我没有经历扒带子那个过程,因为我之前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电吉它,那会儿玩儿乐队都得有电琴。
查查:呵呵,才能起范儿。
羽凡:就是。而且那会儿听唱片的机会特别少,听那些台湾的国语歌都是跟朋友串来串去的,更别提欧美的了。我真正听欧美的音乐是通过FM91.5(查查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北京的频率)。那时候我们家买了好多的空白带子,其实我爸是要录英语课的,他录完了全让我给洗了。呵呵。
查查:哈哈哈。
羽凡:他们电台一般是十点开始放音乐,我每天一起床就把带子往录音机里一放,调到那个频率“叭”一录,一直录下去,到了整点新闻的时候暂时关一下。平时在家里就那样,通过这个听到一些国外的音乐。
查查: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羽凡:我当时听了一些枪炮玫瑰啊,Metallica啊,都是听一些做音乐的朋友们聊到才开始听,那时候还有点儿接受不了特别重的东西,虽然说很多年轻人觉得那是一种发泄。现在回过头来想,可能我从根儿上就是比较偏向旋律的一个人。
查查:那个时候就自己学着开始写了。
羽凡:对,慢慢地就开始记谱,记谱就写1234567,没有小节线,也没有符点什么的,我会用距离表现我的节奏。
查查:别人都看不懂。
羽凡:但是我自己能看懂。后来我觉得记谱就是一个熟练工种,很多朋友很多孩子问,怎么写歌啊?我说写歌其实很容易,写歌就是靠感觉。记谱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方式而已,你现在甚至可以拿一支录音笔或者是MP3把melody录进去,那也是创作。
查查:但你当时还是从基本功练起。
羽凡:算是靠着一些小聪明和后期的一些学习吧。但是我至今还有自卑的一面,这个自卑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自己从小就没有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我没有真真正正地像学院派的学生那样去学习更深的合声理论。不过我有时反过来想,不是逃避或给自己找借口啊,就是学院派的人可能会进入一种模式,像我这种自由的方式不会过多地追求合声反而让自己更轻松。而且做音乐分工是很明确的,编曲就是编曲,作曲就是作曲,我写旋律我未必一定要把合声写得很好。当然了,如果你想做得更优秀就得继续学。一直到现在我都一边儿学一边儿做,也在努力地学更多的东西,就这样一路走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