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曾成功预测地震 何永年: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联合国减灾战略组织科技委成员、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何永年研究员昨天在合肥透露, 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但就目前而言,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
一次成功预测拯救上万人
何永年说, 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唯一对大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1975年2月,中国成功地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此外,中国对1976年松潘-平武间的7.2、6.7级地震,1976年盐源-宁蒗间的6.7、6.4级地震以及1998年宁蒗6.2级震群型地震等破坏性地震,也都作过不同程度的预报,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但是,1976年的唐山7.8级大地震和其他不少破坏性地震,有关部门没有作出预报。
地震预报思路为“长中短临”
目前我国防震减灾的工作方针和思路是“预防为主,防救结合,综合防灾”,这里的预防不单是预报,而是要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地震的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准确的地震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和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经过40余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地震工作者和科技人员研究地震预报的工作,形成了“长中短临”的渐进式预报思路。
他解释说,“所谓长中短临,是指长的10年左右,中的1到3年,短期的3个月,临震的10天左右,或者是更短的时间之内做出预报,这样做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 经过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已经把地震预报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国务院颁发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范了地震的预报行为。
地震预测处于探索阶段
何永年解释说,在特定的情况下,包括有利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某些特殊类型的地震可以在某一程度上对其时、空、强度作出短临预报,但是,地震孕育过程非常复杂,地震类型十分多样,人类目前还未能掌握地震孕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所以,地震预报在科学上仍是一个未解的难题。
(江淮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