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tp://epaper.oeeee.com/C/html/2013-04/16/content_1840675.htm
《我是歌手》总决赛,羽泉获得本季“歌王”。发布会上,歌手们一字排开坐在总导演洪涛的两侧。一位同行质疑:“看到你们前面的名字牌是事先摆好的,羽泉和第二名的林志炫刚好分别在洪涛的左边和右边,这是巧合还是事先知道赛果?”洪涛不紧不慢地否认,倒是台下的宣传人员怒了。一名宣传气愤地拍这位同行的后背,“怎么可以这么问呢?!名字牌一开始是我随手摆的,后来有调换过!”这位同行也愤愤不平,“提问是媒体的天职,你管我怎么问?你也有否认的权利啊!”
暂且抛开作为宣传该不该去勒令媒体不准以某种形式发问这件事不谈,我理解这位宣传人员的气愤。多个月的比赛是一场艰苦的持久仗,辛苦付出终于走向最后胜利,却横遭一瓢质疑的冷水,也许任谁都气不打一处来。然而作为媒体,就读者和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提问无可厚非。就算不这么问,也可以换一种方式问,那就是:“为什么是羽泉?”
说实在的,这个结果太意外了。决赛之前,同行开玩笑说要列个赔率让大家押宝,猜猜到底谁才是歌王。有同行自告奋勇当庄家,言之凿凿称歌王一定是杨宗纬,理由是作为新生代歌手,他的商业价值最大,有同行则表示已经把黄绮珊问鼎歌王的稿子写好了,“不可能是别人吧!这样我就白写了!”猜林志炫、彭佳慧的也有,但就是没人猜到是羽泉。不过意外归意外,结果出来后,其实我和不少同行的共识是黑幕不存在。来参赛的个个都是知名歌手,谁会甘当配角为成全别人演足全场?万一真抖出什么黑幕,谁愿意善罢甘休?下一季又有谁愿意来参加?赛前我们随机问了几个观众评审,人家真的是自己报名、节目组电话筛选来的,并不是任何一名歌手的狂热歌迷。那么,为什么是羽泉?
发布会匆匆结束后,大家又逮住专家评审之一的科尔沁夫,继续追问为什么是羽泉。科尔沁夫说,“如果你们在现场,就会感受到羽泉唱歌时现场的气氛,大家真的一面倒地支持羽泉。”——— 说到这里,你定会奇怪:“什么?你们作为赴一线采访的记者,难道没在直播现场?!”不好意思,我们真不在直播现场。只有彩排现场限定时段对我们开放,而总决赛呢?宣传人员说,你们各自呆在酒店房间看直播吧!
平心而论,不计过往,不计人气,单凭彩排表现,我还真分辨不出谁比谁更有歌王潜质。每个人都各有亮点,又各有瑕疵。羽泉在彩排时“收”得最厉害,两人都穿着印着自家LO GO的T恤,站在黑超遮面、动作风骚的邓超两侧,瞬间沦为小弟,怎么也看不出冠军相。问其他同行,也和我一样感受,感觉选谁都不是。
后来我想,问题是不是真的出在“我不在现场”?是不是真如科尔沁夫所言,如果在直播现场,就能认同、至少能理解为什么观众会一面倒支持羽泉呢?或许有这个可能!我们之所以在彩排时感觉分不出胜负,是因为站在局外人角度,冷静孤立地分析、比较、权衡、拿捏。而我们心目中所谓的“冠军相”,却恰恰是一种一呼百应的、不由分说的、霸气外露的、容不得权衡拿捏的气质。这必然需要周遭强大的合力进行衬托,也就是说,冠军的气质,必须要通过观众的反应来加冕。可以想象,当所有选手都势均力敌难以决算时,羽泉成功地把现场观众的情绪引爆,大家在共同的欢呼声中是多么容易达成一个默契:好了,就是他们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原因带来这样的结果,当然还可以继续讨论继续批判。我只是遗憾:我不在现场。
□吴莎(南方都市报记者)
《我是歌手》总决赛,羽泉获得本季“歌王”。发布会上,歌手们一字排开坐在总导演洪涛的两侧。一位同行质疑:“看到你们前面的名字牌是事先摆好的,羽泉和第二名的林志炫刚好分别在洪涛的左边和右边,这是巧合还是事先知道赛果?”洪涛不紧不慢地否认,倒是台下的宣传人员怒了。一名宣传气愤地拍这位同行的后背,“怎么可以这么问呢?!名字牌一开始是我随手摆的,后来有调换过!”这位同行也愤愤不平,“提问是媒体的天职,你管我怎么问?你也有否认的权利啊!”
暂且抛开作为宣传该不该去勒令媒体不准以某种形式发问这件事不谈,我理解这位宣传人员的气愤。多个月的比赛是一场艰苦的持久仗,辛苦付出终于走向最后胜利,却横遭一瓢质疑的冷水,也许任谁都气不打一处来。然而作为媒体,就读者和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提问无可厚非。就算不这么问,也可以换一种方式问,那就是:“为什么是羽泉?”
说实在的,这个结果太意外了。决赛之前,同行开玩笑说要列个赔率让大家押宝,猜猜到底谁才是歌王。有同行自告奋勇当庄家,言之凿凿称歌王一定是杨宗纬,理由是作为新生代歌手,他的商业价值最大,有同行则表示已经把黄绮珊问鼎歌王的稿子写好了,“不可能是别人吧!这样我就白写了!”猜林志炫、彭佳慧的也有,但就是没人猜到是羽泉。不过意外归意外,结果出来后,其实我和不少同行的共识是黑幕不存在。来参赛的个个都是知名歌手,谁会甘当配角为成全别人演足全场?万一真抖出什么黑幕,谁愿意善罢甘休?下一季又有谁愿意来参加?赛前我们随机问了几个观众评审,人家真的是自己报名、节目组电话筛选来的,并不是任何一名歌手的狂热歌迷。那么,为什么是羽泉?
发布会匆匆结束后,大家又逮住专家评审之一的科尔沁夫,继续追问为什么是羽泉。科尔沁夫说,“如果你们在现场,就会感受到羽泉唱歌时现场的气氛,大家真的一面倒地支持羽泉。”——— 说到这里,你定会奇怪:“什么?你们作为赴一线采访的记者,难道没在直播现场?!”不好意思,我们真不在直播现场。只有彩排现场限定时段对我们开放,而总决赛呢?宣传人员说,你们各自呆在酒店房间看直播吧!
平心而论,不计过往,不计人气,单凭彩排表现,我还真分辨不出谁比谁更有歌王潜质。每个人都各有亮点,又各有瑕疵。羽泉在彩排时“收”得最厉害,两人都穿着印着自家LO GO的T恤,站在黑超遮面、动作风骚的邓超两侧,瞬间沦为小弟,怎么也看不出冠军相。问其他同行,也和我一样感受,感觉选谁都不是。
后来我想,问题是不是真的出在“我不在现场”?是不是真如科尔沁夫所言,如果在直播现场,就能认同、至少能理解为什么观众会一面倒支持羽泉呢?或许有这个可能!我们之所以在彩排时感觉分不出胜负,是因为站在局外人角度,冷静孤立地分析、比较、权衡、拿捏。而我们心目中所谓的“冠军相”,却恰恰是一种一呼百应的、不由分说的、霸气外露的、容不得权衡拿捏的气质。这必然需要周遭强大的合力进行衬托,也就是说,冠军的气质,必须要通过观众的反应来加冕。可以想象,当所有选手都势均力敌难以决算时,羽泉成功地把现场观众的情绪引爆,大家在共同的欢呼声中是多么容易达成一个默契:好了,就是他们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原因带来这样的结果,当然还可以继续讨论继续批判。我只是遗憾:我不在现场。
□吴莎(南方都市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