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真是如此?
作为旁观者,我非常熟悉并且理解那些规劝袁涛同学的话。冯玮教授预言,绝对不看好袁涛,陈岚女士也预言袁涛同学“你这一辈子注定是无法成功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觉得这些预言是很有准头。原因很简单,按照他们的成功标准袁涛同学显然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冯玮教授看好的人就是要有点“二”,其实就是中庸机巧圆滑,这也正是中国二千多年来的做人标准。陈岚女士预言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也是很有根据的。因为,类似这样的人,在中国也出现过不少。比如《红楼梦》中的晴文,而且“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开始就是用来形容她的命运的。还有许多,比如那个为中国革命而在日本蹈海自杀的陈天华,还有那个死时年仅32岁,狱中留下豪言壮语:“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也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些人如果按照冯玮教授与陈岚女士的说法都是没有成功的,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因为他们一点也不按照“仁”字的人要“二”一点的标准去活着。但是,我还是不希望袁涛同学走前辈这样的路,还得好好活下来,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意志去为改造这个社会作点事情,至于是否功成名就,那倒是次要的,一个人,只要做的事情是有利于社会的,合乎人性的,成功了当然好,失败了其实也很有价值。关键是一个人要做自己。但求无愧于我心,岂能尽合他人意?在批评意见面前从容淡定一点是有必要的。
但是,作为过来人,我还是有几句话要对袁涛同学讲。中国这个社会充满了复杂性与险恶性。许多事情确实不是年少时想的那么简单。要作好撞南墙撞得头破血流的准备。一个中国人要想在中国生存下去,有时不是完全是靠你的聪明才智,也不完全靠是你的真知灼见,而是要有超乎寻常的韧性与耐力。
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虚心听一听林语堂先生当年的告诫。林语堂先生在80多年前曾经说过,遇事忍耐已经成为一大恶习,(中国人特别善于忍耐,乃至成为中国人的一大恶习)。因为,“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
但是,活在中国,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一个人轰轰烈烈地死,有如一阵狂风暴雨,但是雨过地皮湿,仍然会是原来的样子,你什么都没有留下。如果耐心细致地活下去,用自己的点滴功夫慢慢做点事情,兴许还能见点效果。
林语堂先生说,英国的母亲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头挺胸,坦率回答别人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母亲与儿子分别时,常常嘱咐却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或者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因为,英国有宪政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中国人没有。因此,惹火烧身、惹是生非的事情,只有高衙内这样的有着强大势力背景的人才敢去做,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说去关注公共事务,就是躲避还唯恐不及。如果是公共事务,你不去关心,最后虽然吃了亏,但是,因为是公共事务,所以吃亏的又不是你一个人,因此,吃亏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纳与忍受的事情了。如果你一个人站出来,输了吃亏的只是你一个人,而赢了呢,受惠的却是大家。因此,在毫无法律保障的情况下,消极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这种策略在中国极有吸引力,但是,在西方却是极难理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