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回忆录吧 关注:453贴子:1,164
  • 16回复贴,共1

刚在读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回忆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献给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士兵,水兵和飞行员”这是艾克的扉页。
无独有偶,朱可夫元帅回忆录的扉页是“献给苏联士兵”
艾克与朱可夫私交不错。
这样的扉页,翻开之后令人未读就已经深感其厚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4-09 14:42回复
    在第一章和第二章艾克用较大篇幅记述了战前美军,主要是陆军,的情况和发展,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党政军和普通老百姓对美国岛之外的一些看法。
    和朱可夫的回忆录相类似,透过字里行间的爱国主义情愫——当然不同于苏式的爱国主义,艾克直言不讳的指明了当时美国陆军的孱弱和存在的种种缺陷。不同于平常的印象,当时的美国陆军就规模而言甚至弱于一个月内就被纳粹德国彻底摧毁的波兰陆军,而技术装备的发展也大大落后于时代,国会给的经费也不多甚至只能进行分队战术演习。
    美军的指挥官们当时也是官僚主义当道,论资排辈等一些情况同样存在于这只日后强盛异常的军队。而它们的指挥水平自然也不会太好。消遣休闲甚至代替了严格训练。看来日本人当时看不起美军是有根据的。
    对于战争,貌似陆军那帮人的嗅觉远不如海军。而孤立主义不仅在民间大行其道,甚至在军界也很有市场。所以,民众的眼睛未必就是雪亮的,掌握真理的也并非大多数。
    如果以倒序的目光来审视此时的美国,那么其陆军的发展可能就军队建设方面来说,比苏联红军更为不容易。虚知,苏军在战前就拥有数百万的部队,有较为先进的战役战术思想,有大规模使用部队的实战经验,有领先的技术装备,而这一切对美军来说,几乎都是零。所以问题的答案对苏军来说是修改和整合,对美军来说则是重建。
    在这个意义上,当时的德军绝对是天下无双的。而美军要在五六年间从一只不入流的军队蜕变为天字第一号的武装力量,其困难程度可能无出其右。苏军如果是浴火重生,那么美军肯定是闭关苦修。
    一个伟大的变革自然会有一个伟大的灵魂来推动。这个“灵魂”是谁,我还没读到。但可能是马歇尔将军。虽然笔墨不多,但可以看出艾克对马歇尔有很高的评价。特别是在珍珠港遭到突然袭击之后,在讨论当时美军所处环境的时候。
    先欧后亚战略的逻辑基础,则被很好的讲了出来——竟然是很简单的道理——集中力量原则。会同美英苏三大国的力量,先摆平欧洲事务,然后拐回头和英国一起打掉日本——美军并不想以自己单独的力量面对对手,虽然后来在太平洋几乎可以说是美军一家在抗击日军。由此可以看出,在战略决策方面,美国绝对不是英国和苏联的“猪一样的队友”。与此形成较大反差的是轴心国之间的战略合作——或曰战略拆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4-09 15:34
    回复
      美军进入欧洲的“路线”,先后否定了借道苏联,以北非为跳板,以挪威为跳板等选择,最后决定还是从英国直接撞击大西洋壁垒。这个路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许并不完美,但要注意,那个时候的美国并非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样,当时的美国对自己的能力并没有十足的信心,甚至可以说是自卑。
      然后就是对英国的改造。其中不可回避的就是美英盟军之间,美军与英国人民之间,甚至是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各种相处问题。艾克没有违言美军中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同时提到这类问题在美国黑人士兵与英国女孩之间几乎不存在。
      1942年的那个六月,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战区美军司令,为在欧洲登陆做准备——这一准备要经营长达两年时间。由此,诺曼底登陆的复杂性也可见一斑。
      谈到美军,艾克说不但要告诉美军“干什么”,还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一点很有趣。我不知道如果没告诉他们“为什么”,那么他们会不会拒绝执行它们认为不合理的命令。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3-04-10 10:20
      回复
        自曝剪影一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3-04-10 12:09
        收起回复
          第五章协调美英进攻北非,也就是火炬冰淇淋行动。艾克揭发巴顿的硬汉形象是装出来的,不知道这算不算个秘密。艾克认为指挥官的性格很重要,貌似美军当中热衷于哗众取宠的人不少。
          除了德军之外,在北非的另一个敌人是法国人。这群人认定应该遵守政府法令,也就是维希法国的投降命令,所以它们认为戴高乐是叛徒。但他们又从内心想抵抗德国。这就有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象征性的抵抗下盟军,然后加入反德阵营。懦夫!装逼犯!
          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尓等港口,究竟该如何取舍主攻方向的问题,受政治影响比军事更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3-04-10 18:14
          回复
            西班牙也是个潜在的敌人,而且很重要。西班牙的态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北非登陆的成败。就总体而言,盟军对登陆成功的把握并不大,对登陆后快速占领突尼斯——最终目标——更没什么希望。
            整个计划是严密的,但实施起来仍然很复杂,虽说这已经比诺曼底登陆容易多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4-10 18:54
            回复
              第六章,法国人果然更擅长于扯淡而非打仗。法军吉劳德将军盲目而自大,而贝当元帅的名字在北非仍然是万人拥戴——它只是个傀儡。当地法国人对盟军的登陆也没什么热情,甚至抱怨盟军把战火带了过去。不难理解法国为什么在纳粹的突击下快速完蛋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3-04-10 19:39
              回复
                如果不计他对待战俘的态度的话,艾倒确实是个不错的将领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4-17 18: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