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人的认识未必正确。古人的认识水平受历史原因的限制,难免有错误,因此所谓的典故中的陈述未必正确。比如说:“心能生血、心藏神、脾主运化”等等。需要说明的是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上对于心的描述“心为五脏之一,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以及对于脾的描述“脾位于中焦,在隔之下、胃的左方”与现代解剖认识的器官心和脾完全相同,结构决定性质,同一器官难道作用不同?此“心”非彼“心”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2、理论采用哲学概念去阐述,此非此,彼非彼,所有的脏器功能混在一起,没有明了透测的区分,使得其继承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曲解与误解。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会说一个什么都讲不明白的老师是好老师,同样一个什么都阐述不清的理论也不是什么好理论。历史上各家学说相矛盾之处较多,现在中医学院老师理论上面存在争议的地方也较多,都是拜这一理论的阐述方式所赐。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做不到这点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的理论也不是什么好理论。并不是理论能够让其绝大多数继承者产生曲解与误解就是博大精深,而是理论阐述的失败。
3、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辨证的观点看问题不是中医的专利,不过采用引经据典脱离现实的方式阐述概念、原理倒是中医的看家本领。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对理论的阐述将这种引经据典的功夫发挥的淋漓尽致,试问典故中的阐述一定正确吗?典故代表的是古人的认识水平,古人难道比今人的认识水平高吗?脱离现实不去研究一味的对前人顶礼膜拜成为限制中医理论发展的主要原因。
4、辩论时将现行的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的理论不等同于中医的基本理论,说基本理论只有原著才能体现,开脱责任。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是每一个中医药学生的启蒙课,连启蒙课都有问题,原著能没问题?一味的引经据典,一味的要求去读原著成为中医开脱责任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