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92,174贴子:16,785,141

汉族衣冠 华夏霓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1楼2013-03-22 17:20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154911190汉民族服饰文化复兴宣传·汉服吧导读


    2楼2013-03-22 17:21
    回复





      3楼2013-03-22 17:25
      回复









        4楼2013-03-22 17:29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19245418★汉服运动重要代表性文章★---汉服吧整理


          5楼2013-03-22 17:31
          回复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者:天涯在小楼
            首发:2005,博客动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经 秦风》
            当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墙,当我抚摸着腐朽的柱梁,当我兴奋的倚栏远望,总会有一丝酸涩冲上喉头,总听到有一个声音大声的说:记得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有人跟我说,曾经有一条大鱼,生活在北冥那个地方,它化作一只巨鸟,在天地之间翱翔。巨鸟有如垂天之云般的翅膀,虽九万里亦可扶摇直上。圣贤赋予我们可以囊括天宇的胸襟,为我们塑造一个博大恢弘的殿堂。
            那时候,有个怪异的青年名叫嵇康,他临刑前,弹奏了一曲绝响,那宽袍博带在风中飞扬,他用了最优雅的姿态面对死亡。几千年过去,依旧有余音绕梁,只是他不知道,真正断绝的不是曲谱,而是他的傲骨,乃至他身上的衣裳。
            我也曾梦回大唐,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他用来下酒的是剑锋上的寒光,他的情人是空中的月亮。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长风吹开他的发带,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可是后来换了帝王,他用一杯酒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他的子孙最终躲进了人间天堂,把大片的土地拱手相让。然而在寒冷的北方,正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敌人都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可叹英雄遭忌,谗士高张,一缕忠魂终于消散在西湖之傍,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这么无可逆转的消亡。然而血色夕阳中,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那是将军用过的,一支宁折不弯的缨枪。
            时间的车轮悠悠荡荡,终于在甲申那里失了方向。于是瘦西湖畔,梅花岭上,为纪念这个悲剧建起一座祠堂。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更不能脱去祖先留给他的衣裳,于是他决定与城共存共亡,丢了性命,护了信仰。残酷的杀戮,如山的尸骨,并不能把民族的精神埋葬,有人相信,千百年后,它依然会在中华大地上熠熠发光。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坐进麦当劳的厅堂,我穿起古奇牌的时装,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却莫名其妙的心伤,因为我听到一个声音大声的说:忘了吗?你的祖先名叫炎黄。
            我记得了,一群褐发篮眼的豺狼,带着坚船利炮,拆了我们的庙宇,毁了我们的殿堂。于是百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懂得民主自由,却忘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能建起高楼大厦,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你却说我行为异常?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你竟说它属于扶桑?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你总当它是笑话一场?为什么我淌下的热泪,丝毫都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信义之乡?在哪里,我的汉家儿郎?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不愿我华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撑起民族的脊梁。
            记住吧,记住吧,曾经有一个时代叫汉唐,曾经有一个帝王叫成汤,曾经有一对图腾叫龙凤,曾经有一件羽衣——
            名叫霓裳!


            6楼2013-03-22 17:33
            回复
              方文山北大演讲;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http://tieba.baidu.com/p/948001728
              很高兴来到北京大学和各位同学进行这场文化上的交流与经验的分享。我今天所要演讲的题目是:“一个没有质感的民族。”我在这里所指的民族,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华人自己。而华人一词的称谓泛指包括内地、台湾、香港、星马、与东南亚一带的传统华侨,以及美加地区的华裔新移民等。
              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已注意到,我写了很多所谓“中国风”的歌词作品,譬如《娘子》、《双截棍》、《爷爷泡的茶》、《东风破》,还有最近的《菊花台》、《千里之外》等。其实这些歌词中浓厚的古诗词韵味并不是偶然间产生的,作品是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跟性格的。一直以来我就是一个民族意识很重的人,长期性的关注跟民族、传统、与文化相关联的议题。当我这种文化意识跟音乐相结合起来时,就自然而然的孕育出所谓“中国风”的歌词,这是首先跟大家解释为何我会创作出如此倾向的作品。
              现在开始进入我们的主题。我长期以来观察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我认为我们华人并不是一个很有“质感”的民族。所谓的“质感”指的就是一个东西的材质、与它外观上的美学设计,及其整体的精致度。我们会喜欢买一些价钱偏高的名牌包,譬如LV、Gucci等,是因为直觉的就喜欢那些名牌所代表的价值与品味。一般人总是很自然的会去追求名牌衣饰的质感,但却忽略了买此类商品的人,其本身却往往没有什么质感。我对台湾比较熟,所以现主要以我在台湾所观察到的现象举例。像一些在北市闹区逛街的年轻女生,很多时候的穿着并不是很协调:她可能上身套一件优雅的洋装,下半身却穿着嘻哈风的牛仔裤,然后脚上硬生生的一双廉价的夹趾拖鞋。当然此类的造型,某些时候美其名为混搭,问题是,大部份的人都搭配的很没有风格。常常自己的穿着品味的调性并不具备一致性,没有基本的美学素养,但却盲目地去追求名牌,这是精神错乱式的荒谬。大部份的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都懂得会去追求衣服、皮包、汽车等物品的质感。因为美的东西其价值是有共通性的,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东西。但大家在拼命追求商品外在质感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自身对穿着打扮很基本的美学素养,变成需借助与依赖这些名牌的材质去衬托自己的行情。
              举例来说,以台湾人对婚嫁与丧礼等此类人生大事的态度来看,台湾人对美的基本尊重,便已严重的不及格。那是个应该要很庄严的场合,但来参加的来宾中通常都一定会有人直接就穿夹趾拖鞋或是汗衫来。不管是尊重已往生的死者,或对婚礼上正沐浴喜悦中的男女双方而言,穿载整齐是合乎礼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但大多数的人却不这么严肃看待。我们再观看时下流行音乐的MTV,或是正在热门档期中的国片,如果你有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明明就是华人的电影、华人的歌手,但只要有婚礼或葬礼出现的场景就一定是西式的,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丧礼比较肃穆,而西式的婚礼的确也比较浪漫。要拍唯美的婚礼就一定上教堂,尽管男女主角并不是基督徒。难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西式的婚丧形式比较有美,比较适合戏剧上的表现吗?台湾很多电影和MV的场景,都喜欢用西式的婚礼和葬礼去呈现。莫非因为华人的婚礼的形式比较吵杂、丧礼的仪式比较低俗?所以比较不适合表现在强调美学构图,与故事张力的戏剧上!?
              现再以城市为例来说明,不禁要问为何大多数华人居住的地区都不是很有质感。城市建筑是国家形象最具体的象征。但在台北市,据我所知,大楼外观的建筑形式与色彩调性从来就没有被规范过。市区街上,每个店面的装潢都很有特色,看的出有某种美学的追求,都可以被独栋独店的欣赏。但你只要把镜头一拉开,一扩大,用较大的视野全方位的去看整条街、整个城市的轮廓,你就会发现根本就杂乱无章,城市基调混乱,房子盖的毫无章法。一个城市的建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质感。有质感的东西是可以深入骨髓的,那是文化底蕴浓稠度的一种展现。当你犹如追星族去追求昂贵的舶来品时,实际上正是以某种自卑的心态去追求你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种心理上的反差与补偿心理。而台北就像个浓妆艳抹下的模特儿,急于讨好国际上的眼光,却根本就已模糊了自己原本的面貌,完全没有了自己的风格。


              7楼2013-03-22 17:36
              回复

                台湾的一些老旧建筑,比如传统的四合院、日据时期留下的官舍等。这些建筑如果屋瓦毁损了,一般就用很简单很便宜的铁片去搭盖。很少有人会按原先建筑的形式,用原来的建材、风格去修复,这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漠视,因为从没有人认为恢复古厝的外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几乎没人实际这么做。四年前当我初次来北京时,我发现北京很多胡同、四合院都在拆,因为要迎接奥运。那时候我和出版社的人去那些待拆的胡同捡拾门牌,比如刻有“某某胡同”的门牌,我喜欢那种带着旧时记忆象征性的小东西。虽然知道拆掉那些老旧胡同是为了整个城市建设的需要,可我心里还是觉得很可惜。因为“胡同”是北京的城市建筑的象征,也是一种有形的文化资产。当观光客来到上海、香港、台北,北京等华人聚集的城市闹区时,只要不把镜头对准那些具有象征性的地标,你根本就分不清楚你现在位于哪个城市,因为它门所有建筑结构都是西式的,所有的大楼都是玻璃帷幕,或钢骨结构,每个城市的景观都很像。上述那些城市都只有林立的建筑而没有城市文化。胡同是北京的一种象征,外地人来北京看到胡同会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当然,不拆这些胡同也无法大幅度地去建设或改进交通,这也是两难。其实刚开始我老觉得那些旧建筑拆了可惜,但后来发现如果不拆,它整体看起来也是破破旧旧的,散发一种家道中落破败的感觉,一个衰弱的王朝的象征,外观老旧斑驳,也并不是那么吸引人。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是我们传统的建筑形式根本就不适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吗?
                我小时候看过一些欧洲小镇的风景明信片,当时以为那只是为了拍照印刷好看,而特地去找来很罕见的景致,目的也只是为了让画面更赏心悦目。一直到后来才知道风景明信片里的村庄是真的都有人居住,那不是欧洲版的中影文化城、他们是一整个村庄、一整个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风景都是如此的美。我以为明信片上美丽的风景只是在取景时回避掉某些角度,只单拍这个景(比如一座古堡、一段城墙),就像美编过的电影海报一样。后来看了一些在欧洲取景的电影,藉由镜头360度的回转,发现他们是整座村庄、整个城市都是一种统一的色调与建筑风格。台湾的老建筑通常只是得到“点”的保留。所谓的“点”就是一栋独立的建筑物被评为三级古迹,但附近就只有它孤零零的一栋古迹而已,在它旁边很可能是一栋钢筋水泥的玻璃帷幕大楼。古迹旁边的景观视野通常并没有被重视与限建。所以对古迹的保护,很难形成一条线、一个面。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台湾根本也没有年代久远且数量庞大到能够让人连成一条街的古建筑群,更别说能够形成一个像村镇一样面积的古城区,这是做梦都不会发生的事。
                欧洲有很多中世纪的古建筑,它数量庞大到轻易就能连成一条街,以及一个构成一个村庄。欧洲对于城市建筑的外在色调,很重视其一致性,在盖新的建筑时,会考虑到建物本身与周遭环境的配合,譬如建物外观的颜色、风格,不能太突兀。整个城市的规划和外形是一致的。像捷克首都布拉格的城市基本调性,就是红瓦、白墙,整齐的天际线,犹如童话世界一般。而同样都是老建筑,北京胡同的高度却都只有一楼高,就算不拆,外观上也很低矮,不会很新颖。北京胡同的基调就是灰色的,屋顶的瓦与墙上的砖都是同一种色调,一种保守而没有生气的“灰”。
                一个民族美学的素养与人的质感是反映在各个方面的。在台湾,有些人就直接在路边摊上狼吞虎咽的吃起东西。你说这是风土人情也罢,说是生活习惯也行,但在路边摊翘起二郎腿来吃东西,而旁边就有人在洗碗筷。其实既不卫生也不美观。但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无所谓,也不觉得哪里不对劲。问题是,如此一来,街道就像是工寮,整个城市的景观就被破坏了。还有很多民众家里私人的装潢空间都很讲究设计感,布置的很漂亮,但只要一出了门,到了公有地,就不再会去关心周遭环境的景观。那种心态好像只要是公众的利益,大家就默不关心,自私的心态赤裸裸的显露无遗。这现象好像还不只有台北会发生,香港、上海,以及北京等地,居民的心态与状况也没有改善到哪里去。大部分人不会去在意城市整体景观的维护与协调,甚至花一点时间做环保义工都不愿意,但对于私人住宅,花再多钱装潢都毫不心软。
                其实美学的鉴赏是需要从小到大一点一滴的教育,向下扎根,慢慢培养。这种公民意识的形成是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蕴酿,养成一整个民族的素质则更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对我而言,出国旅游是投资报酬率最高的行为,尤其是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欧洲国家。因为他们整个民族花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建立起来的文明,你可能只需一、二万人民币就能浏览他们细心维护下的城市景观,那其实是很震摄人心的。


                8楼2013-03-22 17:36
                回复
                  那么回过头来看百年后的今天,现阶段世界上各项的科技文明,与现代化的生活水平都还是会维持着,没有丝毫的影响。并没有因为我们消失了,整个人类文明倒退一百年。现代丅文明会不中断的持续,还是一样会发明手机、DV、电话、网络、飞机和汽车等,所有的物质文明一样都不会缺少。因为一百年前,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处于十分衰落的境地,对世界的文明进展并没有太大的贡献。简而言之,假设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彻底绝灭了,我们来看现在的科技文明,也不会缺少了什么东西。还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知道,当你学习晋升到某个阶段时都会直接读英文原文书,尤其是医学、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也就是摆明了说,近代的汉字文明有其严重的断层,读到某些高等教育时,汉字就完全无用武之地,再也无法提供学习所需的养份了。
                  教育是提升民族质感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现代化的教育,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又缺少认同感,长期以往,教育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本国人民的素质参疵不齐,你可能人口很多,但并没有等量的优秀。当然在座的各位同学无庸置疑的都很优秀,是金字塔顶层出类拔粹的北大学生,但若跟内地庞大的人口数相比,人数还是少的可怜。反观犹太人,犹太人大概是世界上种族质感最高的民族之一了。犹太人虽然颠沛流离,去很多国家都被歧视,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不得从事什么工作等,但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反而更努力地去维系与巩固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自身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很强。一个民族一定要对自己文化有很强的认同感,才会塑造出自己的风格,形成自己的美学观,这无形中也带动了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今天强调的是,如果个人不重视与提升自己的质感,不管是在教育训练、穿着打扮、以及美学设计等各个方面,那么你我这个没有质感的个体,将会像癌症般慢慢的影响它周遭的人事物。最后,影响到一个团体、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以及一整个民族。
                  我希望大家先从重视自己本身所谓“华人”的民族气质与质感开始。除了使用与欣赏国际名牌的质感外,同时也要了解那些品牌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屹立不摇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对美学品味的追求从不懈怠。你不能只是为了暴发户式的证明你穿戴得起名牌,但却对自己服装上的褡配品味完全不会,或者根本不协调。名牌在你身上反而呈现出俗艳的质感。例假日时我自己常在台北郊区开车闲逛,眼睛每次总会停留在刚刚惊鸿一瞥路过的日式官舍、闽南式四合院,以及古厝周遭景色调性很一致的风景上。如果你可以在一百年前就展开环绕全球性的自助旅行,那你肯定是很幸福的,因为那时还没有全球化,所有国家的建筑都具备浓厚的本民族特色。譬如你到了越南的河内,看到的就是越式风情;到东京,看到的就是和式建筑;不论去到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他们穿的衣服和城市的建筑都有着很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这时你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传承自身文化的国家,没有外来的文化杂质,整座城市,不论是传统建筑,人民身上的服饰,其文化的调性都很一致,可以想象那真是一种铺天盖地属于本民族极致美学的画面。


                  11楼2013-03-22 17:38
                  回复
                    但现在因为全球化的缘故,所有民族的传统服饰、所有国家的建筑、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美学几乎都被现代化了,也就是所谓的西化,大家都采取同一种标准在看事情。像工厂同一套模具的输出品一样,城市与城市间的建筑,人民与人民间的穿著,格局越来越像,打扮越来越一样。我觉得这真的很可惜,很多不同文化体系的美不见了,很多独特的思维也就会跟着消失了。我们会重视物种的灭绝,假如青蛙、蝴蝶消失了一两个品种,就觉得很可惜。可是对于自己的文化、语言、文字正在快速的消失,我们难道就没有查觉那里不对劲吗?没有任何警觉吗?
                    我一直都很喜欢汉字,尤其是传统的繁体字,是因为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其它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不论是从拉丁文衍生出的法文、英文、德文,或是中东世丅界通用的阿拉伯文,或是我们亚洲近邻的韩文、泰文、以及日本的假名等,这些全都是以字母为发音基楚的拼音文字,地球上现还在通用并且流传的活文字里,唯有汉字是唯一一种尚在使用的表意文字,这是一项何等骄傲的事情啊!在现今强调物种多元、文化多元的国际社会,相异于基督教文明与回教传统的东方文化,其地位显得很特别。维护中华文化中独一无二与无可被取代的特性,更显其有意义。最后恳请大家重视今天所讨论的议题,当一个有质感的华人,就从你我间的改变开始……谢谢大家!


                    12楼2013-03-22 17:38
                    回复
                      http://tieba.baidu.com/p/2131071866?see_lz=1
                      【宣传】汉服入门与常见疑问解答


                      13楼2013-03-22 17:41
                      回复
                        下面的汉服疑问解答大多是从网上搜集,自己再添上了一些链接和图片,有什么不足欢迎同袍们补充。
                        1、您穿的这是什么衣服?什么是汉服?是汉朝的吧?
                        答案1:(详细版)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华夏衣冠”,一般具有交领、右衽、无扣等特点,给人潇洒飘逸的印象。又称为汉装、华服。这里的“汉”指的是汉族,而不是指汉朝。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在周制规范制式的基础上,连绵几千年逐渐演化发展,且一直不改其服饰 的基本特征。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清代因“剃发易服令”而使汉人不再穿汉服)的汉人服饰。答案2:(简明版)有言道汉人着汉服,胡人着胡服。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有襦裙、裋褐、直裾、曲裾、直裰等很多款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衣冠体系。
                        答案3:(扔链接)请看汉民族服饰(汉服)文化复兴·入门宣传专用贴:
                        http://tieba.baidu.com/f?kz=669012218
                        2、汉服不就是古装吗? 答:汉服除了指我们先民所穿着的服装外,还包括我们今天所继承所穿着的华夏衣冠,以及我们子孙后代将要穿着的继承了汉服精神和文化的服装。汉服是我们的民族符号,也是复兴华夏文化的锁钥,决不是一件古装那么简单。
                        3、唐装、旗袍是不是汉服?答:不是。所谓“唐装”是根据近代的“马褂”等服装改造而成的。而旗袍、马褂这类服装是近代根据满族服饰改造而成的,能否作为满族服装都有待商榷,更不可能是汉服。


                        14楼2013-03-22 17:42
                        回复
                          3、你们穿的是和服还是韩服?汉服这么像日韩服饰,是你们因为自卑心理设计出来的吧?
                          答:我们穿的是汉服——汉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国自古以来就在东亚乃至世界有着重要地位,中华文明的繁荣与进步吸引了许多周边小国的学习和借鉴。而华夏衣冠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朝鲜、蒙古、不丹、越南等国的服饰。例如和服,就是模仿了唐朝服饰;韩服则是更多借鉴了明朝服饰。而日本、韩国对于本国的文化保存的更好,所以才造成了大家把汉服会误认为韩服和和服。


                          17楼2013-03-22 17:45
                          回复
                            7、把汉服作为礼服的话,都适合什么场合穿着?
                            答:我们提倡在祭祀、传统节日以及人生重大时刻如婚礼、成人礼时穿着汉服,作为我们尊敬祖先、传承文明的一种象征。在游园、宴会等休闲场合,我们也认为穿汉服参加是适宜的,这在日韩等国亦是如此。当然,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有的汉服复兴者为了宣传汉服或是提高自身修养,也穿着汉服,这种有志于复兴华夏衣冠的心情和举动我们也是应当理解的。
                            婚礼

                            冠礼(男子成人礼)

                            笄[jī]礼(女子成人礼)


                            19楼2013-03-22 17:47
                            回复
                              11、为什么要穿这种衣服?为什么要搞汉服运动?(你们为什么穿汉服,汉服运动有什么意义)
                              答:我们穿汉服的原因是,一是为了表达我们尊重祖先、尊重华夏文明、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念,二是为了向大家宣传汉服和汉文化,了解汉服运动,使大家共同为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努力。
                              汉服运动的意义,一般可分三层来表述:
                              (1)民族。三百年来,汉族的自信和精神风貌自剃发易服起收到了毁灭性打击,奴才和汉奸层出不穷。汉服是汉民族的象征符号,汉服的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汉服运动对于恢复民族自信、重振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义。
                              (2)文化。汉服同时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外在符号,我们呼吁复兴汉服的同时,也呼吁传承更广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而不能逐步走向数典忘祖的深渊。
                              (3)衣冠。因此我们以复兴华夏衣冠作为我们的首任,同时也是恢复我们原本的审美眼光,而不再是以丑为美,也不再是以洋为美。
                              8、你们是在作秀吧,复兴传统可不是靠一件衣服就够了的,更应该继承内在的东西啊。
                              答:我们当然不是在作秀,我们穿上汉服向大家宣传我们祖先的衣冠文明,既不想出名,也不想图财,怎么能叫作秀呢?关于您说的传统文化的复兴仅靠一件衣服是不够的,我们也认同。但是,衣冠文明也是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服本身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本身就值得我们传承。其次,汉服虽然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象符号,但如果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各种表象符号都慢慢流逝掉,又何谈复兴传统文化呢?
                              最后,我们是将热爱汉服作为一种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和敬天法祖的一种象征,我们希望汉服运动能成为华夏文明复兴运动的先行军,也成为华夏文明全面复兴的一面旗帜。
                              如您所说,复兴传统可不是靠一件衣服就够了的,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复兴这件衣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就从这里开始。
                              9、你们身上的汉服是你们自己设计的吗?答:这不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是我们的网友对史料和文物进行了慎重严谨的考据之后,尽可能复原来的。除了现代的布料和部分工艺外,基本款式我们是遵循祖制的。所以,您现在看到的基本就是我们祖先曾经的衣冠风貌。当然,随着汉服的推广和深入人心,在未来不排除对汉服进行改良的可能。但在现阶段,我们更重视先将祖先即将遗失的文明传承下来,在各种条件充足之后,再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
                              10、汉服不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有什么好看的?
                              答:汉服运动的一个重要意义之一,就是要我们华夏儿女重新回归东方的审美标准。我们知道,近代以来的西方审美标准是展示人的身体,在女性方面则是展示其性丶感的一面。而东方多数时期以来则是以包裹身体的含蓄风格为审美标准。因此,西式的西装、牛仔服以及模仿西式审美而形成的改良旗袍等都是比较紧身的衣服。而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则是以宽袍大袖的宽松和遮盖来体现我们独特的风貌和雍容的气度,加以衣带的飘逸,尤其是在女性身上更是体现了婀娜多姿和温婉可人。西式时装虽然能够体现女性的凹凸身材,但不过也都是为了满足男人的审美要求罢了;而汉服虽然把女性的身材遮蔽起来,却在一种程度上说是对女性真正的尊重。所以我们认为,汉服穿在我们华夏儿女身上,是体现了另一种含蓄飘逸的美。


                              20楼2013-03-22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