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文章,有文采,缺灵气。
一味感慨、喟叹,少机锋,没有建设性,浮于表相的阐述,不作更深思考,缺乏一种真正的深度。过于矫饰,刻意地表现人文关怀,作秀痕迹很重,缺少冲淡。
浮于水面的貌似沉重,不够潜深是终归掩不住轻浅的。
写文章的动机若来自功利和虚荣,其文有素材的硬伤及所思所想的局限自然是在所难免的了。
——————————————
@Carlet 说——【最后说说我对余秋雨的评价:
明明很简单的哲理,他可以用例如:历史呀,民族呀,文人呀,生命呀,意义这些字眼、结合一连串排比比喻的长句子,整得人云里雾里;明明很确切的地点、事物,他就是避而不提其名,取而代之的是谜语一般的文字题面,就让你觉得这人学识很高。
和他的一本书《文化苦旅》一样,他的文字同样苦涩,故意为之的隐晦,除了了中小学生觉得是好文章外,一般读者读起来简直苦不堪言,文不文白不白,要描写没描写,要抒情哲理给你灌一堆,还以为是在醍醐灌顶,其实只是无病呻吟。】
——————————————
我认为甚有道理,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