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吧 关注:11,051贴子:417,869

回复:关于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的几件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黎代国
黎代
Litai,在苏门答腊岛北


49楼2013-03-21 18:00
回复


    南勃里国
    南勃利
    《明史》二者俱是Lambr对音


    50楼2013-03-21 18:01
    回复
      2025-08-31 15:12: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南巫里
      同上
      西洋琐里琐里
      二者俱是 Cola,在今南印度之西海岸
      阿拉把丹
      今地无考
      加翼拉
      Cail,在今印度南端之东北
      甘把里
      Koyambadi(?)
      急兰丹
      Kelantan,在今马来半岛东岸
      比剌
      今地无考
      孙剌
      或谓即今巽地(Sunda)
      麻林
      (Malindi)一作麻林,地在非洲之肯尼亚
      沙泥湾泥
      今地无考


      51楼2013-03-21 18:03
      收起回复

        *《郑和航海图》著录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部的地名甚多,为上表所不能尽。可参考1961年中华书局所出《郑和航海图》及后附《地名索引。


        52楼2013-03-21 18:04
        回复

          第一讲 附注
          (1)关于丁鹤年事迹,可参看陈垣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三佛老篇=《回回教世家由儒入佛-丁鹤年篇》。《元西域人华化考》共分八卷,前四卷发表于1923年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上,后四卷发表于1927年之燕京大学《燕京学报》上。1934年刊版,印入其《励耘书屋丛刻》第一集中。全书凡分;绪论、儒学篇、佛老篇、文学篇、美术篇、礼俗篇、女学篇、结论,一共八个部分,附征引书目。


          53楼2013-03-21 18:05
          回复

            (6)郑和下西洋,在海外如古里、锡兰等国,都曾立过碑,现在只知道锡兰所立的一块碑,至今尚保存于锡兰科伦坡博物馆里。碑用汉文、塔米尔文和波斯文凡三种文字。兹据拓本,录汉文碑文如下: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维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河沙,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刹,灵感翕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之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谨以金银织金紵丝宝旙、香炉、花瓶、紵丝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总计布施锡兰山立佛等寺供养:金壹仟钱、银伍千钱,各色紵丝伍拾疋,各色绢伍拾疋,织金紵丝宝旙肆对内红弍对黄壹对青壹对、古铜香炉伍对、戗金座全古铜花瓶伍对、戗金座全黄铜烛台伍对、戗金座金黄铜灯盏伍个、戗金座金朱红漆戗金香盒伍个、金莲花六对、香油式仟伍佰斛、腊烛壹拾对、檀香壹拾炷。
            时永乐七年岁次已丑二月甲戌朔日谨记。
            (7)北齐颜之推著《颜氏家训》中及江南有万斛之船。唐李肇《国史补》记载了当时能载万斛、航行长江的俞大娘船。此处之斛,即是一石,约重一百斤。故载万斛之船,以今语释之,即能载重五百多吨(按英制算)或八百吨(按英制算)。到了宋朝,船舶载重单位,改名为料。一料实重若干,无明文记载。据《宋会要辑稿》(旧本第145册《食货》五0之二五,新本第六册5669页)所记乾道九年吉州运米的数量推算,一料重量约为1-1.2石,即100-120斤左右,与唐代之斛略同。上引《梦粱录》的记载,西湖中的游船大者长至二十余文,装载一千料,可容百人,算是很可观的了。
            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字放翁)作四川夔州通判的官,自浙江乘舟溯江入蜀,因作《入蜀记》一书,记途中见闻。《入蜀记》记载山川登临,友朋酬酢,凭吊古迹,考订遗闻,文采斐然。放翁于是年闰五月离家,八月二十三日抵鄂洲,即今武昌。二十五日观大军教习水战。其《入蜀记》第四(《四部丛刊》本《渭南文集》第十一册,卷第四十六)纪其所见云:“二十五日观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这是游弋于长江的水师船支。


            58楼2013-03-21 18:07
            回复

              (8)中国打造船舶的技术,到了第五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土轮船”的发明,即是其中的一种。“土轮船”是木船上装置车轮,用人力蹈转车轮,鼓水疾进,与挂帆席无异。《南齐书》卷52《祖冲之传》记载祖冲之造千里船,在南京附近试航日行百余里。新、旧唐书李皋传(新书卷80,旧书卷131)记载李皋:“教为战舰,挟二轮蹈之,鼓水疾进,驶于阵马。”这都是后来“土轮船”的先驱。到了宋朝,这种“土轮船”有很大发展。《梦粱录》卷12“湖船”条纪载了西湖上“更有贾秋壑(即贾似道)府居船,船棚上无人撑驾,但用车轮脚踏而行,其速如飞。”这种车船,在宋代大规模用之于军事。
              《宋史卷》365《岳飞传》,记载岳飞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打平洞庭湖杨么的事。杨么那时侯就用车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宋人鼎澧逸民著《杨么事迹》,记载当时有一位木匠都料高宣献车船样,造八车船,后渐发展为二十至二十四车。[①]《宋会要辑稿·食货》(旧书145册食货50,新第6册5664-5665页)记载了绍兴四年鼎洲“知州程昌禹造下车船通长三十丈或二十余丈。每支可容战士七八百人”。五年“五月十日两淛转运副使吴革言江、浙诸军打造九车、十三车战船”。
              宋、元时代,造船技术除了车船和长度而外,还有一些新的创造发明,其中一个是分仓的创建。《宋会要辑稿》同上《食货船》(旧第145册,新第6册5672-5673页)纪载到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池洲所造海鹘船一支一千料,船身通长九丈二尺,计一十一仓。又铁壁铧嘴船一支四百料,船身通长九丈二尺,计一十一仓。
              据元代到过东方的一些西方人如马可波罗(Marco Polo)以及伊本拔都他(Ibn Batuta)等人的记载,当时行驶于印度洋上的中国海船,有舱房自五、六十间至百多间,客商可以人占一间。此外尚有内舱,往往至十三个以上,隔以厚板,以防遇险触礁,不至沉没。大船桅樯多至十二桅。有风扬[②]帆,无风用橹,每一具橹要用十至十五人始能运动。每一大帆后曳二小船。大船水手多至六百人,并有水军四百人,以防御海盗。如上客船,大船可载千余人。 (参看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下卷,页619-622,又Henry Yule.The Book of Ser Marco Polo,vol.II.pp.249-253)


              59楼2013-03-21 18:07
              回复
                (9)关于宋、元时代海上航行知用罗盘,加上还总结出一套航海观测技术,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江海船舰”条有很好的叙述。其言曰:“不论此等船,且论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盖龙神怪蜃之所宅,风雨晦冥时,帷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愚屡见大商贾人,言此甚详悉。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逦过七洲洋,舟中测水,约有七十余丈。若经昆仑、沙漠、蛇龙、鸟猪等洋,神物多于此中行雨。上略起朵云,便见龙现金身,月光如电,爪角宛然,独不见尾耳。顷刻大雨如注,风浪掀天,可畏尤甚。但海洋近山礁则水浅,撞礁必坏船。全凭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自古舟人云“去怕七洲,回怕昆仑”。亦深五十余丈。又论舟师观海洋中日出日入,则知阴阳,验云气则知风色顺逆,毫发无差。远见浪花则知风自彼来:见巨涛拍岸,则知次日当起南风;见电光则云夏风对闪。如此之类略无少差。相水之清浑,便知山之远近。大洋之水碧黑如淀;有山之水,碧而绿;傍山之水,浑而白矣。有鱼则聚,必多礁石,盖石中多藻苔,则鱼所依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谓之大等日分,此两日看风雨不当,则知一旬之内,多有风雨。凡测水之时,必视其底知是何等沙泥。所以知近山,有港。若商贾止到台、温、泉、福买卖,未尝过七洲、昆仑等大洋。若有出洋,即从泉洲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过海,泛往外国也。”


                60楼2013-03-21 18:08
                回复
                  2025-08-31 15:06:44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发布时间: 2006-12-20 16:39:36 被阅览数: 1378 次 来源: 中华文史网


                  63楼2013-03-21 18:09
                  回复


                    64楼2013-03-21 18:09
                    回复
                      果然是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IP属地:四川65楼2013-03-21 19: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