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了趟西山,过河走的是原来的人行桥,当然人行桥已重修了,变成了宽敞的公路桥,桥下还是儿时的那条西大河,而河边的景物早已不是儿时的样子,河里的水也早就变得浑浊。
儿时的河水虽说不上清澈见底,至少那时候西大河里还有鱼,而且不只一种,泥鳅,白鳔,小鲫瓜子,不知名的小鱼,甚至还能钓到蝲蛄。
一到夏天,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就约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河里抓鱼钓蝲蛄,一般时候选的位置就在人行桥往上游不多远,原来自来水厂再往上游几百米的地方。抓鱼,说是抓鱼实际上是玩的意味更大,因为我们抓的鱼一般都不会吃掉,小的都扔回河里了,大的偶尔做鱼汤了,那时就在河边用河水做鱼汤。
说起来抓鱼可算是大工程,因为那时候人小力气小,不像大人可以手扶抬网逆水而上的抓,我们只能用类似守株待兔的方法来抓,如果人多,大家会一起用鹅卵石围起一定面积的“坝”,留出一个小的豁口,然后把用来做纱窗的破旧塑料网缝的口袋型的“渔网”套住豁口留出的水流,用石头压住渔网,我们就可以跳进“坝”围住的“小水库”中顺流驱赶看见和看不见的鱼往豁口的方向游动,当所有人都来到豁口的位置后,大家便急忙检是否有鱼落网,如果有几只不幸的小鱼落网大家就会小小的欢呼雀跃一下下,然后谨小慎微的把鱼从渔网中取出,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罐头瓶里,然后开始下一轮的驱赶。这种方法只能是人多的时候使用,要么就是找到之前围好但已经损害的“坝”维修加固以后再用,人少只能用别的办法抓鱼。
我们常用的另外一种抓鱼的方法是利用罐头瓶和油毡纸做的一种工具(实在想不起来小时候管那玩意叫啥了),这个工具的制作方法比较不好用文字说的清楚,我就试着说说,看大家能看懂不?首先要去各大垃圾堆找大一点的罐头瓶,偶尔也会找到破旧的纱窗网和油毡纸,这个工作基本都在放学的路上完成了,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因为一个两个罐头瓶能抓到鱼的几率很低,所以日积月累的捡瓶子也成了儿时的一个记忆,如果你当年有幸看到一个身形瘦小背着书包的背影,拿着一根棍子在翻找垃圾堆,那你不用怀疑,那孩子基本上就是我或者我的小伙伴了,那时候家里“幛子”(就是文学上称为篱笆的木头围墙)边上总有堆砌成排的罐头瓶,都是我的收获啊!油毡纸在别人家翻修房子时会捡到,不过一般人家是不会随便丢弃的,因为油毡纸可以用来引火,所以有时候是趁翻修房子的主人家不注意,顺走一块,提心吊胆的跑回家藏起来,过好几天才敢拿出来用。有了罐头瓶和油毡纸,就可以制作那我忘了名字的抓鱼的工具了,先把油毡纸剪成齿间细长密实的锯齿状,然后围成一个锥形的漏斗,尖端放进瓶口,瓶口处用细铁丝扎紧,这样就算做好。做好若干个这样的工具,带到河边,抓上几只青蛙(当然癞蛤蟆也可以),在瓶子里装上点被石头分割的蛙肉,就可以随意选择投放的水域了,鱼儿在水中是能嗅出血腥味的,闻到味就会游到瓶子里面,由于瓶口油毡纸的设计,鱼儿只能进,不能出,就被困在瓶子里了,有时放下去不多久就会有鱼上钩,有时候几天也不见有鱼,当然很有可能是工具没做好,鱼跑掉了。还有可能是被别人捷足先登把鱼偷了。因为我们也透过别人瓶子里的鱼。
其实说是抓鱼,可往往是鱼还没抓几条,大家就忘了抓鱼的事,已经开始肆意的互相泼水嬉闹甚至脱了衣裤干脆泡在河里开始扑腾还未纯属的狗刨式的泳姿了。那时候年级小,无忧无虑的,尽管生活上比不上今天的孩子们幸福,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零食零花钱,不过那时的孩子我觉得比现在的孩子快乐,因为那时候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也没有每天忙于喝酒打麻将的家长。反正的的儿时是自得其乐,夏天抓鱼冬天滑单腿冰车,也是自得其乐啊,想想也很是幸福的,不知道别的朋友们孩提时都在玩些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儿时的河水虽说不上清澈见底,至少那时候西大河里还有鱼,而且不只一种,泥鳅,白鳔,小鲫瓜子,不知名的小鱼,甚至还能钓到蝲蛄。
一到夏天,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就约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河里抓鱼钓蝲蛄,一般时候选的位置就在人行桥往上游不多远,原来自来水厂再往上游几百米的地方。抓鱼,说是抓鱼实际上是玩的意味更大,因为我们抓的鱼一般都不会吃掉,小的都扔回河里了,大的偶尔做鱼汤了,那时就在河边用河水做鱼汤。
说起来抓鱼可算是大工程,因为那时候人小力气小,不像大人可以手扶抬网逆水而上的抓,我们只能用类似守株待兔的方法来抓,如果人多,大家会一起用鹅卵石围起一定面积的“坝”,留出一个小的豁口,然后把用来做纱窗的破旧塑料网缝的口袋型的“渔网”套住豁口留出的水流,用石头压住渔网,我们就可以跳进“坝”围住的“小水库”中顺流驱赶看见和看不见的鱼往豁口的方向游动,当所有人都来到豁口的位置后,大家便急忙检是否有鱼落网,如果有几只不幸的小鱼落网大家就会小小的欢呼雀跃一下下,然后谨小慎微的把鱼从渔网中取出,放到事先准备好的罐头瓶里,然后开始下一轮的驱赶。这种方法只能是人多的时候使用,要么就是找到之前围好但已经损害的“坝”维修加固以后再用,人少只能用别的办法抓鱼。
我们常用的另外一种抓鱼的方法是利用罐头瓶和油毡纸做的一种工具(实在想不起来小时候管那玩意叫啥了),这个工具的制作方法比较不好用文字说的清楚,我就试着说说,看大家能看懂不?首先要去各大垃圾堆找大一点的罐头瓶,偶尔也会找到破旧的纱窗网和油毡纸,这个工作基本都在放学的路上完成了,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因为一个两个罐头瓶能抓到鱼的几率很低,所以日积月累的捡瓶子也成了儿时的一个记忆,如果你当年有幸看到一个身形瘦小背着书包的背影,拿着一根棍子在翻找垃圾堆,那你不用怀疑,那孩子基本上就是我或者我的小伙伴了,那时候家里“幛子”(就是文学上称为篱笆的木头围墙)边上总有堆砌成排的罐头瓶,都是我的收获啊!油毡纸在别人家翻修房子时会捡到,不过一般人家是不会随便丢弃的,因为油毡纸可以用来引火,所以有时候是趁翻修房子的主人家不注意,顺走一块,提心吊胆的跑回家藏起来,过好几天才敢拿出来用。有了罐头瓶和油毡纸,就可以制作那我忘了名字的抓鱼的工具了,先把油毡纸剪成齿间细长密实的锯齿状,然后围成一个锥形的漏斗,尖端放进瓶口,瓶口处用细铁丝扎紧,这样就算做好。做好若干个这样的工具,带到河边,抓上几只青蛙(当然癞蛤蟆也可以),在瓶子里装上点被石头分割的蛙肉,就可以随意选择投放的水域了,鱼儿在水中是能嗅出血腥味的,闻到味就会游到瓶子里面,由于瓶口油毡纸的设计,鱼儿只能进,不能出,就被困在瓶子里了,有时放下去不多久就会有鱼上钩,有时候几天也不见有鱼,当然很有可能是工具没做好,鱼跑掉了。还有可能是被别人捷足先登把鱼偷了。因为我们也透过别人瓶子里的鱼。
其实说是抓鱼,可往往是鱼还没抓几条,大家就忘了抓鱼的事,已经开始肆意的互相泼水嬉闹甚至脱了衣裤干脆泡在河里开始扑腾还未纯属的狗刨式的泳姿了。那时候年级小,无忧无虑的,尽管生活上比不上今天的孩子们幸福,没有互联网,甚至没有零食零花钱,不过那时的孩子我觉得比现在的孩子快乐,因为那时候也没有各种各样的辅导班,也没有每天忙于喝酒打麻将的家长。反正的的儿时是自得其乐,夏天抓鱼冬天滑单腿冰车,也是自得其乐啊,想想也很是幸福的,不知道别的朋友们孩提时都在玩些什么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