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竹在进行手术前的抽血化验。记者黄哲 摄南通14岁少年王一竹的父亲身患一种特殊的病症,在急寻合适骨髓配对过程中,当得知自己的骨髓经过半相合移植手术有望救父亲的命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 父亲血型将改为儿子的AB型昨天,对于王一竹和他的父亲王伟来说,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日子。在去年的一次体检中,王伟不幸被查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经多家医院问诊后,王伟的妻子陆凤决定接受医生的建议,采取骨髓半相合移植,也就是说,要抽取儿子的骨髓输给父亲。手术就定在昨天上午8时30分进行。当天早上7时40分,陆凤已经守候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位于6楼17病区的血液科病房外;从陆凤的脸上不难看出她内心的紧张与担心。王一竹已经换上手术服,一边听着耳机里的音乐,一边在病区门口来回踱步;在跟记者短暂的交谈间,王一竹始终面带微笑。 “害怕吗?” “不。”答得很干脆,其间,王一竹的两颊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小酒窝。 “听音乐,是在缓解紧张情绪吗?”面对记者的追问,这个大男孩抿着嘴,“嗯”了一声。在血液科病房外,我们见到了王一竹的外公、外婆。陆凤告诉我们:“老人家担心外孙,凌晨5时就从南通出发赶来苏州;不仅如此,王一竹的舅舅、姑妈也都赶来了,为的就是给孩子打气。” 8时15分,载着王一竹的病床从病区内推出送往5楼手术室;电梯里,看着母亲担心的目光,他仍旧保持着那一贯的笑容。当手术室的大门合上后,陆凤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她倚在墙边,寸步不离,每每看见手术门打开,她都忍不住将头伸进去探上几眼。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在近3个小时的手术过后,王一竹的骨髓从体内取出,经过处理,下午输入王伟的体内。医生告诉我们,王伟的原始血型为B型,手术成功的话,他的B型血就将从此更改为与儿子相同的AB型。初二学生为救父办理了休学在王伟父子骨髓移植手术的前一天,记者从南通赶往王伟就诊入住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外科病房大楼一楼,我们见到了王一竹和他的母亲陆凤。陆凤告诉我们,为了捐髓给王伟,儿子吃了不少苦头,不过这孩子很懂事,从没怨过一声。当得知可以做骨髓半相合移植手术救父亲时,就读初二的王一竹毅然办理了休学,陪父亲一同前往苏州求医。为照顾父亲,他和妈妈还有爷爷奶奶一起在医院对面租了一间40平方米的老房子。 “儿子容易晕血,配型抽血那天差点晕了过去。”陆凤透露,王一竹前期已经分三次抽取了700毫升纯血;从本月23日开始,每天需要上午、下午各打一次动员针,“打这个针,能够在手术前提高儿子血细胞的活跃度,但是打过之后,儿子的皮、骨经常会出现剧烈疼痛的现象。”截至26日下午两点我们见面时,这个大男孩为了救父亲已经勇敢地打了7针。 26日晚,王一竹正式住进医院;入院前,他和妈妈、爷爷、奶奶在租住屋内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饭席间,陆凤给儿子连夹了几块鸽肉,“儿子,你得多吃点,一个人吃两个人补。”面对母亲紧张又期待的目光,这个大男孩一句“妈妈,以后我就是我爸爸的再生父母”,让吃饭的气氛缓和了不少。与父亲视频对话从不提病情自王伟被隔离住进无菌病房后,每天中午和晚间的视频探视时间,成了王伟与家人最为宝贵的对话时光。
当问及“经常和父亲视频聊些什么”时,这个大男孩的懂事再次令我们惊讶,“我和爸爸之间的话题一般比较轻松,电影、游戏之类,基本都无关他的病情,我不想加重他的思想负担。” 一边说着,王一竹打开手机,向我们透露了他与父亲的一段短信对话,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在今年2月23日上午9时23分,也就是在王一竹的第一针动员针打过之后。手机上,王伟先给儿子发了一张照片。王伟问儿子:“爸爸变胖了吧?” 儿子:“我要看全身。” 父亲:“今天打针有什么感觉。” 儿子:“低血糖。” 父亲:“头晕吗?” 儿子:“嗯。” 住在隔离病房里的王伟,一直担心儿子的身体情况。昨天上午11时15分,王一竹抽髓手术结束,趁着中午的探视时间,记者隔着一道墙与王伟第一次透过视频对话。“我挺担心儿子的。当父母的,从没想过要向孩子索取什么,可是现在的我却需要儿子的骨髓。” 下午两点,王一竹的骨髓即将输进王伟的体内,为了给他打气,我们也向王伟告之了一个好消息:王一竹两周后身体就会基本恢复,3个月后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包括上体育课。在经过与校方沟通后,学校也已经答应,原本休学一年的王一竹只要身体恢复良好,随时都可以复学。听完,王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离开苏州前,我们从王伟的主治医生仇惠红口中得知,今天王一竹还要再抽取外周血,而这对父子骨髓移植的手术结果,需要观察未来一周王伟体内的白细胞能否正常生长才能知晓。让我们一起为这个14岁男孩捐髓救父的勇敢鼓掌,也祝愿王伟的手术能够一切顺利。记者李彤
当问及“经常和父亲视频聊些什么”时,这个大男孩的懂事再次令我们惊讶,“我和爸爸之间的话题一般比较轻松,电影、游戏之类,基本都无关他的病情,我不想加重他的思想负担。” 一边说着,王一竹打开手机,向我们透露了他与父亲的一段短信对话,手机上显示的时间是在今年2月23日上午9时23分,也就是在王一竹的第一针动员针打过之后。手机上,王伟先给儿子发了一张照片。王伟问儿子:“爸爸变胖了吧?” 儿子:“我要看全身。” 父亲:“今天打针有什么感觉。” 儿子:“低血糖。” 父亲:“头晕吗?” 儿子:“嗯。” 住在隔离病房里的王伟,一直担心儿子的身体情况。昨天上午11时15分,王一竹抽髓手术结束,趁着中午的探视时间,记者隔着一道墙与王伟第一次透过视频对话。“我挺担心儿子的。当父母的,从没想过要向孩子索取什么,可是现在的我却需要儿子的骨髓。” 下午两点,王一竹的骨髓即将输进王伟的体内,为了给他打气,我们也向王伟告之了一个好消息:王一竹两周后身体就会基本恢复,3个月后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包括上体育课。在经过与校方沟通后,学校也已经答应,原本休学一年的王一竹只要身体恢复良好,随时都可以复学。听完,王伟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离开苏州前,我们从王伟的主治医生仇惠红口中得知,今天王一竹还要再抽取外周血,而这对父子骨髓移植的手术结果,需要观察未来一周王伟体内的白细胞能否正常生长才能知晓。让我们一起为这个14岁男孩捐髓救父的勇敢鼓掌,也祝愿王伟的手术能够一切顺利。记者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