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两句自己的看法:
张原侠,必须得承认他还是表现出了鲜明的心意拳的特点的,可以说他的心意功夫确实是上身了,自己确实能做出来的,确实比以前很大进步。这的确是心意功夫。
不过他还是停留在心意拳的思想上。作为一门拳术,心意拳确实是一个“完整的、封闭”体系。完整,是说其“指导思想、训练手段、应用手段以及其动力来源”都很完备,是一门发展完整的内家拳术,说其封闭,是因为心意这个东西只能指导心意思想下的东西,有比较大的排他性,换个东西来,心意的东西就丢了。这点可参见张原侠演练螳螂、形意及八卦的东西,当然,其中掺杂了不少他用心意思想理解的其它内家技术,其中他还冒充内行的用踩鸡步的形式走八卦圈,还暗示这才是真传的八卦步等。殊不知八卦确实有这么踩着走的,不过其指导思想与动力源与心意八竿子打不着。
我个人认为,形意与心意比较,是一大进步。无论从技术手段、功力层次等方面,都是有极大的进步和提高。
从技术手段来说,从张表现的心意拳来看,心意是典型的短拳。多用身撞身打,身靠、肩撞、肘打和小臂的使用,仅有发拳也是使用的短拳,没有长出手。而且张还特意提到这种长出手的拳不够整,用不上身体力。这是典型的心意思想,不能说是张的错,而是心意拳本身的拳术理解水平也就到这了。相比较来看,戴家心意比原始心意改进了一些丹田功的手段,其拳就比老心意长了一些。而形意又有了更大的进步。比较来看,拳术是由长变短的,好比外家拳都是被称为“长桥大马”,而张在视频里也很得意的说,很多人不懂用肩,然后展示了一些“以短制长”的技术,说明这样能用上身体整力,这的确是心意拳比外家拳进步的地方。不过可惜的是,心意拳面对的是过去那个年代的外家拳,那时外家拳的整体的基本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一门拳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性技术是其基本技术,例如如何打直拳,如何踢边腿等等。而不是某些尖端的技术,你要跟我说:我认识某个练长拳的会点穴,那我无语。那个年代外家的基本技术水平不高,所以心意拳这点可以很好用,但是现在是什么年代?要的是“节奏、频率、距离控制、移动爆发、瞬时爆发力”,这样的年代,心意,已经过时了……
现在一个省级散打运动员的前手(一般来说都是左手)仅仅一个扣腕发力,其拳力都足以击倒人,这是外家拳的现状。
由长变短,是趋势,现在战争都讲究个防区外发射呢。所以有了戴氏心意,已经开始有了五行拳的雏形,虽然其五行拳大多是使用小臂,但是相对心意动辄以肩、肘应对,戴家以小臂和膀,已经开始多了些空间和距离。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功力层次问题了,出现这些变化,对动力源的要求就不同了。戴家和原始心意,还是都是强调身体催动的拳,还是短拳范畴,这是其共性,所以都讲究丹田功,丹田催动么,也就是以丹田为根本,要把脊椎和胯的大筋练得足够强,两相比较,原始心意对脊椎要求更高,胯相对少一些,而戴家因为距离的出现,相对胯要求比原始心意高一些,这里戴家丹田功就有了开合的概念,这是功法升级。
那么形意呢,形意要求“周身无处不丹田”。怎么个“周身无处不丹田”?看张在视频里比较所谓螳螂的直拳和心意打直拳的区别,他认为螳螂直拳那么打出去没有整劲,心意几乎手不动,而身体催动,就是整劲直拳。而这恰恰是形意追求得,形意打法要诀说“身追肘,肘追手”,就是动手时可以像打螳螂直拳那样把手打出去,一接触到目标,哪里碰哪里就是丹田,立刻整劲就叫出来了,不必非得从整开始往外催。这样,才有了长打的资本,才能跟得上现在搏击术所要求的“节奏、频率、距离控制、移动爆发、瞬时爆发力”,说白了,张所鄙夷的外家的所谓弊端,恰恰从高层次来说,是心意拳所做不到的,他在那种程度下做,他也不整,而形意,恰恰要在这种状态下也整。他比较形意心意,说心意这么做这么做,才是模仿动物,你看这样才是老虎啊啥的,而形意姿势,就不是了云云。所以心意才是动物,才是机械模仿动物,而形意是人,十二形描绘五禽六兽一条龙,是象形取意,而不是机械模仿。当然,这话说得绝对,某些心意支派,人家也在改进,拳也“长”了。
所以,功法上,形意又有了极大提高,早年被人念叨烦了的,所谓周身十二条大筋,就是个佐证,必须周身十二筋都极其强韧,否则怎么负担形意态下的运动。
由短变长,是个必然趋势。否则防区外就被人打死了。
形意,在这个长的方面,已经又进了一步。张所展示的很多心意打法,打那些人可以,在形意拳面前,已经没啥用处了。其区别就是,内家拳从形意开始,已经多了一个外家和半内家拳法所不具备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很多技术的克星,而且有了这个东西,拳术搏击就不仅仅是打击与被打击这么简单的游戏了。而且,张所标榜的所谓心意拳七星齐打的东西,也就失去了其意义,过时了。从形意开始,技术层次,有了质的提高。
这个,就不足为外人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