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衫袖冷
首先,同姓王是世袭制下的必然存在。因为世袭制下,除了皇与储君(太子第一顺位继承人),王开始为第二顺位继承人。如果没有同姓王(所有的同姓王都降为公侯),那么万一皇和储君都死亡(这个古代的概率还不小),同姓公侯和异姓公侯理论上是平级的,都有权利继承君权,但君权又是唯一的,这样会出现大规模的争夺乃至君权短时真空状态,结果可能是异姓继位,这是不符合世袭的原则的。所以同姓王在哪个朝代,哪个君主制国家的从古至今都是普遍存在的。同理,一般不允许异姓王的存在,也是为了避免异姓王拥有理论上的君位继承权,违背世袭制的原则。
其次,同姓王虽然在历朝历代大都有存在,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同姓王总体上在管辖区域、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权力是变得越来越弱的(虽然中途有些短暂的反复),这是汉武以后中央集权的大体趋势。削弱同姓王对君权的威胁同时也削弱了同姓王对百姓的控制力(辅君治民的能力),可汉武帝开始为什么君王敢于这么做?我认为关键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思想的大一统,最高君主可以通过思想为有效武器直接控制百姓,同姓王对百姓的控制力对最高君主而言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反之,如果没有实现思想上对百姓的控制,最高君主未必有胆量自毁一道对抗民权的“城墙”。而思想上对百姓的控制通常借助舆论为媒介进行输出传送,所以我们会看到“老妈和龙交配生下了他,是为真命天子”这种舆论信息,以图从思想上来巩固君权,巩固中央集权。所以对形成完全有力的中央集权从刘邦就开始了全面的行动,到汉武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基础,武帝还不足以强到临时抱佛脚可以做得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