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鄂东大汉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edongdahan
具体页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ad4f40100n5xp.html
一. 仓埠的街灯
沧桑回眸时,秋枫已落尽了它的炽炽烈烈。
古镇,报祖寺的木鱼之声越过高高的寺墙,将一种苦极又渊博的美丽向四方播撒。
仓埠的街灯,亮而无语,静静地指引着四方游子回家的路。
昭示着昨天与今天的融合。
云翳,花鸟,浮沉,歌泪。
柳枝,艾草,冷香,悲欢。
远的与近的,疏的与密的。
善的与恶的,爱的与恨的。
欢悦与忧伤繁茂如林。
旧事与今事晃晃悠悠。
……
仓埠的街灯,映耀凛凛然然,澈澈澄澄,
无所不及,无所不在。
二. 无从选择
大凡还在不懂事的时候,社会这只巨大的印戳就已经沾满了油墨,要为每个人盖上一枚记号——毋需去问是为了归类,还是为了识记,这印戳的样式,这印戳的内容,终究使你永远地烙上它的深痕。于是,当懂了的时候,或者发现这痕凹凸、曲扭;或者发现这痕平洁、端正;或者一半凹凸、曲扭,一半平洁、端正,却都已抹不去了。因为不懂事的时候,没有选择和抗拒,懂事的时候,也就只有承认和担待了。
“物竞天择”,“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些道理似乎和我从没沾上边。
出生的时间和家庭无从选择,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暂且不论。悲哀的却是降生之后依然别无选择。从小学到中学,社会物质极度匮乏,衣食住行一切的基本需求,都被限制在统一的标准之下。于是我吃定量的粮食长大,按规定的布票置衣。饿得肚皮打折也好,身上补丁摞补丁也好,也就得那样过,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你不喝那清粥寡水就没有别的可充饥;不穿那补丁裤就没有别的裤子可穿;不用那劣质肥皂、火柴就没别的肥皂、火柴可用;不玩“滑硊碑”、“打梭”、“推铁环”就没别的可玩。选择的前提是“唯物主义”,一旦无物可选,选择便不成立。
小学、中学都只有一所,无从选择,从教科书到课外读物,从课堂到课外活动,都包办在老师的意志下;不可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真正的“理想”,因为只有当“工程师”、“科学家”等才是应有的理想;不敢不把家里的铁锅、铁器拿到学校的小高炉去炼钢,也不可能拒绝和同学一起每年到农村去学插秧……中学临近毕业时,像所有人一样表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将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很多年后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象一件东西,处处只有被挑选的份儿而绝对没有选择的权利。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早已被一种绝对的原则所包办所代替,总是不断有人在替自己作出选择,垄断和监控了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当然,也可以说实际有两种选择存在:除了服从和投靠,仅剩苦难与死亡,例如“大跃进”,例如“人民公社”,例如“文革”,例如“上山下乡”……
具体页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ad4f40100n5xp.html
一. 仓埠的街灯
沧桑回眸时,秋枫已落尽了它的炽炽烈烈。
古镇,报祖寺的木鱼之声越过高高的寺墙,将一种苦极又渊博的美丽向四方播撒。
仓埠的街灯,亮而无语,静静地指引着四方游子回家的路。
昭示着昨天与今天的融合。
云翳,花鸟,浮沉,歌泪。
柳枝,艾草,冷香,悲欢。
远的与近的,疏的与密的。
善的与恶的,爱的与恨的。
欢悦与忧伤繁茂如林。
旧事与今事晃晃悠悠。
……
仓埠的街灯,映耀凛凛然然,澈澈澄澄,
无所不及,无所不在。
二. 无从选择
大凡还在不懂事的时候,社会这只巨大的印戳就已经沾满了油墨,要为每个人盖上一枚记号——毋需去问是为了归类,还是为了识记,这印戳的样式,这印戳的内容,终究使你永远地烙上它的深痕。于是,当懂了的时候,或者发现这痕凹凸、曲扭;或者发现这痕平洁、端正;或者一半凹凸、曲扭,一半平洁、端正,却都已抹不去了。因为不懂事的时候,没有选择和抗拒,懂事的时候,也就只有承认和担待了。
“物竞天择”,“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这些道理似乎和我从没沾上边。
出生的时间和家庭无从选择,是宇宙的自然法则暂且不论。悲哀的却是降生之后依然别无选择。从小学到中学,社会物质极度匮乏,衣食住行一切的基本需求,都被限制在统一的标准之下。于是我吃定量的粮食长大,按规定的布票置衣。饿得肚皮打折也好,身上补丁摞补丁也好,也就得那样过,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你不喝那清粥寡水就没有别的可充饥;不穿那补丁裤就没有别的裤子可穿;不用那劣质肥皂、火柴就没别的肥皂、火柴可用;不玩“滑硊碑”、“打梭”、“推铁环”就没别的可玩。选择的前提是“唯物主义”,一旦无物可选,选择便不成立。
小学、中学都只有一所,无从选择,从教科书到课外读物,从课堂到课外活动,都包办在老师的意志下;不可能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真正的“理想”,因为只有当“工程师”、“科学家”等才是应有的理想;不敢不把家里的铁锅、铁器拿到学校的小高炉去炼钢,也不可能拒绝和同学一起每年到农村去学插秧……中学临近毕业时,像所有人一样表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将信誓旦旦的豪言壮语,张贴在班级的墙上——很多年后才恍然大悟:自己原来象一件东西,处处只有被挑选的份儿而绝对没有选择的权利。自己的信仰和精神早已被一种绝对的原则所包办所代替,总是不断有人在替自己作出选择,垄断和监控了自己的大脑和思维。当然,也可以说实际有两种选择存在:除了服从和投靠,仅剩苦难与死亡,例如“大跃进”,例如“人民公社”,例如“文革”,例如“上山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