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新吧 关注:667贴子:15,614
  • 12回复贴,共1

贴几篇以前的散文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3-03-06 21:26回复

    现代之“毁”
    这个世界被无数人用垃圾修筑成了废墟,而拆掉了神殿。垃圾被堆放地越来越高,人们气喘吁吁地站在废墟的顶端,头顶阴霾,相互讥笑、谩骂、羞辱。
    这是我用来形容现代世界的最生动的,也是最恰如其分的比喻。
    看到这句话,我想所有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历史虚无主义者,粗俗一点的干脆说是装逼。这样的称呼我不嫌弃。现在这个社会,我也干脆说是“装逼的兴起”,扪心自问,从何而来?
    2011年开始,文艺青年作为高频词,再一次火爆神州。我不太清楚文艺青年这两个字的来头,百度百科了一下,看上去还是个好词。现在用来形容人,“你真够文艺青年的!”人家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敬,“你他妈才文艺青年呢!你全家都文艺青年!”
    这个结果,怎么回事?
    文艺两个字很好理解,文学艺术。搞文学玩艺术的,都是旧时社会上的佼佼者,可是一旦被现代人学了去……了不得了。我有个朋友说诗是“小众的艺术”,我非常赞同。文学艺术这东西并不是谁都能轻而易举学了去的。扩大来说,文学艺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跟打牌很相似,四五六个人在一起,交流交流娱乐娱乐,未尝不可,唯一不曾见过一百个人打牌的,出一圈都得一个多小时,谁跟谁的牌呢?
    “诗人”两个字就是被这样打牌的一百个人给毁了去的。过去会做文章的少,教育不发达,交流更不发达,古时候一首诗红了比现在一部戏红了还了不得。一百个人看到一个人会写诗,自己心里痒痒,自己学还学不成,只好自封“诗人”,“诗人”又不是“博士”,随便自封一下也没有什么限制,就图个名声好嘛。这样一来,“文艺青年”们就出现了。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短,商品价值就低。此处无需赘言。
    其实这并不可怕,文学艺术不必高高在上,它本身就是供人娱乐消遣的。最可怕的是,这些文艺青年们在败坏完文坛诗坛后,还转过来攻击最初打牌那五六个人,骂声“你们装13”,转身就走,脱离了青年二字的他们赶紧去找了份儿活儿干,跟自己文艺时期说拜拜,养家糊口,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本来就是你们的宿命。后来搞文艺的人不知道有这么回子事,又坐在一起玩这圈牌,还是互相长叹一声,骂道“装13”,然后各回各家。
    好像一头猪在美美的吃食,其它几头猪看它吃得欢了,大家一拥而上跟它抢,抢的过程中又拱翻了食槽。它们在不甘离去的同时舔舔地上的猪食,对着第一头猪说:“你可真够蠢的。”
    一代一代的败坏下来,现在谁再说自己是诗人,旁边的人绝对是赶紧抱起自家孩子就走,边走还边说:“孩子,以后可得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成他们这样。”我们怎么了?我们是诗人还是耍流氓的?欲哭无泪而已。而真正的始作俑者们早早把自己臭烘烘的诗集塞进床底下,打电话给旁边写字楼:“你们这招文秘吗?”
    怪不得徐静蕾徐先生说,任何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作家。这真是一种悲哀。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学生毕业找不着工作。因为什么呢?拿文凭的太多了。大学文凭不好拿,作家文凭可太好拿了!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来什么事只要被很多人一齐染了指,就算不得好事了。画家行里的事我不愿意说,但我想我不说大家也清楚是怎么回事。估计再过个二十年,胡同口摊煎饼的都敢说自己是艺术家了。
    在毁掉文学艺术的同时,难以幸免的还有生存方式。“犬儒”两个字,以前没听说过,最近看见各大学自主招生题才赶紧查了一下。原来是个很著名的短语。在我埋怨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孤陋寡闻的同时,我还又提点了一下自己,这个词怎么出现了?
    其实还是由于“毁”。
    想想也觉得来气。政治体制的事不必多言,其实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甲对乙说:“帮我保守个秘密,如此这般如此这般……”。乙对丙说:“帮我保守个秘密,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最后十二个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当癸把这个秘密传回给甲时,我想他的脸色一定不好看。
    I


    2楼2013-03-06 21:27
    回复
      2025-08-09 19:00: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幽灵...问安...许久不见......


      IP属地:江西4楼2013-03-06 21:29
      回复
        山下道观里解一个签十块,解就解了,我也没什么好说。景区,本来是让人看的,让人去的,没什么稀奇,何苦圈了起来见人就收钱?我不免一阵摇头。这还不算惨。前几日我看王东京教授的《中国的难题》,内里有一段说到中国西南边陲有一少数民族,至今仍未十分开化,还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有名的食物叫“鸡肉烂饭”,一家杀了鸡,拿鸡肉煮一大锅稀饭,分给全村的人吃。不管谁家杀鸡都这样。咱们汉族人一到来,逼着人家从原始社会一下子过渡到社会主义,问题是咱们的初级阶段,承认私有制,当地官员为了政绩,逼着人家搞生产积极性,非要带着人家“致富”,不得以人家只好也“私有制”,本来很淳朴的村民,咱们非得去教给人家怎么斗心眼,怎么赚钱。现在再到村子里去,免费的鸡肉烂饭可再吃不着,这就是文化的悲哀!是中国的悲哀!本来是一种与世无争的文化,咱们硬要去给人家换系统,还硬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疏远,当真可悲。
        再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上去,咱们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可真要仔细掂量着办。国人的担忧,就好比手拿冲锋枪,却怕拿水果刀的来捅你一样。外来的文化有吸引力,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一个是新鲜感,另一个是咱们在人家的文化里投入了情绪,释放了压力,感到了美好。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不能做?中华的古典文化很优秀,富于各种美,这是任何一个对古典文化有过一些接触和研究的人都会情不自禁感受到的。我们的课本不教国学,或者说只教一个方面的,还教得凤毛麟角,这实在是不能理解。现在弄得很多学生背一两首诗都嫌烦,还如何搞中国文化?
        我们一边自顾自地糟蹋自己的文化,让它的系统陷入堕落,却又不停地害怕别人的文化来侵略。可事实上,很多国家的文化却不害怕这种冲击。比如日本,日本的古典文化是盗版的中国文化,不过人家既然拥有了,就没想过放弃,经济搞上去了,但人家的精神文明程度很高,古典文化也保存地相对完好。中国的古典文化竟然要去日本找?!可真是奇耻大辱。又比如咱们常说的,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非遗,中国人闹别扭,心里不痛快。不痛快也是自找的。说人家是盗版,你自己正版的都不用,人家盗版的用一下你还不许?地底下有油,自己不采,邻国采了你还告人家,这不是无赖吗?
        归罪都在自己身上。以前曾经在考试卷子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一个真正强大的文化应该像大海,兼收并蓄,不畏冲击。搞“圣战”的那些位大爷二爷们,这种行为无疑于抹黑自己的脸,你们还不如去背一背你们高中学了三年都还背不下来的《琵琶行》呢,这才是你们对本国文化的最好交待。


        6楼2013-03-06 21:34
        回复
          城墙土
          北京人有言:春脖子短。一个关于“脖子”的故事,生动形象莫名。的确,北京春天光景不长。在我的印象里,常常是前天还穿着大红棉袄,后天就换成凉鞋短袖了。
          倒春寒。然后夏天接踵而至。一场雨,又反复回来,冲得到处是泥点泥坑。电闪雷鸣之间胡同里青砖绿瓦都变了颜色。“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是专属于老北京的形容词。而从温州远道而来的作家林斤澜却咬着牙根恨恨地说:“此后便是刮土!刮土!刮土!”
          从旷野上来的春风,携带着三尺尘埃,像长江流水似的倾泻在北京城内,然后就一溜烟地跑远了,留下满城老少拿着抹布前擦桌子后擦地。
          于是我就老觉得北京的春不好,没个人情味。刮完土花儿才开,洗完脸花儿又谢了,没时间细赏。由打这一点看来,北方人就不如南方人生活得细致。南方多雨水,把这个情郎那个妹子浸泡得说不出地清润、俏丽。游船画舸之间自然少不了浓情蜜意。北方人的命里缺那些水,是土质的命。北京城出落的女孩子,大方,自然,真情流露,像城墙只拐一个弯儿一样,来不得许多百转回肠。
          我想,这命,也就是勾搭上了这里的土。北京的土是什么?城墙土。既不同于东北的黑土地——黑土地造人是殷实质朴的;也不同于西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来的人,粗犷豪迈,任风沙吹打一百遍。他们一嗓子,断然是喊得出北京的城墙的。
          北京的男人,就是这夯实了千百遍的城墙土,无论走到哪儿,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座山。骨子里的高傲,厚重,稳妥,是建都六百年前后的沉淀。别人难以理解,这六百年间,城墙土被风吹了一百年,雨淋了一百年,人进出了一百年,兵火烧了一百年,热血浸了一百年,死在城外的那些孤魂野鬼,又默默地悲哭了一百年。
          我总想说,北京的城墙是移不得的,可终究是消失了,还剩下德胜门孤零零地守在那儿,像个乞儿,再无“得胜”回朝的英姿。殊不知,东南向的崇文门当年是用象鼻子拼命地拽,这才拽开的。西南郊的乐毅墓,以前曾经开着车去找过,当地人总说有,但几来几回寻不见,许是埋没在荒草中了。
          城墙土,埋没在荒草中,这也可能是它最好的归宿吧。我曾写过一句词云:“出郭且住,来年还向城墙哭。”当年守卫北京的明军,硬是在冰天雪地中扛过了后金骑兵的冲击。他们的背后,是城墙,是淡看厮杀的城墙。兵火烧啊,卢沟桥旁,永定门至今弹孔密布。
          北京的男人,他们见证了太多,感悟了太多,几滴泪水浸入到内心的城墙里,一丝惆怅中,百世的永恒铭记。梁漱溟看着这城墙,死活拦着,不让他们拆了去,最后以死相逼。他终究没有达成他为城墙而死的夙愿,变成了荒芜的城墙下随风摆动的一株茅草。
          这城墙就是戏台,任凭城里城外上演多少悲喜剧,它也永远不会衰微。它昂着高傲的头颅,却是用来被人们踩的;它拖着沉重的身躯,却是百世冬眠后的一次醒来。
          前几天听说北京要重建几座城楼,内心里不觉哑然失笑。没有这城墙土相连,光是物质上的恢复,只能说多增加了几个北京的“乞儿”罢了,岂不让人笑中带泪。
          城墙的气质虽然毁掉了,但是它的气质已经融进了北京人的心里,这怎么能仿造呢。我姨夫曾说,从前每到清廷按月发饷的时候,他的祖父会穿着马褂大步走进衙门里,撩起马褂,把一大捧银子兜住,再蹒跚着走回来。到家以后,男女老少都叫进来,银子往桌上一摊,这一个月就有着落了。他是满人的家庭。
          城墙啊,风吹雨打的城墙,我不敢说你高尚了,但起码你足够高傲。死在别人面前的,那是成片成片的城墙坍坏。而不可能坍坏的,却是城墙土,城墙土里的泪珠。
          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在城门外。穿着腐朽的铁衣,等待城门开,眼中含着泪。这是信乐团的歌词。我相信,当他们颤抖着靠在那一面炽热的城墙上时,月光一照,满城夜明。


          7楼2013-03-06 21:35
          收起回复
            写的好东西。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3-06 21:39
            回复
              可惜有些东西我不能认可,有些东西我不能明白。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3-06 21:40
              回复
                一口气读了下来 好见解 喜欢~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3-07 14:51
                回复
                  2025-08-09 18:54: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顶起~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3-03-07 22:42
                  回复
                    看完第一篇…剩下的码后再看


                    IP属地:美国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3-09 08:23
                    回复
                      所见略同。看到古城门被改作车站大门,所谓的景区一个个门户紧锁,实在没有心情留连,不知道李太白杜少陵当初若交了门票去游览河山旧迹,可有心情吊古凭今作对吟诗?至于那些中西合璧不伦不类的玻璃窗浮屠塔楼什么的就更倒胃口了。世事如此,做不得改变世界的伟人,只能守着自己。


                      13楼2013-03-11 19:42
                      回复
                        真心佩服~~盖楼~~


                        14楼2013-03-17 1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