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之“毁”
这个世界被无数人用垃圾修筑成了废墟,而拆掉了神殿。垃圾被堆放地越来越高,人们气喘吁吁地站在废墟的顶端,头顶阴霾,相互讥笑、谩骂、羞辱。
这是我用来形容现代世界的最生动的,也是最恰如其分的比喻。
看到这句话,我想所有人都会认为我是个历史虚无主义者,粗俗一点的干脆说是装逼。这样的称呼我不嫌弃。现在这个社会,我也干脆说是“装逼的兴起”,扪心自问,从何而来?
2011年开始,文艺青年作为高频词,再一次火爆神州。我不太清楚文艺青年这两个字的来头,百度百科了一下,看上去还是个好词。现在用来形容人,“你真够文艺青年的!”人家一定会不假思索地回敬,“你他妈才文艺青年呢!你全家都文艺青年!”
这个结果,怎么回事?
文艺两个字很好理解,文学艺术。搞文学玩艺术的,都是旧时社会上的佼佼者,可是一旦被现代人学了去……了不得了。我有个朋友说诗是“小众的艺术”,我非常赞同。文学艺术这东西并不是谁都能轻而易举学了去的。扩大来说,文学艺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跟打牌很相似,四五六个人在一起,交流交流娱乐娱乐,未尝不可,唯一不曾见过一百个人打牌的,出一圈都得一个多小时,谁跟谁的牌呢?
“诗人”两个字就是被这样打牌的一百个人给毁了去的。过去会做文章的少,教育不发达,交流更不发达,古时候一首诗红了比现在一部戏红了还了不得。一百个人看到一个人会写诗,自己心里痒痒,自己学还学不成,只好自封“诗人”,“诗人”又不是“博士”,随便自封一下也没有什么限制,就图个名声好嘛。这样一来,“文艺青年”们就出现了。用经济学的理论来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短,商品价值就低。此处无需赘言。
其实这并不可怕,文学艺术不必高高在上,它本身就是供人娱乐消遣的。最可怕的是,这些文艺青年们在败坏完文坛诗坛后,还转过来攻击最初打牌那五六个人,骂声“你们装13”,转身就走,脱离了青年二字的他们赶紧去找了份儿活儿干,跟自己文艺时期说拜拜,养家糊口,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本来就是你们的宿命。后来搞文艺的人不知道有这么回子事,又坐在一起玩这圈牌,还是互相长叹一声,骂道“装13”,然后各回各家。
好像一头猪在美美的吃食,其它几头猪看它吃得欢了,大家一拥而上跟它抢,抢的过程中又拱翻了食槽。它们在不甘离去的同时舔舔地上的猪食,对着第一头猪说:“你可真够蠢的。”
一代一代的败坏下来,现在谁再说自己是诗人,旁边的人绝对是赶紧抱起自家孩子就走,边走还边说:“孩子,以后可得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成他们这样。”我们怎么了?我们是诗人还是耍流氓的?欲哭无泪而已。而真正的始作俑者们早早把自己臭烘烘的诗集塞进床底下,打电话给旁边写字楼:“你们这招文秘吗?”
怪不得徐静蕾徐先生说,任何人都可以说自己是作家。这真是一种悲哀。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学生毕业找不着工作。因为什么呢?拿文凭的太多了。大学文凭不好拿,作家文凭可太好拿了!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来什么事只要被很多人一齐染了指,就算不得好事了。画家行里的事我不愿意说,但我想我不说大家也清楚是怎么回事。估计再过个二十年,胡同口摊煎饼的都敢说自己是艺术家了。
在毁掉文学艺术的同时,难以幸免的还有生存方式。“犬儒”两个字,以前没听说过,最近看见各大学自主招生题才赶紧查了一下。原来是个很著名的短语。在我埋怨自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孤陋寡闻的同时,我还又提点了一下自己,这个词怎么出现了?
其实还是由于“毁”。
想想也觉得来气。政治体制的事不必多言,其实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甲对乙说:“帮我保守个秘密,如此这般如此这般……”。乙对丙说:“帮我保守个秘密,如此这般如此这般……”。最后十二个人都知道了这个秘密,当癸把这个秘密传回给甲时,我想他的脸色一定不好看。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