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为本人观影感受,
可能会带有一定的客观描述,但必然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观者自在,喷者远离,也算是对人的起码尊重,谢谢。
—————————————————————————————————————————
1、个人认为:线索清晰,叙事紧凑(鱼妖—> 猪妖 —> 猴妖 —> 得道西行)
详情1.1-包含在降伏鱼妖的过程中,陈玄奘与段姑娘初次见面(恕无高清可截图,观者请注意陈玄奘第一次见到段姑娘时的眼神:从我见你的第一面起,我就爱上你了);
详情1.2-包含为了降伏猪妖而去寻找孙悟空,以及在寻找孙悟空的途中陈玄奘被段姑娘胁迫表白未果(笑点较密集的地方,但可惜楼主笑点颇高,除文章妖舞一段有轻笑外,全篇看到的都是段姑娘的用心良苦、情深意重,以及文章陈玄奘的欲避不能,内心对己之克制、对段姑娘之向往、但同时伴有因其“步步紧逼”的追求扰乱了自己心湖却又不能自己的恼怒、此恼怒的外化表现就是对段姑娘的一次次残忍拒绝、以及苦苦挣扎等……越喜处越悲,明知段姑娘结局,潜意识恐自己陷入太深,不如前不喜,后便能稍脱悲伤。)
详情1.3-包含在降伏猴妖的过程中,陈玄奘与段姑娘表白,小爱落幕,大爱启程。
2、个人认为:本篇的主角乃陈玄奘(请注意我的用词,我说的是“陈先生/唐僧/陈玄奘/唐三藏……”,我没有说是文章),本篇的重点诠释事物是紧箍咒。
理由2.1-陈玄奘作为驱魔人的身份、以及与段姑娘的感情线,贯穿始终;
理由2.2-开篇即以紧箍咒示场、中间作为段姑娘的法器一再出场(看到段姑娘的腕环可大可小时,本宫便在猜测这是否就是将来的紧箍咒了)、作为段姑娘假意逼迫表白时小孩子脖颈上的项圈,暗示有假的身份出场、作为段姑娘与陈玄奘的定情信物戒指出场、一切皆定后作为紧箍咒的“真身”出场。感觉这就是在介绍紧箍咒的由来:合情、合理、令人感慨至深。
解释2.3-在此一并澄清个人判断:本篇无法,也不能由星爷出演——因为星爷作为主角:至尊宝,已“提前出场”。如果你要将此篇和《西游》看作一系列的话,怎有可能陈玄奘也是星爷,至尊宝亦是星爷,自己带自己上路?当然,如果非要可丁可卯的掰哧,那前面絮絮叨叨的唐僧和这个情深意重的陈玄奘又怎么可能是一个人?猪八戒的扮演者还不一样呢!……所以如此的讨论将循环往复,无终无果。既然如此,所以关于“星爷怎么不出场”、“还不如让星爷来”balabala的讨论一并都毫无意义,不能虚怀若谷,接纳一切,你怎么能让自己安下心来欣赏、吸收和领会这部影片的精髓?恐怕还没开场呢,一己偏见早已占据你心。心魔不除,你连走进影院亲眼看了,都会白白与一场好电影失之交臂,而又不自知呢。
3、小爱大爱
吐槽3.1-好吧,首先我要吐槽!白晶晶死了、紫霞死了、段姑娘也死了……tmd天生的我们女人就是要死给人看的然后成就某个“伟业男子”………………好吧,我不吐槽了……让某个男的死在女人怀里然后女的建立丰功伟业……长到这么大这个场景依稀貌似我只在潘迎紫演的《一代女皇武则天》里见到过………………(忽然又想起来一个,甄缳?算么??……)
困惑3.2-小爱一定要与大爱矛盾吗?矛盾即是对立统一。好吧,陈玄奘也说了:小爱包括在大爱里。那为什么大爱的表现一定要以小爱的牺牲为代价或是顿悟的必然来展现呢?难道不能两全其美吗?难道不能两人一起实现驱魔大业吗??……好吧……我挣扎了……对不起……的确,很多成功背后,都有牺牲。正因为这些人的“作为”或是“选择”背负了这么大的牺牲,才显得不易与伟大,令人尊重与敬仰。今年春晚某环节,介绍“道德模范”,第一个是一个为了救别人家的小孩,结果自己的儿子淹死了的父亲。我看到那里就tm想骂娘啊!你们还能再冷血点么?大过年的,看到那位父亲脸上僵硬却又要掩饰的表情了吗?还有点人性么?光是听到我的心都会颤啊,主持人还要说出来。如果他能够选择,如果他能够料想得到要以自己的孩子为牺牲……这样的人只能是“英雄”,“悲情英雄”,但绝对不是“道德模范”,什么是“模范”?是有垂范作用的,其行为有推广意义的,不仅是精神上值得推崇更是行为上有导向性,值得人们学习的……好吧,我又跑偏了。总之,陈玄奘是个悲情英雄。有人开玩笑说段姑娘是观音,来试探他的。我求求各位,这就权当是观影之后各自的yy吧,千万别让玄奘连这最后的一丝情感都无依无靠,那便真是一个可怜又可怜的人了……虽然……现实中这种“老子耍着你玩儿呢”的伎俩多的是,但这是电影,给玄奘也给自己的心,留片净地吧。
解析3.3-降魔篇的驱魔人。这是降魔篇,降的是谁呢?鱼妖、猪妖、猴妖。妖是外在表现,魔是内心表征。每个妖,都有失控的心魔作祟,即使陈玄奘,也有内心挣扎、怀疑儿歌三百首的时候。被冤枉的好人、被爱情背叛的丈夫、被镇压五百年的委屈与愤怒,这些都是心魔。但是什么是驱魔人呢?驱,赶走,亦或是驱散,有消灭或排斥的意味;而只有降魔,才是降伏、感化、使妖心中之魔像其对立面:善去转化的意味。个人感觉,《降魔篇》和“驱魔人”这两个名字起的真的很好,暗与小爱大爱的主题相符。因此,陈玄奘自责无能、痛哭“你没有看到,那个小女孩只有4、5岁”时,更多的是怜、是悯、是慈、是悲,却不是爱。只有他经历了真正的爱与痛,才能理解那妇人“你死过老公吗?”的询问,才能看懂她跳入河中发疯一样的向鱼妖“还我女儿”的愤怒——好吧,我又要说上一条了:把“段姑娘是观音”当个玩笑吧,如果观音真的对陈玄奘说“其实我是段姑娘”,陈玄奘或许大彻大悟了,但我没有,我肯定要大喊:“你不是!!还我段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