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丹丘吧 关注:1贴子:118
  • 0回复贴,共1

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个有志之人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学会“识人”;一位有理想的国君若要成为英明的天子、贤明的君主,就必须学会“知人”(《史记•夏本纪》:“知人则智,能官人”)。虽然“知莫难于知人”(《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但如果认真学习、细心观察、注意总结,也还是能够做到的。《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就记载了孔子分别对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不同形象特点的具体总结描述。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选贤人善士而托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所说的庸人,其主要特点是,口不能说出有益于人和事情的话,胸无大志,没有远虑,得过且过。也不能选择有德才之人来帮助自己成功立业。做事心中无数,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主见,别人说不能做就停、别人说这样做不对就改。择用物品,只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选用,不知道应该珍贵什么、应该贱视什么。顺从世俗观念,追求物质享受,痴迷不悟、迷途不返,放纵五情六欲,不能自我节制。象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庸人。
“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顺之,若夫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若此,则可谓士矣。” 所说的士,虽然不能完全按照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去行事,但做人做事还是有一定正确标准原则的。做事虽然不能做得很好、完美无缺,但也还能够把握住分寸、做到适可而止,不会走向极端。虽然知识道理不求知道得太多,但清楚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道理原则。做事不求做得太多,而能够察知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不会胡乱行事。言语不一定说得多,而能够知道哪些话是对的、哪些话是错的,不会信口开河、随便乱说。对于已经明白的道理,行动上就能按照这个道理去做,言语上就能按照这个观点去说,如果不是遇到性命攸关的大事,是不会改变自己的言行的,富贵、贫贱都不能够动摇其心志。象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士。士又可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上士听说天道、地道、人道自然规律,仅能照着去做;中士听说天道、地道、人道自然规律,觉得似有似无、将信将疑;下士听说天道、地道、人道自然规律,就会哈哈大笑——笑有道者为不识时务,笑无私之人是傻瓜笨蛋(《老子•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所谓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不买;仁义在己,而不害不志;闻志广博,而色不伐;思虑明达,而辞不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如此,可谓君子矣。”所说的君子,身体力行忠贞和诚信,心志坚定不移。自己坚守仁义,却不伤害与自己意见不一致、志向不同的人。不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不纵容伤害人民的恶人(《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虽然博闻强志,却不自我吹嘘夸耀。虽然事理通达、思考问题敏捷、反应迅速,却不与人言语争辩——因为真理都是以事实为根据,事实明摆在那里,真不懂者若想懂一学习、观察、思考就会懂,假不懂者就一定会用“乱”辞、“游”辞(《帛书周易•系辞下》:“将反者其辞乱,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无善之人其辞游,失其所守其辞屈”)“东扯葫芦西拉瓢”、“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胡搅蛮缠,与之再辩也无用。君子从容大度、舒缓自如、和蔼可亲的样子,好象谁都容易做到,但却又很难做到。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君子。
“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所说的贤人,就是有才有德的人,所爱好、厌恶的情感与人民完全相同,想要选择与舍弃的事物与人民完全一致。行事完全顺应天道、地道、人道客观规律,处理问题能够标本兼治,尤其注意从根本上解决。所说的话能够作为天下人的行为准则,按照他说的话去做就能成功。身为平民时有志向、有抱负,希望能够身居高位为人民造福,成为王侯将相时也不积攒财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贤人。


1楼2013-02-14 16: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