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英雄只能在故事里,只能在历史上,只能在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地方。我也曾以为,在这个几乎“无官不腐”的社会里,英雄更是根本就不会出现的。然而,五年前,我知道,我的想法错了。
五年前的大同是什么样子?回忆起来,是一条条又窄又破的小街道;是一片片烟雾弥漫的天空;是一句句“你以后去了北京,就不要回来了”的劝告;是一个个死气沉沉的灵魂……还记得那个时候偶然看到的空气质量报告,大同名列全国倒数三甲;那个时候期盼在中央电视台上听到的“大同”两字,也不过是火灾、官司、煤炭……那个时候也听到过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说过:“这个地方我打死也不会再来了!”那个时候,我也偶尔“单纯地”和爸妈说过:“以后我要回来,建设大同!”回答只有一句:“别介,这个地方没救了。”
五年前,耿彦波当上了大同市长,而他也成了我所能叫上名字的第一个大同市市长。耿市长一上任,便开始了自己的规划和行动——拆。“耿拆拆”“耿指倒”的名字应运而生。城市要变化,最先得到的反应一定是谩骂。我身边的大多数人,也是持此态度的:“他这就是折腾!”“没事找事!”而那时的我,反而特别支持他,大同这个城市太需要改变了,大同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那片烂摊子上能有如此的胆量和气魄去改变、去行动,这也让我看到了属于这个城市的英雄的影子。
五年过去,今天的大同是什么样子?放眼望去,是古香古色的老城风貌,是蓝天绿草的生态景观,是现代与古雅的结合,是魏都大道绚丽而深邃的夜色……除此以外,还有棚户区的改造,一座座高楼的耸起,一个个新区的矗立……大同人跟着耿市长折腾了一翻,突然发现,这座城市好像已经不认识了,它已经成了焕然一新的样子,新到我们看着,都有些惊喜和陌生。
这一系列变革带来的最大的影响,是激发了大同这个城市的活力。最早,很多人都以为耿市长如同其它的“官儿”一样,做做样子,后来发现,耿市长是在玩真的,也开始主动地去关心耿市长的“造城计划”。大同市展览馆专门对大同未来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去展览馆参观了解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茶余饭后,也喜欢谈谈这个以前不怎么谈过的、自己生活了几年几十年的地方。一次从北京回来,司机师傅还以为我是北京人,免费带我转了一圈新建起来的东城墙,并骄傲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大同的城墙!”而得知我是大同人后,司机师傅说:“小伙子,以后回来吧,建设建设大同也挺不赖!”
五年来,阻力自然是不少。拆东兴,拆云冈大厦,拆还没建成的高层大楼……这之间因为涉及众多人的利益,受到的阻力也比较大。甚至还听说,耿市长还收到过寄过去的子弹。虽然我也没有什么证据,但这也充分说明其中受到的阻碍和挫折,真的特别的大。而更令我敬佩的是,耿市长经常在五六点天没破晓就起床,不要陪同,自己一个人前往工地,检查进度,察看工程质量,甚至有一次,耿市长因为在视察时发现水泥的水和沙比例不对,抓起水泥就扔向施工人员。“耿市长那鞋比我的都脏。”有市民如是说。“如今见市长比见局长都容易。”也有市民如是说。
这就是耿彦波,我可爱的家乡的市长。他让大同不再落寞,不再孤单,他也让三百万大同人因为大同而开始变得自豪和骄傲。他让大同变得充满活力,他让大同变得大不同。
我把耿彦波当作我的偶像,因为他的气魄,因为他的敢做敢当,因为他让我因有这样的家乡而充满自豪感。我认为他是一个英雄,他做到的,没有多少人能做得到,也没有多少人敢去做。如今,耿市长完成了他五年的任期,将要被调离到太原当市长。还有许多的工程没有完成,还有很多的计划没有实施,耿市长那天流泪了,他也舍不得大同,他也舍不得他未完成的伟业……同样,大同也舍不得他。
再见,耿市长,希望您常回家看看。
英雄在大同,英雄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