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和特短—谈“特长生”
高考结束,又到报名录取时分。独木桥边的拼杀当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单调:挑灯夜战,寒窗苦读之外,还有一个群体显得格外特殊,他们的名字叫做“特长生”。
所谓“特长”,当然并非所有的“优势”都叫特长。这里的特长仅止美术、音乐、体育而言。在这三项中任选其一,如能有所修为,就能以比一般考生“优惠”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成绩进入同样的学校。
如此“特长”,与优秀的学习成绩一样,都要下一番功夫。无论是骄人的运动成绩还是高深的艺术素养,天赋之外,培育和养成的难度都很大。学体育需要经年累月地苦练,浑身伤病且不能停息;学音乐、美术需要花大价钱培训、请老师,乃至耗费周末的时间乘火车、飞机前往外地。……这种精神和毅力当然值得称赞,这种目标的设定当然也值得肯定。“特长生”为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课本知识”的学习必然受影响,为他们在这方面提供一定“优惠”也是一种公平。然而现今这种几十分、上百分的“大跳水”显然有些过分,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恐怕也不只是侵犯其他考生的公平那么简单。
将学生参加艺术、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纳入高考指挥棒之下,为拥有“特长生”的ID,乃至出于家长的安排而“临琴苦练”“临场苦练”,这本身就很值得商榷。且不说它把人们对于艺术和体育的追求和探索变成了赤裸裸的投资(而且是高额投资),且不说这可能与“十年寒窗”一样对孩子成长造成扭曲和压抑,其方向本身就有所偏离:高考的“特长生”,所要的无非是技能(加上获奖证书,即技能的证明),对于体育“特长”而言,技能的重要性还是很高的,但并不是全部;对于音乐、美术“特长”而言,技能则只是表现主体素养、内涵的一种手段。技能并非不重要,但若要真正有所成就,只有技能显然还是不够的。如果将“特长”比作一棵大树,那它无疑需要广扎根基于人生,即需要广阔而深厚的土壤。
艺术和体育作为消耗libido的“高级手段”,是在人类能够“吃饱肚子”的基础上去从事的活动,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缺失性需要后向发展性需要迈进、进而实现人生超越的手段。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和运动员,无一不具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不但能在其专业领域、更能在普适层面对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动。这就意味着,作为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无论在生存的状态上还是生活境界上,都应当也必须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无论是作为运动员“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博大胸怀和长远目光的积淀,还是作为艺术家敏锐、深沉而富有激情的艺术素养和感受性的酝酿,都不只是技能的学习,而是对生活的全面观察、思考、体悟,对生存世界多方面学习和感受之后进行内部加工的结果。
由此,若反其道而行之,以高考作为唯一的指挥棒,将全部精力集中树根下一隅土壤的积累而失之广泛和丰富,将人生等同于睡觉+吃饭+技能的训练,单调乏味自不必言,离开了多方面的信息、知识的输入,离开了生活基本能力的习得,乃至脱离了道德和人格的塑造,那么艺术和体育的学习、探索,就完全成为换取世俗功利的工具,而失去了它原有的超越性意义。更甚之,由于缺少作为任何人类成员都应当具有的,那些普适知识、价值和经验的学习、思考,这样经过这样一番功夫培养出的“运动员”和“艺术家”,其表演非但不能让人心旷神怡,反倒时常让我们大跌眼镜。
两年一届的央视歌手大赛,成就了许多歌唱家,也让许多“歌手”丢人现眼。“综合素质考核”,尤其是非音乐素质考核中的题目,简直成了一些歌手的耻辱柱。2006年那位名噪一时的“羊倌歌王”石占明,居然连中国的国旗都不认识,而他本人是代表二炮文工团参加比赛!还有一位歌手,两道题确实答对了,但当余秋雨评委问他“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学到这些知识”时,他一脸侥幸地回答“我赛前专门背过”。
前些日子国奥队在英国打架就更是闹得满城风雨。按理说有本事的人有脾气也没什么,可中国运动员没有一流的水平,偏偏有一流的脾气,不管是谁先挑衅,总之我们的小伙子是失去了理智,大打出手。不管是不是运动员,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才有资格谈踢出来的球是不是合格。可悲的是我们的足球运动水平连年没有起色,打架也以惨败而告终。一想到搞体育的学生惯于打架的传统,我就难免想拿出“恃强凌弱”的不合格标签,贴上去。
高考结束,又到报名录取时分。独木桥边的拼杀当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单调:挑灯夜战,寒窗苦读之外,还有一个群体显得格外特殊,他们的名字叫做“特长生”。
所谓“特长”,当然并非所有的“优势”都叫特长。这里的特长仅止美术、音乐、体育而言。在这三项中任选其一,如能有所修为,就能以比一般考生“优惠”几十分甚至上百分的成绩进入同样的学校。
如此“特长”,与优秀的学习成绩一样,都要下一番功夫。无论是骄人的运动成绩还是高深的艺术素养,天赋之外,培育和养成的难度都很大。学体育需要经年累月地苦练,浑身伤病且不能停息;学音乐、美术需要花大价钱培训、请老师,乃至耗费周末的时间乘火车、飞机前往外地。……这种精神和毅力当然值得称赞,这种目标的设定当然也值得肯定。“特长生”为了专业方面的学习,“课本知识”的学习必然受影响,为他们在这方面提供一定“优惠”也是一种公平。然而现今这种几十分、上百分的“大跳水”显然有些过分,而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恐怕也不只是侵犯其他考生的公平那么简单。
将学生参加艺术、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纳入高考指挥棒之下,为拥有“特长生”的ID,乃至出于家长的安排而“临琴苦练”“临场苦练”,这本身就很值得商榷。且不说它把人们对于艺术和体育的追求和探索变成了赤裸裸的投资(而且是高额投资),且不说这可能与“十年寒窗”一样对孩子成长造成扭曲和压抑,其方向本身就有所偏离:高考的“特长生”,所要的无非是技能(加上获奖证书,即技能的证明),对于体育“特长”而言,技能的重要性还是很高的,但并不是全部;对于音乐、美术“特长”而言,技能则只是表现主体素养、内涵的一种手段。技能并非不重要,但若要真正有所成就,只有技能显然还是不够的。如果将“特长”比作一棵大树,那它无疑需要广扎根基于人生,即需要广阔而深厚的土壤。
艺术和体育作为消耗libido的“高级手段”,是在人类能够“吃饱肚子”的基础上去从事的活动,是在满足了基本的缺失性需要后向发展性需要迈进、进而实现人生超越的手段。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和运动员,无一不具有独到的思考和见解,不但能在其专业领域、更能在普适层面对人类精神的发展提供强大推动。这就意味着,作为艺术和体育活动的参与者,无论在生存的状态上还是生活境界上,都应当也必须比其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无论是作为运动员“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博大胸怀和长远目光的积淀,还是作为艺术家敏锐、深沉而富有激情的艺术素养和感受性的酝酿,都不只是技能的学习,而是对生活的全面观察、思考、体悟,对生存世界多方面学习和感受之后进行内部加工的结果。
由此,若反其道而行之,以高考作为唯一的指挥棒,将全部精力集中树根下一隅土壤的积累而失之广泛和丰富,将人生等同于睡觉+吃饭+技能的训练,单调乏味自不必言,离开了多方面的信息、知识的输入,离开了生活基本能力的习得,乃至脱离了道德和人格的塑造,那么艺术和体育的学习、探索,就完全成为换取世俗功利的工具,而失去了它原有的超越性意义。更甚之,由于缺少作为任何人类成员都应当具有的,那些普适知识、价值和经验的学习、思考,这样经过这样一番功夫培养出的“运动员”和“艺术家”,其表演非但不能让人心旷神怡,反倒时常让我们大跌眼镜。
两年一届的央视歌手大赛,成就了许多歌唱家,也让许多“歌手”丢人现眼。“综合素质考核”,尤其是非音乐素质考核中的题目,简直成了一些歌手的耻辱柱。2006年那位名噪一时的“羊倌歌王”石占明,居然连中国的国旗都不认识,而他本人是代表二炮文工团参加比赛!还有一位歌手,两道题确实答对了,但当余秋雨评委问他“你是通过什么渠道学到这些知识”时,他一脸侥幸地回答“我赛前专门背过”。
前些日子国奥队在英国打架就更是闹得满城风雨。按理说有本事的人有脾气也没什么,可中国运动员没有一流的水平,偏偏有一流的脾气,不管是谁先挑衅,总之我们的小伙子是失去了理智,大打出手。不管是不是运动员,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人,然后才有资格谈踢出来的球是不是合格。可悲的是我们的足球运动水平连年没有起色,打架也以惨败而告终。一想到搞体育的学生惯于打架的传统,我就难免想拿出“恃强凌弱”的不合格标签,贴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