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吧 关注:4,214贴子:52,168
  • 0回复贴,共1

【刘心武随笔系列】《养从抚起》(转自北京晚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抚养、抚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语汇,但不少为人父母的,却只知养育,对抚字毫无自觉理解,更谈不到落实在行动上。
  抚,就是抚摩,摩挲,说白了,就是肌肤间亲密而温柔的触摸。有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因为忙碌,因为认知上的缺陷与感情上的粗糙,虽然也偶尔会在抱婴儿时,跟孩子有些肌肤接触,但从未自觉地把抚摩孩子当做一项必修的功课,以表达自己的爱意,并向孩子传递一种无法用言语或其他方式表达的血缘信息。
  一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后,就应该得到父母的爱抚。这种爱抚应该既是出自天性的本能,更应该演化为一种意识里的自觉。在婴儿期,这种爱抚尤为要紧。对婴儿的爱抚应该及于全身,爱抚的工具主要是手,也兼其他,如以唇亲吻,甚至父亲以下巴上的须茬轻轻地搓揉。有人或许以为,婴儿期的事情到后来孩子并无记忆,这种抚爱的意义或许只是起到按摩活血的效果,能多少促成孩子皮肤的健康发育而已,其实不然;婴儿期的这种爱抚会在孩子心性发育的过程里,形成一种潜在的良性积淀,受益的绝不仅是孩子的皮肤身体,其心灵会得到难以言传的滋养,温柔,善良,不忍之心,拒绝残暴,善于爱人与妥当地接受爱,这些人性中的良性成分会因得到抚爱而被开发出来。
  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抚摩区,应该也逐步缩小。在学龄前阶段,将孩子搂在怀里,抚摩其头部、颈部、胳膊和小手,偶尔亲吻其脸蛋,都是必要的。一般来说,这种抚爱应该伴随着亲密的谈话,或给孩子讲故事、讲道理时,很自然地进行。到孩子上学以后,父母对其抚爱的区域会进一步减少,小学低年级时,摩挲头顶还可,到四年级以后,孩子逐渐有了独立意识,父母对其的抚爱,就应该逐步演化为象征性的,如夜晚为其掖紧被子,白天为其整理衣领等。
  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未曾得到父母(包括祖辈或其他亲人)抚爱的生命,成长起来以后,会患一种皮肤饥渴症,这更是一种心理疾患,这种人往往会比较内向、木讷、冷酷、阴鸷,在与他人的接触中会产生心理障碍,更难以融入社群,更易陷入自卑、抑郁、狂躁、失常。中国和外国都有一些案例,作案者平时并不太引人注意,或只是觉得其人脱群、怪癖,甚至还会觉得其人猥琐、懦弱,直到其人突然爆发出凶残的行为,才意识到那原是一枚“定时炸弹”。对这样的突发性案例的分析,往往会在种种具体的诱因背后,发现一个深层的因素,那就是其人从幼年起就缺失父母亲人之爱,特别是从未被父母亲人有意识地爱抚过。
  强调在幼年时父母亲人应给予孩子爱抚,把爱抚作为养育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毫不过分。那么,倘若一个生命从幼年起就没能得到爱抚,那么,当他已经长大成人,还能否获得补偿呢?第一,再怎么补偿,也填不满从幼年成长过程里的那一缺失;第二,毕竟也还是可以补偿,他自己可以通过与好友、恋人的倾诉,争取到从与挚友的握手拍臂、勾肩搭背,到与恋人的依偎拥抱、抚摩亲吻,那样一些补偿;而一旦意识到我们身边某个内向、阴冷的“怪人”需要此类补偿时,主动给予其关爱,诱发其人的倾诉,适当地给予其人一些肢体的温暖,也是去除人际间的“定时炸弹”,促成社会和谐安定的善行善举。
  人类的文明演进,应该也体现在每一个人情感与行为的精致化上。一位男士跟我坦言,他的恋爱婚姻经历里,似乎一切应该有的都有,但后来以离异失落告终,原来不知原因究竟何在,现在彻悟——他以往实在是个粗人,他能爱,却不懂抚,他对待恋人妻子就是支配、做爱,缺少从抚摩、欣赏渐入高潮的精致表达过程,后来有了孩子,也是如此,只知出钱供养,不懂搂抱、抚摩,去浸润性地享受亲情。他决定痛改前非,争取在新的生活篇章里,以自觉性带动,把自己从一个粗人变成一个能在感情与行为上精致化的人。我为他祝福。
  抚字很重要。其义也深,其行却易,全在你是否有自觉性。男女之间,爱从抚起;养育后代,更要落实到抚字上。 


1楼2007-06-14 19: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