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主名煜,字重光,是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作为帝王,他很少为治理国家花费心血,相反,却常常为笔、墨、纸、砚之类的文房用具大劳其神。“澄心堂纸”就是他和纸工们的杰作。
五代、南北宋三百多年,造纸业继续开拓发展,其中以南唐徽州地区(今安徽歙县一带)所产宣纸最负盛名。这里造纸都是手工操作,其制法是在寒冬水中浸泡楮树皮原料,尤其是需敲冰水扬帘、沥捞纸张,最后烘干而成。纸的长度可达50尺,从头到尾匀薄如一。李后主特别偏爱这种纸,命池州监造,并将所造纸张运往金陵(今南京)宫中,贮藏在他经常批阅奏章的场所——澄心堂,供宫中长期御用,这种纸即被称为“澄心堂纸”。
李煜还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开设纸坊。后来,他干脆将澄心堂大殿腾出来造纸。每天,他都要到殿内观赏造纸过程。有时索性脱掉黄袍,系上纸工穿的围裙,同他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以求改进,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的时间,造出的澄心堂纸更加洁白细腻。这是宣纸中的珍品,除了李煜自己享用,偶尔也恩赐给有功的大臣,以示奖赏。李煜在宫中还制作了一种会府(国库)纸,细薄光润,多用于发榜公布考试录取者名单。每当择取士人完毕,即将发榜,李煜总要给会府纸一张,约长两丈,书写合格举子的姓名于上。每次放榜,纸匠们便相互庆贺,因为放榜也等于替他们的产品做宣传广告。
五代、南北宋三百多年,造纸业继续开拓发展,其中以南唐徽州地区(今安徽歙县一带)所产宣纸最负盛名。这里造纸都是手工操作,其制法是在寒冬水中浸泡楮树皮原料,尤其是需敲冰水扬帘、沥捞纸张,最后烘干而成。纸的长度可达50尺,从头到尾匀薄如一。李后主特别偏爱这种纸,命池州监造,并将所造纸张运往金陵(今南京)宫中,贮藏在他经常批阅奏章的场所——澄心堂,供宫中长期御用,这种纸即被称为“澄心堂纸”。
李煜还不惜重金选调国内高手,云集京城,开设纸坊。后来,他干脆将澄心堂大殿腾出来造纸。每天,他都要到殿内观赏造纸过程。有时索性脱掉黄袍,系上纸工穿的围裙,同他们一起捞纸、焙纸。每制成一批宣纸,他都亲自试写,反复琢磨,以求改进,直到满意为止。经过几年的时间,造出的澄心堂纸更加洁白细腻。这是宣纸中的珍品,除了李煜自己享用,偶尔也恩赐给有功的大臣,以示奖赏。李煜在宫中还制作了一种会府(国库)纸,细薄光润,多用于发榜公布考试录取者名单。每当择取士人完毕,即将发榜,李煜总要给会府纸一张,约长两丈,书写合格举子的姓名于上。每次放榜,纸匠们便相互庆贺,因为放榜也等于替他们的产品做宣传广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