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游记吧 关注:163,198贴子:5,283,362

回复:【转】中国禁止出国展出的64件国宝级文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水晶杯
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7楼2013-01-25 11:57
回复
    内个


    IP属地:黑龙江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01-25 11:58
    收起回复
      2025-11-25 22:21: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淅川出土铜禁
      属春秋中期,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用失蜡法铸造的时代最早的铜器,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现藏河南博物院。


      19楼2013-01-25 11:58
      回复
        莲鹤铜方壶
        属春秋中期。1923年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春秋郑国大墓出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原器通高126厘米、口长30.5厘米、宽24.9厘米。此壶主体部分为西周后期以来流行的方壶造型,有盖、双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饰于器身上下的各种附加装饰,不仅造成异常瑰丽的装饰效果,而且反映了在春秋时期青铜器艺术审美观念的重要变化。壶身的纹饰为浅浮雕并有阴线刻镂的龙、凤纹饰。有的是以鸟兽合体的形式表现,虬屈蟠绕,布满壶体。圈足上每面饰相对的两虎,器盖口沿饰窃曲纹。
        壶颈部四面均有龙(兽)形耳,两正侧面作回首反顾之龙形,有花冠形角,体积很大,冠与身躯均有镂空的精美花纹。壶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饰的有翼小龙,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状。兽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双兽,弓身卷尾,头转向外侧,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壶身的兽,和壶体上所有附饰的龙、兽向上攀援的动势,相互应合,共同在观者视觉上造成壶身轻盈、移动的感觉。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馆。


        20楼2013-01-25 11:58
        回复
          齐王墓青铜方镜
          属西汉时期,1980年山东淄博大武乡窝托村南古墓五号陪葬坑出土。镜长115.1厘米、宽57.5厘米、重56.5千克。背部有五个环形弦纹钮,两短边又各铸二钮。每一环钮四周饰柿蒂形纹。背又饰有夔龙纠结图案,卷曲交错自如。这件大型铜镜大概要用柱子和座子加以支撑,镜背面和边上的钮可能就是与柱子和座子固定时用的。现藏淄博市博物馆。


          21楼2013-01-25 11:59
          回复
            哇!你好厉害呀!


            22楼2013-01-25 11:59
            收起回复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属三国时期(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这个漆木屐和现在的木屐样子差不多,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漆木屐,它距今1700多年,当年在日本展出时候还引起了轰动。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中日之间就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朱然墓漆木屐没有出土以前,一般认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发明的,通过朱然墓漆木屐的发现,证明木屐是在中国通过唐文化东传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渐使用。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23楼2013-01-25 11:59
              回复
                朱然墓贵族生活图漆盘
                属三国时期(吴),1984年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盛食器,直径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盘内壁及底髹红漆,外壁及底髹黑红漆,内外颜色有区别。漆盘内的画面分为三部分:上面为宴宾图;下面为出游图;中间部分又包括三个画面:右侧为驯鹰图、中间为对弈图、左侧为梳妆图。现藏马鞍山市博物馆。


                24楼2013-01-25 12:00
                回复
                  2025-11-25 22:15: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司马金龙墓出土漆屏
                  属北魏时期,1965年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现藏大同市博物馆


                  25楼2013-01-25 12:00
                  回复
                    娄睿墓《鞍马出行图》壁画
                    属北齐时期,1979年山西太原娄睿墓出土。《鞍马出行图》位于墓道西壁中栏、作长卷式展开:风嗖嗖,旗猎猎,远征的人儿出发了!莫道行程远,何惧路奇艰,手执弓,身佩剑,扬锐气,策骏骑,纵然千山万水,也要勇往直前。马嘶鸣,回首望,召唤身后的马队,快加鞭,紧跟上,越过前方的大山,将是我们的猎场……整个画面层次分明,构图新颖,人物生动,表情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表现技法娴熟,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的精绝之作。现藏山西省博物馆。


                    26楼2013-01-25 12:01
                    回复
                      曾侯乙编钟
                      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28楼2013-01-25 12:02
                      回复
                        侯乙墓外棺
                        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外棺采用透雕、浮雕、圆雕等技法,彩绘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用笔自然流畅,文饰有云纹、三角形纹等,尤其以龙纹变化复杂,最具特色,系铜框架里嵌厚木板构成,重七吨半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此外馆是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结构最复杂、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29楼2013-01-25 12:02
                        收起回复
                          曾侯乙青铜尊盘
                          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30楼2013-01-25 12:03
                          回复
                            彩漆木雕小座屏
                            属战国时期,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通高15厘米、长51厘米、座宽12厘米、屏厚3厘米。此座屏为木质,周身髹黑漆,用朱红、灰绿、金、银等色漆彩绘。外框长方形,其中透雕和浮雕了五十一只动物,包括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蛙二只,鹿、凤、雀各四只。透雕部分由两约对称的图形组成,两组图形完全相同,构图十分稳定。每组图形都以双凤、双鹿围绕着一个中心——鸷鸟搏蛇。底部浮雕以纠结的蛇、蟒和蛇吞蛙为主要内容。除边框为直线外,鹿、凤和蛇的轮廓均为曲线,形成有动感的韵律。各种鸟、兽、蛇、蛙都以写实方法表现,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如左右两只鸷鸟各衔蛇两条,我们可以想像在乌嘴下挣扎的蛇是如何丑陋,但这两条蛇都盘成对称的花结,委婉自由、玲珑剔透,是座屏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这件座屏在艺术上极为成功,历来被艺术史家看成是楚国漆工艺品的代表作。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31楼2013-01-25 12:03
                            回复
                              2025-11-25 22:09: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红山文化女神像
                              属新石器晚期,1983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女神庙主室西出土。红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牛河梁的女神庙。庙址由南、北两组建筑组成,其中北组为主体建筑,南北十八米余,东西宽近七米。墙壁经过彩绘,室内发现有大量的人物塑像碎块,有头、肩、手以及**等部位的残块,均属女性。头部真人大小,面涂红彩,双眼镶嵌青色玉片,这是中国最早的女神像。现藏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2楼2013-01-25 12: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