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介休市城镇化建设拉动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
2013-01-16来源:中国教育报
介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史籍记载,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受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介休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进入21世纪,介休市教育焕发生机。2010年,介休以山西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为契机,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从办学条件上消灭农村、城市学校差别,彻底解决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隆冬季节,记者走进介休,所到之处,看到城乡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中6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集中到城区和城郊,农村学校全部集中到中心集镇和中心村,介休这个城镇化率达到58.9%的县域城市,正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保障农村城市学校投入一体化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这也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难题。”介休市市长王怀民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破解这一难题的责任在政府,而政府的难题体现在教育投入上。过去投入零打碎敲,不成体系,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为此,介休市委、市政府2010年借山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集中财力,统一规划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一体化设计,一次性到位,高标准建设。2010年以来,介休市投资5.5亿元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共涉及37所学校、77个项目。
介休市将校安工程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采取“高中、初中向城区和集镇集中,小学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和“人口聚集在哪里,学校就跟到哪里;学校建到哪里,道路就跟到哪里;道路建到哪里,美化亮化就跟到哪里”的“三跟进”方法,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同一标准的目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147所减少为78所,小学校均人数由原来304人增加到500人,初中校均人数超过1000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一步到位。
接下来,市委、市政府又一鼓作气启动第二战役:学校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工程。王怀民对记者说:“这三年市政府几乎把一半的可用财力用到了教育上,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市财政投入达到8300万元。”
2012年是介休教育标准化建设年。介休市教育局局长张晓峰细数政府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办的十件大事,其中没有一件不是花大钱的。比如,投资4000万元建设城乡24所学校标准塑胶操场;投资2000万元建设城乡学校绿色校园;投资1500万元推进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投入2000万元建寄宿制学校生活配套设备;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首批20辆小学生校车启动运行,等等。这样的大投入一次性解决了教育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几年,介休市投入最多的是教育,变化最大的是教育。教育的变化,不仅仅是建了几所学校,而是教育系统从内到外的一系列变革,实现了全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张晓峰说,“最近,我们组织专家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参加评估学校76所,达标比例为97.4%,全部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
农村和城市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
迎着凛冽的寒风,记者来到介休市最偏远的一所寄宿制小学——板裕小学。学校建在半山坡上。张晓峰说,山里找不到完整的平地,这是全市条件“最差”的一所小学,只有116名学生。学校的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楼中间是学生食堂,学校虽然不大,但教学设施功能齐全。
校长任建武领着记者边走边介绍:“这是图书室,这是实验仪器室。”
记者问:“学校有英、体、美老师吗?”
任建武回答:“有啊,英语老师是专职的,体育、美术老师是兼任的。”
走进明亮的学生宿舍,里面暖融融的。“我们和城里学校一样,全是地暖,厨房炉灶用燃气、墙面贴瓷砖,厨具设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全是不锈钢的,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生活比农村家庭条件好多了。”任建武很得意地对记者说。
2013-01-16来源:中国教育报
介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史籍记载,公元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受禄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介休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
进入21世纪,介休市教育焕发生机。2010年,介休以山西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为契机,把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战略任务,从办学条件上消灭农村、城市学校差别,彻底解决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
隆冬季节,记者走进介休,所到之处,看到城乡学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小学布局调整中60%以上的学生和教师集中到城区和城郊,农村学校全部集中到中心集镇和中心村,介休这个城镇化率达到58.9%的县域城市,正全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保障农村城市学校投入一体化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这也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难题。”介休市市长王怀民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破解这一难题的责任在政府,而政府的难题体现在教育投入上。过去投入零打碎敲,不成体系,城乡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为此,介休市委、市政府2010年借山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机遇,集中财力,统一规划农村和城市学校建设,一体化设计,一次性到位,高标准建设。2010年以来,介休市投资5.5亿元实施中小学校安工程,共涉及37所学校、77个项目。
介休市将校安工程与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采取“高中、初中向城区和集镇集中,小学向城区、集镇和中心村集中”的原则,和“人口聚集在哪里,学校就跟到哪里;学校建到哪里,道路就跟到哪里;道路建到哪里,美化亮化就跟到哪里”的“三跟进”方法,实现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同一标准的目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由147所减少为78所,小学校均人数由原来304人增加到500人,初中校均人数超过1000人,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一步到位。
接下来,市委、市政府又一鼓作气启动第二战役:学校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工程。王怀民对记者说:“这三年市政府几乎把一半的可用财力用到了教育上,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市财政投入达到8300万元。”
2012年是介休教育标准化建设年。介休市教育局局长张晓峰细数政府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上办的十件大事,其中没有一件不是花大钱的。比如,投资4000万元建设城乡24所学校标准塑胶操场;投资2000万元建设城乡学校绿色校园;投资1500万元推进中小学实现“班班通”;投入2000万元建寄宿制学校生活配套设备;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首批20辆小学生校车启动运行,等等。这样的大投入一次性解决了教育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几年,介休市投入最多的是教育,变化最大的是教育。教育的变化,不仅仅是建了几所学校,而是教育系统从内到外的一系列变革,实现了全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张晓峰说,“最近,我们组织专家组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参加评估学校76所,达标比例为97.4%,全部达到了标准化建设要求。”
农村和城市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
迎着凛冽的寒风,记者来到介休市最偏远的一所寄宿制小学——板裕小学。学校建在半山坡上。张晓峰说,山里找不到完整的平地,这是全市条件“最差”的一所小学,只有116名学生。学校的教学楼与学生宿舍楼中间是学生食堂,学校虽然不大,但教学设施功能齐全。
校长任建武领着记者边走边介绍:“这是图书室,这是实验仪器室。”
记者问:“学校有英、体、美老师吗?”
任建武回答:“有啊,英语老师是专职的,体育、美术老师是兼任的。”
走进明亮的学生宿舍,里面暖融融的。“我们和城里学校一样,全是地暖,厨房炉灶用燃气、墙面贴瓷砖,厨具设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全是不锈钢的,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学校生活比农村家庭条件好多了。”任建武很得意地对记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