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洛阳铲
比如:一个十几米的洞子挖下去……能够做到地面上没有土!我这样的门外汉连想都不敢想。怎么可能呢?!……不相信嘛
但后来相信了,因为实地一看就相信了。现场让我找口子……我走来走去找不到!回头人家说“就在你现在站的这地方……就在你脚下,你正好站在口子上!”吓我一跳。赶紧躲开……,然后人家找把铁锨在我站得那里挖下去,一分钟过后就看到一个口子,…… 原来我是站在一个“篦子”上了,盗墓贼干完活以后会把洞口封起来。现在打开……只有 一个污水井盖那么大的口子,打开以后向下看,直直的十多米下去,黑古隆冬看不到底, 人家还讲……你要是有胆子还可以下去!下面很结实,塌不了,你可以下去看看墓里。我 说算了吧,四五层楼那么高的洞子……看看就头晕。而且更奇怪的是……这周围都是一片 平原,都是很平整的土地,都种着庄稼呢,就在青纱帐里有这么一个井盖子,外面几百米 、几里地看出去也没有土堆,不可能把土堆在外面的,而且洞口那么小,干活的时候还要 封起来,那真是谁也看不到!……尽管不知道具体做法……但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人家告 诉我,这个口子是一年多前被盗墓者打开的,一年多过去……洞子还是很结实,不会塌陷 。真不知道怎么干的。眼睛看了……也不明白。 还有“看地形”,更是玄妙,不知道的人走在墓旁也看不出来,明白诀窍的人在几公 里以外就能看出来。有些盗墓贼“喜欢”在下完雪的天气出来“四处转转”……尤其喜欢 下“很细很细的雪粒”那种雪,其中道理是跟“土”有关。 土有“熟土”、“活土”(也叫“花土”)、“死土”的分别。有经验的盗墓者看上 一眼就能明白这里有没有墓葬,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什么时代的墓葬。
我认识的那位考古系研究生曾在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被学校安排到三峡去搞过探方(对史前文化的抢救性发掘,现在三峡涨水后已被淹没),他就对我讲过…… 什么样的 土有什么样的特点,都是很清楚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他自己也承认:我们这点水平跟真 正搞盗墓的没法比,经验上差太远了,我们主要是理论,你挖出个什么东西……来分析分 析,看看特点、分析分析是什么时候的东西,这行,但真要是“找墓”……那就笑话了。
首先,各个朝代的墓葬都有其特点,比如在形状上的特点,等等。掌握了这些特点,干起活来就能事半功倍。可以先用探条去探,根据手上的感觉……去“感觉”是不是有墓;待确定以后就下铲 ,比如:一铲打下去十米,有了,然后……看深度和铲子上带出来的东西,深度也是个标 志,带出来的东西上有木屑、有朱砂、有坑灰等等……这都是特点;然后,用泥铲把墓的 形状“方”出来……。就是定坐标。左边打一个……打了十米没有打到,那就是“过了” ,再回头往右边一点继续打……,以此类推,一个个的点连起来,就是十多米地下的墓的形状了……。然后根据墓的形状、深度、坑灰、木质(或石质、砖质)这些特点结合起来推测出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一般来说,任何朝代墓内的物品摆放都有其规律。一看形状是汉墓,东汉或是西汉,那么脑袋里就有个“图像”了……棺木应该在哪里、陪葬的物品中陶器在哪里、金属器皿在哪里、两边的耳室里都会有什么……等等,心里就有数了。等真的下去以后……直奔那里就挖过去了(汉墓一般都是塌陷的,灌满了土,说是墓室……实际上都是土,是在土里前进,东西们都在土里)。我在上贴中提到的“左肩右脚”就是这个特点,……一般贵重的陪葬品会放在墓主棺木里其左肩部和右脚部。
也就是说,墓还没有挖,你的头脑里就有了整个墓室的概念,等真的挖下去了,直接就奔着你想找东西的地方去了……
还有些墓,比如明清墓,墓顶会很厚的(你想一想……七纵七横、共十四层的青砖砌起来有两米多厚、会是多么得坚固!),那就要在挖洞时避开墓顶。否则打在墓顶上的话……你一个晚上很可能干不完活,第二天你还敢来么?说不定**已经在等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