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执着于将你所谓的“拓展知识”和数学撇清关系,是不明智的。傅里叶变换提出时并不知道其能够在物理上应用的范围,数学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一种抽象的数学处理,可能有用也可能没有用。但是你用的时候把它当作工具,认识这个工具的使用方式的过程也是灵感、观察、实践的综合,为什么要割裂开来?
似乎硬是要形成一种标新立异的认知,这又是什么逻辑?
还是拿傅里叶变换举例子,比较典型: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一个连续信号分割成一系列相互成交基信号的叠加。当时发明这种变换,也就是分解叠加的纯数学处理。
但放到物理上,人们发现:一个时间信号可以分解成无数正弦信号叠加,时间信号杂乱无章,正弦信号是有规律的,性质也明白透彻。
时间信号分解成的是时间子信号,但每个子信号(正弦函数)对应一个频率,人们就很容易将时间信号放到频域中去观察,事实上这种数学处理相当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方式,新的理解思路”,也就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信号是可以用一种规律化的“频率视角”去观察的,任何信号都是一样的。于是你可以滤除一个频段,以区分光谱中你要研究的部分。
------------------------------------------------------------------------------
那么,当不知道有傅里叶变换这种数学工具以前,人们对一个随机的信号,就算拿到手,也就是一团随着时间变化忽高忽低的物理量。人们截取一段,随机的,毫无规则,怎么研究?怎么理解?如果不是声音,不是可见光,你怎么知道信号到底说了什么?
当人们发现原来数学上有一种分解方式时,就要去看,这个数学分解方式,到底
分解出来的是什么.这里,数学就促进了你的理解,与人们的认知过程紧密结合。
你难道要单方面得看待这个过程?
如果断然否认一切与那个早些时候已经发明出来的傅里叶变换无关,硬说是什么所谓的“排列组合”,我说那是强词夺理。
------------------------------------------------------------------------------
综上,你说数学胚胎里培育的东西,有没有提供灵感?有没有融入知识拓展实践?如何能硬生生将他们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