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三国演义,诸葛亮在任命马谡之前,反复叮嘱,马谡依然失守街亭,只好泪斩马谡,我想着并非诸葛亮不卓越,毕竟打仗不是下棋,棋子不会犯错,而将领会犯错,且当时蜀中无大将,诸葛亮在启用马谡前已经有了忧虑,但奈何手中无人。
魏延此人,在演义范围里讨论,是脑后有反骨,是必反之相,前因有玄德、五虎将未去,尚能隐忍,等赵云一死,与诸葛亮一文一武,有对抗的趋势,并非你所说什么很好满足的人,点其做汉中太守演义里给出的答案是,诸葛亮算出来他本人不死,魏延不会反。
所以你拿神话诸葛亮的三国演义论他不好,是空谈的。
论三国志呢,更有意思。三国志是私人修史,虽然陈寿是西晋人,但西晋承于魏,所以三国志是尊魏的,所以曹操有一篇纪,而刘备孙权只有传。而三国志对诸葛亮可谓是十分推崇的,描述诸葛亮的句子是最多的(好像)。但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建功未克敌,是因为军战术不行。嗯,这里首先,当时诸葛亮已老,既操持政治,所以无法随军出征,战场千变万化,难道诸葛亮在家也要把稳战局才叫奇才吗?你得知道,当时没有手机!!!再者,三国志为私史,从古至今,经考证其有回护曲笔之处,当然难免,你如果把对手写得太好,当权者怎么看?
从史实来看,三国之后,无论北魏两晋,均有效仿诸葛亮阵法及兵法之事:宣王大人的儿子司马昭灭亡蜀汉后,曾令陈勰“学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并表示可用“武侯遗法教五营士。
刁雍上书给北魏文帝,称“立战场, 十日一习;宜采诸葛八阵之法,为平地御寇之方”,此武侯之法实行后果然“边境获其利。此外东晋政府为了表示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推崇,特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为什么叫武侯?这个武字代表一切,且东晋追封武兴王,不是没道理的。